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为马健翎的《国魂》修改一字,堪称画龙点睛
创始人
2025-07-10 10:02:44
0

前言

红军到达延安之后,大力发展延安根据地,积极与群众们进行沟通,我党向来重视文艺演出,认为文艺演出是与群众们沟通的桥梁,能够拉进与群众的距离,对党政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到了1938年,延安根据地已经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然而当时的延安缺乏一所专门用来培训艺术工作干部的学校。

为了纪念淞沪抗战,延安文艺界联合演绎了话剧《血祭上海》,演出效果非常好,毛主席、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纷纷为文艺工作者拍手叫好。

党中央决定专门建立一所学校,用来培养艺术方面的人才,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爱国作家鲁迅,所以这所学校被命名为鲁迅艺术学校、

2月,毛主席、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一文,文中详细阐述了创立鲁迅艺术学院的原因。

“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利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图|鲁迅艺术文学院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冼星海、吕骥、蔡若虹等艺术家慕名而来,为鲁迅艺术学院奠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延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文艺演出,经常和军民们一起观看话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始终在思考如何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文化体系。一、民众剧团的成立

说起陕北地区,这里曾经是汉族和游牧民族长期杂居的地区,匈奴、羌、羯、鲜卑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逐渐形成了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秦腔已经成为了中国最独特的古典戏剧之一。

毛主席带领红军来到陕北后,深深的被陕北淳朴的民风所打动,不少来自天南海北的干部开始深入的了解陕北的文化。毛主席也提出:“要想和延安的群众们搞好关系,就必须了解当地的文化。”

当时红军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名叫西北战地服务团,他们的作用类似于文工团,主要负责慰问前线部队。

1937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准备前往华北工作,毛主席向服务团的负责人丁玲说:“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现在很多人谈‘旧瓶新酒’,我看无论是‘新瓶旧酒’还是‘旧酒新瓶’,只要对抗战有利就行。”

1937年11月,上海、北平等城市先后陷落,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是危急时刻越是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动员能力。

张闻天在《十年来文化运动的检讨及目前文化运动的任务》一报告中提出:“文化界在坚持抗战的奋斗中要‘大众化,中国化’。”

图|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张闻天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工会组织了一场戏曲晚会,并邀请了毛主席前去观看,当看到文艺人员表演秦腔《五典坡》、《升官图》时,毛主席带头为文艺人员鼓掌,一起观看的百姓们也随声附和。

“你看百姓们来的这么多,老人穿着新衣服,女青年们擦粉戴花,男女老少把剧场挤的严严实实,说明群众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既然是群众们喜欢的形式,我们就应该搞,但是内容太旧了,应该加入一些新的革命内容。”

当时工会的负责人是齐华,齐华听完毛主席这番话后表示非常赞同,于是向毛主席介绍了身后的柯仲平:“这位是文协的老柯,他是专门搞文化工作的。”

其实毛主席和柯仲平早就认识。1924年,柯仲平前往了北平求学,在国立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在校期间曾经在创造社和狂飙社的出版部工作。

在北平期间,柯仲平曾经和鲁迅有过交往,鲁迅爱国爱民的思想对他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在诗歌创作方面,柯仲平也得到了鲁迅的一些指点,以至于后来被称为“狂飙诗人”。

1930年3月,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是我党秘密报纸《红旗报》的一名记者,在地下工作期间曾经三次被捕,但是他始终没有在国民党特务的酷刑中屈服,最终在1935年被地下党的统治营救出狱,然后远赴日本留学。

“卢沟桥事变”后,柯仲平回到了中国,先是在武汉组织抗日救亡活动,11月时辗转来到延安。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他时,对他说:“我看你今后不要光埋头写诗,要做点文艺的领导工作。”

之后柯仲平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的嘱托,一直致力于文艺工作。正好这次和毛主席一起来看戏,毛主席和柯仲平简单的叙叙旧之后,便提起了秦腔改革:“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一搞?”

图|民众剧团团长——柯仲平

柯仲平马上回答:“应该,应该。”

毛主席继续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其实毛主席的这句话并不仅仅是提议秦腔进行改革,所有中国民族传统戏曲都要按照这一方针进行改革,让文艺事业成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这场戏剧演出结束后,柯仲平就开始积极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要想对传统戏剧进行改革,应该先建立一个全新的剧团。

柯仲平以延安师范学校的“乡土剧团”和延安当地的“群众业余剧团”为基础,在人员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充实,组成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柯仲平提出:“采取旧形式新内容之手法,改进各项民众艺术,以发扬抗战力量,提倡正常娱乐。”

柯仲平在起草民众剧团团歌时唱道:“你们从哪搭来?从老百姓中来。你们又往哪搭去?到老百姓中去。”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由柯仲平担任团长,张季纯、马健翎担任剧务主任,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戏剧团体。

1938年7月4日,民众剧团在延安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出,改革后的秦腔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这次演出的剧目是《好男儿》。

这是秦腔首次被注入了革命元素,标志着这一种传统戏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剧团受到了延安群众的热烈欢迎。剧团赢得了一场开门红,所以7月4日这一天被定为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建团日。

图|著名话剧作家——马健翎

虽说民众剧团已经成立,但是柯仲平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前线吃紧,延安物资匮乏,剧团成员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就连住处和服装道具都没有。

柯仲平带领剧团成员们艰苦奋斗,靠文协同志们下乡节余的粮食度日。看着剧团成员们个个面黄肌瘦,柯仲平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想起了毛主席一直都很支持剧团工作。

柯仲平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向毛主席说明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当时我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也批不出钱,毛主席拿出了自己的300元稿费交给了柯仲平。

柯仲平拿出100元置办了一些演出用具,剩下的200元一直舍不得花,装在自己的围兜里。很多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吃不了苦,开始发牢骚,于是柯仲平就指着围兜对大家说:“你们看,党中央和毛主席时刻在关怀我们呢!”

柯仲平虽说是民众剧团的团长,但是几乎事事亲力亲为,因为他心里明白,剧团的青年们每天既要劳动又要排练,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他从来不摆官架子,为了能让团员们多休息一会,脏活累活全都自己干。

有一次毛主席去陕北公学作报告,正好遇见了柯仲平,毛主席见他弯着腰用本子在记什么东西,于是就走过去主动与他打招呼:“柯团长,你在做什么啊?”

柯仲平见到毛主席后,马上挺直了腰板:“主席,我在和学生们搜集民间歌谣。陕公的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知道的比我多太多了。”

毛主席说:“你这么记得记到什么时候啊,你应该去找一下成仿吾校长,让他弄点纸发给大家,让每个人把自己知道的歌谣写下来,这样不是省时又省力?”

柯仲平说:“这样会耽误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这样不太好,还是我自己来吧。”

图|陕北公学遗址

“话不能这么说,你也是干部,难道你的时间就不是时间?我们共产党员讲究‘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件事你一个人做可能几天也做不完,如果大家一起干,每个人可能只要几分钟,你不是可以腾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了吗?”

柯仲平觉得毛主席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去找成仿吾校长帮忙,结果一次性就搜集到了好几百首民间歌谣。

柯仲平对个别歌谣进行了修改、润色,让它更具革命特色,民众剧团翻唱这些民歌后,它们很快便在根据地内流传开来。

柯仲平在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毛主席重视民歌的原因:“民间歌谣深刻的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真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丰富、生动、刚健、清新。”

1939年2月,柯仲平带领民众剧团离开了延安,到陕北偏远的村镇巡回演出,他们表演的节目不仅有秦腔,还有眉户和秧歌剧。

民众剧团用艺术的方式向解放区的群众们传播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引起了群众们的强烈反响。毛主席得知情况后曾对朱德表扬了民众剧团:“他们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理论,这很好。”

这次演出一共历时四个月,民众剧团长途跋涉1200公里,拜访了30多处城村。虽说这一路上团员们基本上是风餐露宿,非常辛苦,大家都称这是一次“小长征”。

但是每到了一个村,他们总会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看到群众们如此热情,团员们非常欣慰,认为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民众剧团还没回到延安,巡回演出成功的消息就已经传了回来,毛主席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为民众剧团接风。

民众剧团出发时有三十人,但是归来时已经扩充到了四十一人,剧团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但是在这场“小长征”中,他们无一人掉队。在他们的影响下,关中、陇东、三边、绥德等地也都成立了类似的剧团。

图|秦腔《血泪仇》早期剧照

剧团归来时,很多中央领导都出资表扬了他们,其中毛主席和李富春送来了100元,周恩来和博古各送来50元,贺龙送来了20元。

由于贺龙当时刚刚从晋西北前线回到延安,特意挑选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大衣、钢盔、指挥刀等,交给剧团当做道具。

民众剧团在这次巡回演出之后,他们被安排驻在了中央所在地杨家岭隔壁,归属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二、“国魂”和“中国魂”

由于驻地靠近中央,所以民众剧团经常得到毛主席的指点,毛主席要求柯仲平把秦腔作为试点,由点及面的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造,让它成为革命文艺的一部分。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应新政治和新经济的,是为了新政治而服务的。”毛主席所说的新文化实际上是指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

当时延安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些分歧,有些人是民族虚无主义,有些涉及到封建思维的遗产应该被全盘否定,也有些人认为这些东西象征着古代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必须要继承。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属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柯仲平和马健翎在民众剧团刚刚成立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能抛弃过去的旧戏,反而要热爱它们。旧的民间艺术也是我们制造抗战大众文艺的基础。创造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学艺术,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柯仲平和马健翎的带领下,很多秦腔曲目被加入了抗战内容,这种做法被称为是“旧瓶装新酒”,即“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新的民族形式”。

图|秦腔《中国魂》剧照

延安的群众们说:“这种方式既能让我们娱乐,又能教我们懂得打鬼子的事。”老艺术家们把这种新形式取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

民众剧团的团旗上写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舞台两边的贴着的对联也极具抗战特色,上联: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批:团结抗战。

1938年,马健翎创作了一篇话剧,名叫《国魂》,主要讲述一名地下党员打入日军内部的故事。毛主席看过这部话剧之后认为剧本写的非常好,于是接见了马健翎。

“你这部戏写的非常成功,如果你能把它改成秦腔就更好了。”马健翎马上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将《国魂》的表现形式改为了秦腔。

当《国魂》再次演出时,毛主席也再次来观看,毛主席很快被台上的演员们带入剧情,表演结束后还意犹未尽。但是毛主席认为这部话剧的名字如果略加修改,会更好。

于是毛主席给柯仲平写了一封信:“麻烦你转告马健翎同志,应该把那部戏的名字由《国魂》改为《中国魂》。”

虽说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毛主席的这一修改却成了点睛之笔,着重突出了这部话剧的爱国主义思想。

后来这部话剧就被改名为了《中国魂》,在各大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极大的鼓舞了战士们的时期,坚定了抗日日寇的决心。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魂》还在全国频繁演出。

图|新秦腔演出活动

后来边区民众剧团又创作了很多革命戏曲,比如《好男儿》、《查路条》、《三岔口》、《干到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抗日军民的英勇顽强。

除了演绎抗日剧情之外,剧团偶尔也会产出其他主体的话剧,比如反应国民党剥削人民的《抓破脸》,赞颂大生产运动的《大家欢喜》、《十二把镰刀》等。

由于这些革命新戏大多描写的都是广大无产阶级的正面形象,人们通过这些革命新戏了解到了战争年代进步知识分子、八路军指战员、工农阶级的英雄事迹。三、毛主席称赞《保卫和平》

1943年3月,陕甘宁边区的裕民剧社来到了延安,与民众剧团进行了合并,裕民剧社的加入让民众剧团的队伍不断壮大,演出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在接下里的一段时间里,民众剧团在我党的宣传工作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3年秋天,毛主席在枣园接见了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三人,毛主席幽默的说:“今天请来‘三贤’,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是抗战剧团,一个是民众剧团,两个剧团好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抗日的种子就撒播到哪。”

毛主席特意表扬了民众剧团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竟然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在毛主席的眼里,这些作品“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也一直关注着民众剧团的发展,只要他们有演出活动,毛主席就一定会去捧场。

1946年10月,面对蒋介石的突然袭击,王震率领359旅成功从中原解放区突围,回到了延安。为了庆祝这一阶段性胜利,周恩来指定民众剧团演出一场《保卫和平》。

晚上,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在篝火下陪着王震和359旅的官兵们一起看演出,毛主席边看边鼓掌,第二天就让中宣部给民众剧团写了一封表扬信。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不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走向了彻底的变革。新秦腔的出现为地方戏曲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新秦腔的推广,民众剧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359旅旅长——王震

贺敬之曾经评价:“民众剧团在我国革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剧文化有重要意义。”

1949年6月,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将民众剧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但是大家依然比较习惯叫他们民众剧社。

现在回顾那段历史,不禁感叹伟人的智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都是一个重大难题。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观念开始越来越淡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专家把责任归结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其实这种想法比较偏面。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替我们过滤掉了大量糟粕,能够传承到今天的基本都是精华。

图|毛主席接见老艺术家们

为什么传统文化在和外来文化发生碰撞时,传统文化越来越落入下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传统文化过于“高冷”,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导致传统与生活逐渐脱节。

前段时间因为翻唱黄梅戏,著名网红潘柚彤被网友一顿谩骂,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无论她的唱风有多么古怪,她的行为确实是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或许网民应该给予她更多的包容。

时代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要想让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必须强化改革,让它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无限贴近人民的生活,就像当年毛主席推动秦腔改革一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天下长河征文# 很明显,皇帝对陈天一的态度变了。 没有了以前的容忍,也没有了从前的信任。看向陈天一...
原创 隋... 世人都说乱世出枭雄,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动荡不安稳的时期,三国和隋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期间,涌现出很...
原创 俄...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从现代的地图...
原创 人... 鬼谷子,本名王诩,因隐居鬼谷,故称鬼谷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人物。 两千多年来,兵法...
原创 刘... 公元194年,曹操因为父亲被徐州陶谦手下给杀害了,所以开始大肆攻打徐州,来势凶猛,发誓要血洗徐州。当...
原创 清... 能被称作书法大家的人,通常会被认为家庭肯定富裕,才能够供得起他上学读书;或者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学历。然...
原创 晚... #深度好文计划#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踏足中国,权力格局被重新洗牌。清朝江山岌岌可危,皇...
原创 大... 在风起云涌的明末乱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不胜枚举。不过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扮演重要角色的要冲险隘...
原创 用... 用一首诗就写尽了唐朝兴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誉为七绝之冠 唐代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
百余文物展现滇缅抗战历史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7月30日,由太原市文物局、云南省保山市文物局主办,保山市博物馆、山西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