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破船也有三分钉”,晚清也并不像世人所认为的那么不堪。要知道,近现代历史上不少人才,都曾生活在晚清时分。
在当时,大清朝之所以落后,在于科学技术方面,在于思想认知方面,这并不代表着人要比西方国家笨多少。
相反,单纯就功夫这一块,是完全碾压西方的自由格斗术。
这并不是我吹牛,历史就摆在这里。几千年发展下来,在宋代以前,可以说我汉人老祖宗皆尚武。
从商朝武丁夫妇将前来入侵的雅利安人送入殉葬坑,再到之后秦、汉,即便是到了后来的三国乱世,也都是内部斗争,根本没有入侵者敢前来凑热闹。
隋唐五代,更是名将如云,像李靖、尉迟恭等人,其职业生涯皆灭亡过数个国家。唐朝尤其尚武,为了选拔更好的将军,武则天创造性地设立了武举制度。
以此来选拔那些读书不擅长,却在功夫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朝廷效力。最后一个武状元
武举制度兴起时间稍晚晚于文举,但就其规模和重视程度来看,武举要远远小于文举。
历史上武举考试一共进行了五百多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太受重视,时不时地就会被废掉,但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又不得不重新启用。
武举迎来发展,确切地说要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朝。清朝时期的武举虽然被广泛重视,但其有个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
武举单方面侧重于武力值,只设武举却无武学,身体强壮头脑简单,也为之后晚清的屈辱埋下了伏笔。
清朝一共出现了112个武状元,到了公元1901年,迫于当下时局,武举被彻底废除。而文中的主人公张三甲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最后一个武状元。
张三甲生于开州一个清贫却尚武的家中,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学习拳脚功夫,尤其是擅长大刀。
后来投到了武林高手杨国昌的门下,以期望能够以武报国。
公元1897年,张三甲赶往京城应试,因出身卑微又无钱财,颇不受待见,还被戏称为“穷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奕䜣前来便装查探,以期望找到可塑之才,发现了张三甲,收到了自己的门下,着名师点拨技艺。
到了殿试时,张三甲将那180斤大刀耍的是呼呼生风,犹如虬龙出海一般,光绪帝大喜,钦点为状元。
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两招力挫霍元甲,为何最后没成民族英雄
在武学界一贯如此,所有人都想着向高手挑战,张三甲成名之后,前来挑战的人更是应接不暇。
这就有了一个取舍的问题。一些无名之辈,张三甲是不会接受挑战的,毕竟打赢了不光彩,打输了丢面子,万一受伤了还是不值当的。
其中一个名叫霍元甲的也想着和张三甲过过招,霍元甲在天津地界上已经名声在外,张三甲便应约和霍元甲比上一场。
霍元甲的长处在于迷踪拳,而张三甲的长处在于大刀。高手过招,理应照顾双方的颜面,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两人约定,三招定胜负,比拼接拳化解的技巧。霍元甲先出招,一拳下来,张三甲直接用他的力量稳稳接住。第二回合,张三甲先出拳,由霍元甲接拳。
结果张三甲一拳就将霍元甲打退了几步,高手过招,点到即止。霍元甲也明白了,自己和“职业玩家”的差距。
那么如此技艺如此高超的张三甲,为何除了这最后一个武状元的称号之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更有甚者,在晚清乱世之中,一心报国的他为何没有成为民族英雄?
原来这一切,都是造化弄人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张三甲得了状元之后,又恰逢家中妻子生孩子。
于是,他一路上快马加鞭往回赶,到家之后,妻子也生产完毕,连日来旅途劳顿再加上回家后家人各种激动,让张三甲病倒了。
按说,张三甲练武之人,身体素质远超常人能比,但或许在考试期间精神高度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再加上精神的高度兴奋,导致其最终病倒。
病倒之后,他起初又没有将此事当回事,等到病重之后,再想医治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后记
或许,张三甲真的运气不佳,或许是大清朝的气数影响到他了吧。张三甲以如此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对于个人来说,他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自己,但对于国家和社稷来说,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或许在那个年代,如果张三甲能够用自己那一身本领为国家出力,成为民族英雄也并不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