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军史感兴趣的朋友,对“塔山”一定不陌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守卫在这里的战士,就是塔,就是山。”此话流传甚广。而说起塔山,就不得不提起一员骁勇战将——吴克华。
在那十年,贵为炮兵司令的吴克华,在任上被打倒,后莫名失踪七年,周总理苦苦寻找都没有结果。直到新上任总政主任灵机一动,写下一纸手令,放出消息说要审他,他这才重见天日、“起死回生”。
新中国的首任炮兵司令,不是吴克华,而是陈锡联。吴克华是炮兵部队的第三任指挥官。1912年出生于江西弋阳的吴克华,15、6岁就加入了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后没多久,他就担任红军少年冲锋队队长。所谓“冲锋队”,其实跟敢死队很相似,作用是大差不差的,风险同样是如此。
可以说,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吴克华无不是用命在搏,出生入死。而这,也造就了他的卓著战功。战争结束,和平到来,正当他以为能一直过上安生日子,直到离开人世时,一场席卷全国、史无前例的大运动开始了。吴克华逃不了,避不开。
“文革”初期,担任炮兵司令的吴克华,突然被打倒,又突然“失踪”。在那个年代,发生了许多让人无法理解、无法问及的人和事。直到1974年,一些工作的做起,周总理在落实干部政策会议上发问:“吴克华在哪?吴克华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好似直击其他与会人员的灵魂——吴克华哪去了?好熟悉的名字,但好久没见到人、没听到他消息了。周总理见状,立即指示总政部门,展开对吴克华踪迹的调查。因为一些干部和造反派的阻挠,声称自己根本不知道吴克华司令在哪,调查一直没有正面进展。
直到有一位干事,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偷偷告诉调查人员:“吴司令就被秘密关押在地下室。”吴克华的下落掌握,但怎么安全、不出意外地将他接出来,这又是一个困难。总政没有他们关押吴克华的直接证据,若是冒然行动,很可能发生暴力冲突,或将吴克华再度转移。要是到了这个地步,营救将陷入僵局,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正当大家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时任总政主任的李德生,灵机一动,想了个好办法:他写下一张“提审吴克华”的手令,指示总政保卫部当天去提人。而关押吴司令的那伙人,一看这手令,误以为总政和李德生是跟他们一条心、一条战线的,所以十分爽快地把人交了出来。
由于消息的闭塞和局势的扑朔迷离,所以吴克华与李德生的会面,闹出了不小的误会。吴克华误以为自己被总政提审,又要挨批了,所以面对李德生的“请坐”、“谈话”,都表现出极大的警惕心,不敢坐,更不敢说啊。这让李德生感慨万千,心里更痛恨那些人了:昔日战功赫赫、杀敌无数的将军,竟变得如此谨小慎微。
也不怪吴克华,这七年时间里,他被骗、被斗、被批太多次了,有些不敢相信这一戏剧性的重大变化。经过李德生的耐心解释和请吃夜宵,吴克华才放松下来,接受了这一突变。几经波折,吴克华终于得到“解放”。
后来,吴克华先后出任铁道兵司令、成都军区司令、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等要职。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在广州逝世,享年74岁。去世一年后,遵照他的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塔山,与当年壮烈牺牲在那场阻击战的指战员们一起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