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份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那段战乱不断的三国历史耳熟能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曾带我们领略三国独有的魅力,毛主席也经常在闲暇的时候翻阅这本书。
少年初读此书时我就有一个疑问:刘备得到凤雏和卧龙为何一直没有统一天下呢?毛主席的警卫员也有同样疑惑,他在与毛主席聊家长里短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那毛主席是增怎怎么样为他解惑的呢?
毛主席与警卫员聊三国
1950年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的奉孝同在伟人的影响下爱上了读书,他所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毛主席大力推荐的《三国演义》。出身农民家庭的他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是对于这本书他早有耳闻,就这样他带着兴趣翻开这本书。
刚翻开书页的他就陷入到了故事情节当中,他被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义所感动,也被曹操枭雄般的谋略所震惊。一天,奉孝同在完成警卫任务后回到住处立马翻开这本爱不释手的名著,就在他沉迷其中的时候毛主席悄然来到他身后。
毛主席十分欣慰自己身边这个大老粗警卫员真正的爱上了读书,毛主席浅带笑意地站在奉孝同身后也不打扰,就这样静待着他看完书。半个时辰过去奉孝同终于留恋不舍的合上书本,他转身被身后的毛主席吓了一跳。
他立马起身敬礼,毛主席示意他坐下,然后温和地对他说道:“读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收获?”虽然平常毛主席和颜悦色也十分好接触,但是毛主席工作繁忙从未与大家探讨过书籍问题,奉孝同对于毛主席提出的问题极其紧张,深怕自己的拙见会让主席见笑。
毛主席看出他的窘迫对他说道:“平常你五大三粗的现在倒扭扭捏捏起来了,对书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我。”奉孝同想起自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刘备身边既有卧龙、凤雏两大谋士辅佐,又有无数名将跟随,他本应在乱世中成为霸主,可他为何最终非但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还成为三国之中最先遭遇灭国的。
于是奉孝同向毛主席提出这个疑问,并请求毛主席为他讲解。毛主席不仅熟读《三国演义》小说,而且对《三国志》以及真实历史也有很深的了解,针对警卫员提出的这个疑问他有独到的见解。
毛主席思索一番之后未先直接回答奉孝同的问题,他缓缓对奉孝同说道:“三国时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袁绍、董卓等各大势力纷争不断,所以想要在乱世中立足是一件难事,它不仅需要君主的魄力更需要一定背景支持。”
当时孙权已经与父亲和长兄一起在江东打下基业,为后来的吴国创建奠定基础。曹操更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做起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积累的人脉和经验所奠定的基础是最为稳固和全面的。
同时期下的刘备就显得相形见拙,在早期的镇压黄巾之乱里他非但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反而还屡战屡败,他不像孙权那样有早期的背景支持,也更没有曹操那根深蒂固的基石和枭雄之心,所以刘备能建立蜀国政权已经极不容易。
刘备的优点
那么刘备到底为何能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在汉中地区成立蜀国呢?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对刘备此人大肆夸奖,他对奉孝同说道:“刘备之所以能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宅心仁厚。”
早期的刘备虽然在战场中战绩并不显赫,但是他对内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那时他在翼州担任县令,他经常毫无架子的与百姓坐而论道、共同吃饭,而且花费极大力气解决百姓耕田和赋税的问题,所以大家一致认为他是好官。
但随着民心所向以及他的一系列政策损害某些阶级的利益,最终招来了翼州士族与其他官员的不快,这些人悄然派出刺客前去刺杀他。可令人难以料想的是刺客家人深受刘备的照顾所以刺客对此任务只是报以敷衍的态度,当他见到刘备时刘备还十分热情地邀请他,并问道家中近况,刺客被刘备深深感动,最终告诉他招惹的人以及那些人的计划。
刘备的仁义当然不止对百姓,关羽和张飞这两位著名武将与还是布衣的刘备义结金兰也正是因为他的仁义。在战乱的年代里关羽和张飞胸怀大志想要报效国家,但是由于没有任何渠道他们二人只好在集市里浑浑噩噩的度过日子。
一次意外张飞与关羽二人撞见,此次相遇二人产生了误会且两人又都是火爆脾气,谁也不听谁的解释爆发了冲突,随着情况愈演愈烈二人甚至拿起兵器,就在二人即将刀剑相向的时候身旁突然出现一个卖草鞋的柔弱男子。
那个男子的举动十分出人意料,只见他两手一按就将两个壮汉给扼制住,张飞大怒道:“与你无关的事情,你不要多管闲事。”来人正是刘备,他沉稳的说道:“相见便是缘分,不知二位为何闹到要取人姓名的程度,请二位给我刘备一个薄面就此离去。”
关羽十分震惊,他对刘备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刘备不仅是汉朝天子的后代而且还有“匡扶汉室”的伟大志向,于是关羽向他说道:“我想跟随你一起做大事完成心中抱负。”张飞也有此意愿,于是三人相见恨晚最终在桃园结义。
结义之后的三兄弟一同参与黄巾军的镇压战当中,虽然三人武力高强,但是他们也难以招架日夜不停的战斗,在一次的战斗中张飞被敌人包夹,刘备毫不犹豫设身险地、以命对敌最终救下张飞。刘、关、张三兄弟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的兄弟情谊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魅力。
刘备三人的地位日益水涨船高,但是刘备从未有过任何改变,他对待任何事任何人从未有过丝毫的架子。刘备由于身边没有谋士寸步难行,最终他在友人的推荐下来到“卧龙”的住处,起初诸葛亮对于这个人丝毫不在意甚至连见面都不愿意,这惹得关羽和张飞二人直言要拆了茅庐。
刘备让二人平静心情不要意气用事,然后十分平和的带着诚意三次来到茅庐旁,诸葛亮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最终出来与他见面,在二人的一番交谈后诸葛亮下定决心出山并写下“隆中对”用以辅佐刘备。
就是这样刘备厚积薄发,最终得以成功创建蜀国。
刘备的缺点
那为什么刘备可以建国而无法守国向外扩张呢?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回答奉孝同这个问题,他说道:“刘备宅心仁厚不假,但就是由于他太过于仁义的优柔寡断以及感情用事最终导致自己丧失了许多优势。“
刘备本受诸葛亮建议与吴国孙权建立了稳固的同盟,两国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就是这样的连吴抗曹路线才让三足鼎立的局势一直不相上下。
建安十五年,周瑜身死刘备得以从孙权手里获得荆州,此时的刘备已经让孙权心生不满,但由于魏国的独大孙权只好忍气吞声。随着时间推移刘备占据了益州,取下益州的他却丝毫没有将荆州还与吴国的打算,这惹得孙权大怒。
建安二十年,孙权下令派遣吕蒙率大军西征蜀国,刘备来不及招架只好派遣关羽作为守将抵挡攻势。关羽虽然打下水淹七军的赫然战绩,但是他也深陷重围、孤立无援。最终吕蒙度过嘉陵江直取荆州,在活捉关羽之后将他残忍杀害用以挑衅和威慑刘备。
这时刘备完全颠覆连吴抗曹的路线,为了个人感情的复仇将矛头直指吴国。向内东讨吴国的战役进行的并不算成功,刘备大军在进攻夷陵的时候被吴国名将陆逊打败,此次战场不仅损失兵力和财力无数,几个蜀将的身死更是给蜀国的处境雪上加霜。
曹操对此情形乐见其成,准备坐收渔翁之利,在刘备讨吴的时候曹操经常派人对蜀国进行侵扰,刘备一时顾不得两面战场,就这样本能韬光养晦暗自发展势力的蜀国因为刘备的个人感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最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剩下的烂摊子被他交给儿子刘禅,刘禅登基之后虽有诸葛亮辅佐对很多方面进行补救,但更多方面即使是他也无可奈何,所以刘备这次出征吴国就是导致蜀国灭绝的导火索。
毛主席还说道:“刘备此人心胸还是不够宽广,而且他胸怀的志向也极其狭隘。”
众所周知,与“卧龙”平齐号称天下一绝的“凤雏”也在很早的时候加入到了刘备的阵营。他听闻刘备礼贤下士,而且“三顾茅庐”的故事冠绝天下,他认为自己也会得到刘备的重视,可令他失望的是刘备因为他来自于东吴并且曾跟随周瑜得到原因只是给他极其表面的官职。
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备这时狭隘的心胸证明他无法完全得其庞统所用,不仅如此他还伤了一些与庞统同为他国出身的大臣内心。
毛主席口中的刘备志向狭隘则是因为刘备只有那句“匡扶汉室”的口号,这句话放在诸雄的时候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的野心不仅仅满足于帮助刘备匡扶汉室,相比之下曹操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争天下目标就显得十分广大。
结语
毛主席对刘备的总结可谓是十分全面,其中不但高度赞扬刘备仁义的优点,也很明确的指出刘备的两大缺点。刘备的才能无法支持自己的志向,而他对有才能的人又不能完全信任,在他病逝后许多积压怨气的官员立马离蜀投魏,这个缺点是他无法夺得天下的原因之一。
刘备“匡扶汉室”的志向以及自身的仁义道德引来许多能人志士的跟随,但他这个优点也成为了最大的缺点。仁义令他陷入两难的境地,若是不为关羽报仇他会被天下人所不齿,他选择出兵吴国就会丢掉江山社稷,感情用事的这一次行动葬送了他前期积累的所有优势,这个缺点是蜀国惨遭灭国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