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1年,一个三十岁的青年人(恭亲王奕)与两个二十多岁的小寡妇(慈禧、慈安)联合,一起打败了八位在官宦沉浮多年的老头子,老奸巨猾的顾命大臣,史称辛酉政变。
在这一场政变中,几乎没有流血,也没有造成任何社会动荡,开启了晚清的新时代,也就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这也是历史学家公认的奇迹。
而且这一场政变从11月3日到8日,短短六天内,抢班夺权,处置政敌,更改年号,论功行赏等动作,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气呵成。
我们看看,咸丰帝的顾名八大臣都是一些老奸巨猾的官场老狐狸,为什么能被26岁的小寡妇慈禧斗垮呢?
辛酉政变的背景
我们看看辛酉政变的背景,在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的惨败,咸丰皇帝一路从北京仓皇逃到热河避暑山庄,仍有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然后咸丰皇帝又愧对于国人,于是就在热河避暑山庄玩女人抽鸦片,之后重病加身一命呜呼。
在临死之前,咸丰皇帝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于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的“权力均衡”
可是,当时同治皇帝年仅6岁,处在年幼阶段,根本无法处理朝廷中大小事务。于是,咸丰皇帝根据清朝传统的政治规章制度,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辅政。
咸丰帝也担心出现历史上朝廷权臣权力太大,压制幼主,幼主是傀儡皇帝的现象,如东汉曹操的“狭天子以令诸侯”,还有清初康熙的鳌拜。于是,他就吩咐了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共同辅助。
(咸丰皇帝)
当时,擅长权谋的咸丰帝,就是想弄权力均衡。他于是把“御赏”、“同道堂”两方印分别赐给慈安皇后与小皇帝,由于同治小皇帝才六岁,“同堂道”的印章就由慈禧掌握。
八大顾命大臣对朝廷事务做出决定的谕旨,只有在开始处盖上慈安太后的“御赏”印,结尾处盖慈禧太后的“同道堂”印,这一谕旨才能生效。
虽然清朝有着不允许女人干政的祖训,但是咸丰帝如此分配权力,也让富有心机与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掌管一定权力,那就是朝廷大事的决定权,为她日后扳倒八大顾命大臣创造了机遇。
慈禧在权力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可是,但是在咸丰帝死之后,慈禧在权力斗争中,出于最弱一方。
这因为当时的慈禧年仅26岁,乃一介女流,官场经验绝对比不过顾名八大臣这八个老头子。而且,在当时,慈禧在清宫地位乃最弱的。
慈禧的家庭背景很一般,入宫之后只是一个贵人,兰贵人。熬了两三年后才是嫔妃,生了个儿子同治皇帝之后,才鲤鱼跳龙门成为贵妃。
虽然慈禧乃清朝后宫中唯一生下皇子的妃子,但并不代表她就具有政治地位。实际上,她的儿子载淳在法理上并不是她的儿子,却是慈安皇后。因为在咸丰死之前,皇后是慈安,母仪天下。只是慈安无儿子,慈禧才把自己儿子过继给慈安。
这样,才能让自己儿子载淳被封为皇太子。当时朝廷大臣不在乎慈禧是小皇帝同治的生母,却认为慈安才是小皇帝的母后。
所以,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的第二天,朝廷下达文件说,从此皇太子载淳为皇上,皇后成为皇太后,这时候的皇太后就是慈安,慈禧的身份也就是一个太妃。太妃在清宫中,都是深居冷宫,无人问津的主儿。
可以看到,慈禧当时乃地位不高,深居冷宫,娘家势力也很小的太妃。却能有参与这一场政变,首先也是在于她有当权的野心。慈禧精通满汉两族文字,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帮咸丰观看朝廷奏折,也为咸丰提了不少意见,可以看到文化素养比较高。
喜欢看戏与听书的慈禧,估计自幼也听了不少西汉吕后专政与唐朝女皇武则天当政的故事,也梦想女人当朝,自然想晋升为皇太后,不甘心当小人物。
但处在弱势的慈禧太后,能够在短短六天之内发动政变,一气呵成扶正自己为掌握大权的太后,还是因为她找对了政变的合伙人,那就是恭亲王奕。
慈禧的合伙人恭亲王奕
我们先看看恭亲王奕,乃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号称“鬼子六”。奕本人能力很强,能文能武。可是,最终道光帝却选择老四奕詝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实际上,无论才干与能力,恭亲王更胜一筹。
慈禧看到,在咸丰帝在位期间,恭亲王奕一直遭受到打压。在咸丰帝死之后,奕是最有希望成为托孤大臣的,但是他又没有。所以,奕一直有着掌握大权的野心,不甘心低人一等。
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慈禧,看到虽然奕一直被排挤在最高国家权力枢纽的军机处之外,但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人脉建立了自己的集团。如奕掌控着总理衙门,他的老丈人桂良是三朝老臣,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的是左右侍郎文祥。
而且,清朝八旗中僧格林沁的三千蒙古八旗骑兵,胜保的八千八旗京营步兵,这在清朝北方最后两支野战部队都听从恭亲王奕的命令。所以,奕的党羽可谓遍及清朝的财政部、军事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奕的党羽与奕一起留守北京,共度患难,支撑大局。
因此,慈禧看到奕绝对是值得合作的伙伴。于是派人秘密联系恭亲王,开始研究如何扳倒八大臣。慈禧太后是妇道人家,而且远在热河,所以,具体联络发动政变同盟的这项工作,就由奕负责。
奕也是具有超强谋略的人。他经过一番筛选,选中了诸如胜保这一类手握兵权,但却对八大臣不满的人物,之后又再度秘密联系慈禧太后。
当时,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为了排挤奕,也不让他来到承德。奕却是借着为兄弟奔丧悼念的名义,名正言顺来到了承德。然后在皇帝的灵柩面前大哭一阵,之后就去见两位皇后。
奕主动提出与慈禧合作,是非常合乎慈禧的心意。虽然在史书上也没记载奕与慈禧、慈安谈了些什么。但是,推测奕应该对两太后说了两点,第一点就是两太后应该赶紧回到北京,那里是我的地盘。第二也是对太后们保证了,我搞定了外国人,你们在北京不会有安全问题。之后,奕就这样离开了承德。
但是,奕一离开,就酝酿了一场阴谋政变。
慈禧太后的示弱
当时,富有心机的慈禧在朝廷大事上都是故意示弱,处处退让,麻痹顾命八大臣的思想,认为慈禧慈安为首的后宫派放弃了权力。
如当时承担朝廷中一个叫董元醇的大臣突然递上了一份奏折,标题就是《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里面内容就是要两太后垂帘听政,然后找一个亲王辅正,这个亲王言下之意就是恭亲王奕。
这一份奏折来得突然又直接,如晴天霹雳,直接挑起了皇太后们与顾命八大臣的矛盾。
当时,顾命八大臣先把奏折递交给两宫太后,看她们反应如何?两宫太后看完这一份奏折,心理想着这个董元醇的大臣真会闹事情,简直是要撕破脸面对这权臣们表明态度。
但慈禧也是知道,这一种奏折是不好表明态度,自己就是要垂帘听政。于是,两宫太后采取态度就是不回复,这也叫做“留中不发”。在清朝朝廷,一些难以决策的奏折,皇帝采取态度就是留中搁置。这样,这一份奏折一留就是留了好几天。
之后,顾命八大臣沉不住气,于是前去要求两宫太后表明态度。
颇具心计的慈禧太后,劝慈安顶住压力,然后继续留看。
可是到了第二天,两宫太后又传见顾命八大臣,讨论这一件事。
八大臣说,这一种事情是不用讨论的。写奏折的董元醇是狼子野心,目的就是谋害八大臣,挑拨太后与大臣的关系。所以,你们太后应该发诏书痛驳董元醇的不对。
可是,慈禧太后的态度就是一个字——拖!不发表意见,也不进行任何处理!
这样,顾命八大臣就按捺不住,争争吵吵起来!
这时候,八大臣也忍不住了,与太后争吵起来。争吵声音激烈,气势凶猛,也是把六岁的小皇帝同治吓得尿都拉出了裤子。
一开始,两太后沉得住气,就是不发。
八大臣继续闹,如果不发,就罢工。这样,两太后也没什么办法了,在中午时候就把处理这一事件的奏折与圣旨都发出去。
这一件事件的结果,就是太后垂帘听政与亲王辅政是不可行的!史书记载肃顺等人笑声响彻远近,认为他们赢了!
这样,八大臣在这一次较量中,用自己强硬的态度否定了太后垂帘听政,打压了董元醇,排挤了太后的用章权。表明上是慈禧慈安两个太后输了。但是,狡猾的慈禧让肃顺八大臣获得了一个罪名,那就是恫吓皇上,有不臣之心。
而且,肃顺八大臣在这一场较量中,给朝廷其他大臣看起来是气焰嚣张、蛮不讲理,欺负孤儿寡母。再加上肃顺八大臣本来在贪腐运动中得罪了许多官员,霸臣的模样更是不得人心,这也使在承德的朝廷大臣很多也同情慈禧太后。一些朝廷大臣也认为,不能听凭顾命大臣一手遮天了,他们势力发展下去,必然“挟天子以令诸侯”。
肃顺缺乏政治斗争智慧
在另一方面,慈禧太后的对手肃顺等八大臣,也是缺乏政治斗争的智慧。由于肃顺等人太过正直,提拔了一些有才干的人任官,却断了很多关系户的生计,这也使朝廷内外的关系户大臣对肃顺等人滋生痛恨。这八大臣中每一个人,对权力都是非常贪婪,没有大局观念,不懂得在朝廷拉政治势力支持。
由于肃顺执法严明,在“户部铸钱案”、“云南军费案”、“科考案”中得罪一大批朝廷重臣,其他也包括当时恭亲王奕与贵妃的慈禧。之后咸丰怠政,把一切军政要务都交给肃顺处理,由于肃顺权力过大,也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意与,引起了肃顺与其他大臣的矛盾。所以,在肃顺被慈禧、奕扳倒的时候,其他官员都是对肃顺等人是一种痛打落水狗的架势。
(肃顺)
肃顺也不会做人,在病危的时候,请求咸丰帝仿效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死慈禧太后,这也引起了慈禧的仇视。精明的慈禧主动示弱,只是尽心效力皇上,不做表态,让咸丰帝也消除了慈禧篡权的念头,没有接纳肃顺的建议。
获得慈安的支持
顺便提及一下,慈禧能够政变成功,也是因为拉拢了能代表当时皇权——慈安太后的支持。曹操的“狭天子以令诸侯”,明清交替南明王朝打着“明天子”的旗号,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活动师出有名!
当时,同治皇帝只有六岁,慈禧也只是一个贵妃,代表皇权却是“母仪天下”的慈安皇太后。因此,慈禧在与肃顺等人翻脸的时候,先拉拢是慈安太后。慈安太后为人也宽厚,一直与世无争,把慈禧当做自己好姐妹对待。当慈禧声称肃顺等八大臣“图谋不轨、意欲变天”,慈安也自然相信肃顺等八大臣对皇权的威胁,自觉与慈禧站在一条战线。
如易中天在《李莲英》一书中也提到,当李莲英前去与奕联络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奕的信任。因为当时无人认识这一位小太监,怕这是一个圈套。当李莲英拿出慈安皇太后的信物,这才令奕打消了一切疑惑。
这样,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把握时机,决定先发制人。在9月23日,肃顺等八大臣与朝鲜大臣等大部队,送咸丰帝的灵柩回到皇宫时候,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就与同治皇帝陪同咸丰灵柩一天,然后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乃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先赶回北京。
辛酉政变的发生
29日,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与同治皇帝一起回到北京皇宫。正好,当时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路上下着雨,道路泥泞,护送大部队行程迟缓。这样,两宫太后比灵柩护送队伍早四天抵达北京。
于是,先抵达北京的慈禧太后,有了恭亲王奕在北京军队实力的保护与支持,于是在大内召见了恭亲王奕。当皇帝灵柩在10月3日才到北京,为慈禧与奕发动政变准备了三天。
这样,当肃顺一行人抵达北京的时候,没有军队护卫的八大臣立即被人逮捕。之后,奕訢手捧盖有玉玺和咸丰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顾命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又命令将其余党翼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进行严加看管。
当时,肃顺还沉醉在自己是顾命大臣首脑的权力巅峰,还傻乎乎地嚷着,你们要干什么?
逮捕肃顺的人说,我们奉诏行事。
肃顺义正言辞地驳斥着:我们八大臣没决定,哪来的诏书?
看来,肃顺还没回过劲来,以为自己还是权臣,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架空了!
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皇帝的遗诏,下诏历数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之后,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这五大臣的命运不同,有的顾命大臣甚至一直活到光绪朝代。
结语
历数历次清朝朝廷的宫廷政变,无论是顺治年间的清算多尔衮,康熙年间的夺嫡之争,都是大动干戈。但唯有这一次政变,不耗费一枪一弹,就枪杀了三个人,却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到,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中,原本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什么能干掉八个老奸巨猾的顾命八大臣,不仅在于她有弄权的能力。更重要在于她找到可靠的同盟,那就是恭亲王奕。通过叔嫂的联合,扳倒了八大臣,开创了晚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