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帮崇祯铸火炮,为顺治修历法,传教士汤若望,因何被判凌迟?
创始人
2025-07-09 22:02:25
0

这是一位颇受皇帝信任的外国传教士,历经明清两朝,官职一度达到正一品,甚至能插手康熙的继位事件,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晚年居然被判凌迟。

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呢?

01

走向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出生在一个德国权贵之家全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1611年他成为了一个修士。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新奇的望远镜,作为一个有天文爱好的年轻人,他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不过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当他读到来华传教士们的信件,了解到他们如何运用数学天文学的智慧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甚至获得了皇室的尊敬和优待,这使汤若望萌生了去中国传教的想法。

1618年,汤若望与其他22位传教士一起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他们在次年的秋天抵达澳门,接着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希望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

汤若望凭借他的身份进入了中国大陆,成为了众多传教士中的一份子,还根据习俗将其由原名"亚当"改为了音近的名字"汤",将"约翰"改为了"若望",以此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

在北上过程中,汤若望努力接近当地的文化习俗,以便更好地传播基督教。

到达北京后,他模仿利玛窦的行为,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示给朝廷官员看,从而获得赏识和打开传教局面的机会。

经过推荐,他成为了明朝的钦天监,不过对于明朝皇帝来讲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产火炮。

尽管崇祯更加注重后者,但前者同样展现了汤若望卓越的才能和影响力,尤其是在1636年(崇祯九年),他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首批改良型火炮,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

随着满洲族崛起,建立起清朝帝国,汤若望并未返回故乡,而是选择留在了中华大地。

在他的建议下,清廷聘请了一批西方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如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以及曾在清朝海军担任重要职务的美国人马汉。

这些人与许多国内学者共同努力,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速度。

02

受到顺治帝的赏识

汤若望之所以能在清廷有这么高的影响力,离不开顺治帝的高度认可,那么他是如何赢得这份信任和荣誉的呢?

一开始,多尔衮打算在京郊建造一座宫殿,将皇帝太后撵进去。

不过汤若望却以其卓越的眼力预测到这一举动可能带来危险,最终成功阻止了这场风波,从而赢得了顺治的信任。

平定此次风波后,顺治帝数次召见汤若望,称他为“玛法”,意为“尊者”,两人亲密交往。

顺治十分重视汤若望的意见,随身携带他的奏疏以便查阅,若望在参政议政方面也极为热心,他向顺治献计300多件。

1653年,顺治帝赋予了正一品,这是历史上非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

在这个职位上,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顺治帝准许这位“爷爷”随意出入朝中,不必寻常例程。

汤若望的特别更在于1661年,在顺治弥留之际,汤若望应召入宫。

顺治询问他继承人选的意见。汤若望根据其医学知识判断玄烨是最佳人选,这推动了顺治最终选择玄烨为皇储。

对于顺治皇帝来说,汤若望不仅是他的朋友和顾问,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从顺治帝去世之后,汤若望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

03

生死之间的较量

汤若望身上的殊荣太高了,在受到皇帝青睐的同时他也卷入了朝堂之争,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辩论——"中西历法之争"。

17世纪初期,中国的官方历法是由政府天文官员编写的,但由于精度不高,常常引发一些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汤若望提出了引进西方先进历法学说的建议,希望能以此提高中国历法的准确性。

这个提议受到了当时的执政者顺治帝的欢迎和支持,他也因此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外国专家。

可是这场改革却引起了一些传统士大夫的强烈反弹,这些人坚决抵制引入任何西方事物的想法,尤其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东西。

他们视汤若望为典型,指责他试图通过篡改历法来推广西方文化,甚至声称他是企图推翻清朝的阴谋家。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名名叫杨光先的广东籍进士站了出来,公开挑战汤若望的地位和权威。

他认为汤若望的历法存在严重的误差,而且还指控他是政治野心勃勃的外国人,随着支持者的离世汤若望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瞬间崩塌。

面对这样的情况,汤若望知道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边缘,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04

结语

原本应该遭受凌迟处死的汤若望,幸运地在被赐死之前遇到了种种不吉利的预兆,其中包括京城发生的连续三天的大规模地震以及夜空中出现被视为灾祸象征的彗星。

这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也让孝庄皇太后意识到她的决定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孝庄皇太后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顺应天命,立即下达圣旨释放了汤若望,但仅仅一年他便因病去世。

在他去世之后,清朝的政治局势也开始发生剧变。曾经的重臣鳌拜逐渐崛起并掌握了政权,但却未能保持长久。

当皇帝康熙亲政后,他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仍然未减。

为了表彰汤若望对他成长过程的影响,他在消除鳌拜势力的过程中为其恢复名誉,同时也公开承认那些曾因反对历法改革而受害的人们是有错判的地方。

事物的正确发展,势必要经历很多挫折和曲线,只有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最终才能保持成功。#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75年,蒋介石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自己的棺材不落土,将来有机会葬回大陆,“落叶归根”四个字深深地...
原创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让全球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而在其中,日本作为法西斯同盟国,也经历了巨大的人口流...
良渚:五千年文明史实证 诞生于此的良渚文化从未中断,他们不断向华夏大地各处传播,最终融入了5000年文明的血脉。良渚这个名字...
四九年进城前夕,主席为何拒住故... 1949年,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共中央正式进城之前,主席他老人家考虑的是什么?为什么看到香山被解放军战...
原创 陈... 引言 元朝末期,蒙古族统治阶级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导致了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史称“红...
原创 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联军在牧野战役中战胜了商朝的军队,成功夺取了胜利,周朝取代了商朝的统治。...
原创 故... 晚清历史中,慈禧这位咸丰皇帝的妃嫔,同治皇帝的生母,以及晚清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
原创 作... 我也是汉人,如果我穿越到明朝末年,正好也遇到清军入关,明朝遗臣在南京组建南明政权。 我可能不会誓死保...
原创 一... 1949年毛主席进入北平之后,由于城里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党中央决定留在香山,而毛主席也在香山的双清...
原创 1...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回忆起了当年让自己一战成名的“平型关大战”,无奈叹息道:“这一战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