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34年至1938年的“苏联肃反运动”,也被称之为“大清洗”,说白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迫害。
在这场运动中,70%以上的党、政、军和科学文化界的人才遭到了不平等待遇,致使当时的苏联政权动荡不安。
而在结束运动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便全面爆发,那时候的苏联还没有从“大清洗”阴霾中挣脱出来,使苏德战场在战争初期局势成一边倒,苏联军队节节败退。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斯大林痛下决心搞这一次近似恐怖的大清洗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说起这次大运动,不得不提的就是这次运动的导火索,涉及到一个在当时的苏联举足轻重的人物—基洛夫。
基洛夫何许人也?他怎么会促成了这样一场大运动,这要从他当时的职权和被刺说起。
基洛夫全名叫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他和斯大林一样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曾在列宁格勒担任过省委第一书记,后来任职苏共中央组织局书记和委员,在当时的苏联政坛中,他的确是炽手可热的政治人物。
就这样一位被苏联人民寄予厚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傍晚竟然在他的办公室外被枪杀了,这在当时的苏联简直是匪夷所思。
不仅仅如此,接下来一系列与案件相关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死亡给这个事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虽然杀手厄古拉也夫被逮捕,斯大林亲自赶赴列宁格勒进行了审问,然而,审讯记录到现在也没有公开,然后凶手被匆匆枪毙,另一位证人在事后也因为交通事故的原因死亡。
当所有人还在为这位领导人遇刺而痛心时,斯大林便利用了这个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苏联掀起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大清洗运动”。
其实,熟知苏联当时政局的人都应该知道,1934年1月苏联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前后,斯大林的执政地位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不再像列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那样说一不二,整个苏联政府唯他是从,有传言称他甚至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并没有当选,这让他非常恼怒。
所以,“大清洗”很可能是斯大林铲除异己的措施,也就是这场政治运动与基洛夫遇刺案没有实质上的关系,只是斯大林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很多人因为刺杀基洛夫凶手的审讯记录没有公开,甚至怀疑基洛夫遇刺案也是斯大林一手导演,不过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大林与这起案件有关系。
在大清洗运动中,苏联当时大部分官员并不比基洛夫幸运,他们无论官大官小,都被审判甚至枪决,生命在那场政治浩劫当中如同蝼蚁,至今令无数俄罗斯人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