目前,有些人在为司马懿因为胆小败退于诸葛亮的“空城计”而打抱不平,认为司马懿早已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用意,理由是司马懿担心擒拿诸葛亮后军权旁落,或是担心魏主曹睿的猜忌,或是为了司马家的长久之计考虑等等,才放过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就有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才为张郃所破。之后,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也就是说,当时曹魏主将是张郃而非司马懿,诸葛亮也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没有什么“空城计”之说。
此外,据《资治通鉴》讲述: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春天,爆发了街亭之战。而当年的正月,司马懿正在攻打新城的孟达,大约用时六日,破城并斩孟达,之后又接诏归于洛阳。也就是说,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还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曹魏帝都洛阳。
这里,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所讲,就事论事来说司马懿是否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祥子还是认为罗老先生的逻辑更加贴近现实。
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这类“空城计”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说到深入人心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原型,则是罗老先生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出的一段精彩故事。之后,该事件又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而情节中司马懿一生多疑的性格特征以及诸葛亮平生谨慎的处事原则,在逻辑上则更加适合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同时,《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中所载,孙坚就曾在鲁阳之战中使用过同样的“空城计”。当时,袁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率千人屯驻于鲁阳城。而那时,董卓率领步骑数万人马准备攻打孙坚。孙坚探得消息后,眼看董卓大军已临城外,当即命令部曲整顿行陈、不得妄动。孙坚则临危不乱,饮酒笑谈。见此,董卓心下大疑,不敢攻城,遂引兵返回。
此外,历史上如:唐朝名将张守圭守瓜州、春秋战国叔詹退楚军等等,皆为主将运用空城计的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对于司马懿来说,擒拿诸葛亮绝对是大功一件,而非家族之灾
司马懿之所以能有起兵阻击蜀汉诸葛亮的机会,乃是太傅钟繇以全家性命保举司马懿出任平西大都督的。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刚刚上任、初得兵权的司马懿来说,只有一场大胜,才能体现出自身在魏主心中的位置,也才更能守住手中的兵权。
如若明知是假,还要败退,魏主又怎么看自己的军事才能,朝中众大臣又怎么看自己的领军之能。更何况街亭之胜乃张郃所为并非司马懿之功。而以司马懿之智,不可能看不到此点。
就算此战擒得诸葛亮,也不见得蜀汉就会大乱,并能攻克汉中与益州。因为,刘备托孤之时,是将军权托于李严的。可见李严的军略必定强于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被所擒拿,李严也自然能够成为蜀汉统军主帅,而李严同魏延之间又无隔阂,相互合作,怕是以司马懿之能连汉中都难以夺取吧,更别说是覆灭蜀汉政权了。
而那时,曹魏依然存在蜀汉与东吴两大心患,又怎么可能会将刚刚取得一场大胜的司马懿怎么样。就算司马懿真的成功了,毕竟这只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也只是后期曹魏对蜀汉作战的第一场胜利,最多只能算消灭蜀吴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离真正革命的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如此,又哪来的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说。
此外,战场对决,讲究的就是敏锐与果敢。那时,司马懿又怎么可能想到,诸葛亮是否已命赵云、邓芝两路大军缓缓撤退,万一已将此数万大军埋伏于城池内外,司马懿大军岂不危矣。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统帅来说,自然是先虑败而后虑胜,只有安全保存实力,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为何诸葛亮也认为这是一场极其凶险的无奈之举,毕竟攻与不攻,仅在主帅临战时的一念之间,这本身就和一场豪赌没有什么区别。
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此理也。
也因此,后世才有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等俗语传播。
也由此可知,正如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司马懿并未真正识破诸葛亮空城计的虚实用意。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