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实力最强,后来司马昭在魏国独揽大权派出邓艾和钟会出兵灭蜀。至此魏国实力大增,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承大位并逼曹奂退位从此后改国号为晋。
晋国的实力远强于当时的吴国,可司马炎为妥善起见迟迟没有进攻吴国。直到公元277年司马炎才决定出兵灭吴,大将王濬攻下了吴国的都城至此吴国灭亡。
按理说王濬攻下了都城吴国的百姓应该痛恨王濬,可事实上当时吴国百姓最恨的人是杜预:一个不会骑马与射箭的文弱书生。那么杜预究竟做了什么事让吴国的百姓如此痛恨呢?
三国时期罕见的人才
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征战当时全国人口数量并不多,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不缺少人才,甚至可以用人才济济来形容。
魏国的曹操智勇双全,其手下大将个个骁勇善战。蜀国的刘备有很强的识人能力,军师诸葛亮在历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吴国也有着众多优秀的将领,吴主孙权是当时出色的政治家。
相比较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杜预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在当时而言杜预也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罕见的人才。
杜预出生于名门之后,小的时候便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教育。他也非常喜欢看书,除了当时常学的那些书籍外他也喜欢看关于经济、数学、史学方面的书籍。杜预的悟性也很高,通常一本书看完之后就能领略其中的精髓。
少年时期的杜预就已经博览群书,用现代话说妥妥的一个学霸。遗憾的是当时魏国人才济济,文官武将能臣众多杜预并没有什么展现的机会。
不过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司马炎称帝之后蜀国已经灭亡他迫切希望可以灭掉吴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可是这灭国之战不容小觑,除了要准备充足的钱粮之外还需要一个智勇双全的统领。
当时有人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说他满肚子学问当时人们还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就是“杜武库”他肚子里的知识仿佛武器库一般什么都有。
并称赞杜预虽然看起来是个文弱书生但其勇气过人,到了战场上可以随机应变果断出击从而减少我方的损失。
司马炎斟酌了许久又派人去调查情况属实,决定唯以杜预重任。就这样杜预和王濬成为了进攻吴国的先锋与统领。
杜预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王濬是当时出名的将领,武艺高强忠心耿耿,进攻吴国时攻下了都城立有大功。但如果分析下来整场灭吴之战立有头功的不是王濬而是杜预,如果没有杜预地加入吴国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早就想灭掉蜀国和吴国一统天下,但想法归想法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当时晋国还叫做魏国,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要超过蜀国和吴国。
但是蜀国和吴国分别凭借高山与长江作为天然屏障,阻挡着魏国的进攻。想要灭掉其中一国,势必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当钱粮准备充足后司马昭派邓艾与钟会进攻蜀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后蜀国投降至此三足鼎立的局势不复存在。
灭掉蜀国之后的魏国因这次战争元气大伤,想要进攻吴国只能静待时机。
直到司马昭病逝也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任,司马炎继位之后晋国的国力提高了不少,但此时吴国的国力如何呢?相对于晋国吴国的国力要逊色不少,可仍然让晋国感到畏惧不敢出兵。
吴国士兵擅长水战这一点就是晋国士兵的短板,想要进攻吴国必须要通过长江天险。
当年曹操就在这里吃了大败仗,司马炎也绝非等闲之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以数十万将士的性命作为筹码。
为此进攻吴国的计划被一再搁置,杜预也看出了司马炎的心思于是写信告知司马炎现在吴国无论是人才还是国力,都大不如从前。倘若现在不进攻吴国将会错失最佳的时机。
司马炎看到信之后依然犹豫不决,杜预得知后非常着急又不敢直言顶撞司马炎。于是又写信委婉地说司马炎此举优柔寡断错过最佳时机会让吴国休养生息以后想要攻下吴国就更难了。
身边的大臣也觉得很有道理支持杜预的观点,多次劝说下司马炎才最终决定派出2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吴国。由此我们知道如果不是杜预的多次劝说,司马炎在短期之内肯定不会进攻吴国,吴国的百姓便能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正是由于杜预的出现才坚定了司马炎进攻吴国的决心。而后来杜预又成为了大军的统领,设计除掉了吴国大将张政。
这样一来晋军进攻的最大障碍被扫除,导致了吴国再也没有能力和晋国抗衡。吴国的百姓认为真正灭掉吴国的贼人正是诡计多端的杜预,因此每个百姓都恨杜预恨的咬牙切齿。
吴国灭亡后百姓的遭遇
凡是灭国之战势必会损伤无数,史书上记载由于杜预的率领所斩杀的吴国高级将领众多。职务高的将领就多达14人,职务中等的将领竟有120人。
这些将领当中有不少人深得民心,如今被敌国的贼人斩杀此人势必会激起民愤。除了死去的这些将领外还有不知多少吴国军人死在了杜预的指挥之下,这些军人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如今马革裹尸亲人们怎能不痛恨始作俑者?杜预虽然促进了全国的统一但在当时对吴国百姓而言是一个十足的侵略者,有多少家庭因他变得支离破碎。
杜预有一个特点就是脖子比较粗,据说有人看到粗壮的树联想到了杜预便恨地将树砍断,可见对其痛恨的程度之深。
百姓痛恨他的原因,除了他杀害众多将领与士兵外还有一个,那便是吴国灭亡之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苦了。当年蜀国灭亡百姓们虽说有些恨邓艾与钟会但绝比不过吴国的百姓痛恨杜预。
蜀国在灭亡之前经历了诸葛亮六出岐山和姜维九伐中原,国力消耗了许多。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很苦,田间耕作的百姓有不少营养不良的。史书上记载百姓皆菜色,也就是说当时蜀国的百姓营养不良到脸色发绿。
而蜀国灭亡之后魏国善待了蜀国的百姓与官员。对于官员而言一些官员直接掉到了魏国拿到了更多的俸禄,对于百姓而言结束了连年的征战百姓因此可以安居乐业。
因此蜀国灭亡之后百姓的日子并没有过得更苦,而是过得更好了。吴国就正好相反,从一开始的富裕变成了后来的贫穷。
吴国在当时属于是鱼米之乡,经济总量上虽说比不过晋国但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百姓们过的也算是丰衣足食。后来杜预率领大军攻来杀掉了众多的将领和士兵导致吴国灭亡,对待吴国晋国可没有当年魏国对待蜀国那样仁慈。
占领吴国之后晋国就开始对吴国进行大肆的掠夺,有值钱细软之物就会被夺走。经过此次洗劫原本安居乐业的百姓每日为衣食而忧,联想到敌国名将杜预又怎能不恨之入骨呢?
至于为什么对待吴国不像对待蜀国那样仁慈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关。灭掉蜀国之后倘若对蜀国进行大肆掠夺,势必引起蜀国百姓反抗和邻国吴国的支援,到时很难收拾残局。
可如今蜀国已灭吴国势单力薄已经没了翻盘的机会,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任其烹食。晋国便不再顾虑大肆掠夺后会有什么后果,于是便将吴国搜刮一番。
杜预也因此成为了吴国百姓世代痛恨的对象,但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讲杜预也是有功的。如果不是他博学多才善于用兵,整个灭吴之战打下来估计会死更多的人,到时不知又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