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陈诚病逝,临终遗言引起争议,老蒋无奈:就按照他说的来
陈诚将军,一位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经历了命运的曲折波折。命运的转机似乎早在他年轻时就注定,当他踏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那一刻,便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49年,国共内战的风云变幻中,国民党不得不撤退到台湾。1965年,陈诚将军的一生终结于岁月的长河。
陈诚的生平
1898年,浙江青田的陈诚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尽管他个子不高,甚至略显矮小,却怀揣着一颗军人的心。年轻时,为了追逐梦想,他曾不惜冒名顶替报考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培养军人精英的学府。
在学校里,由于身材的差异,陈诚一度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正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结识了杜志远,一个成为他贵人的人物。杜志远的疏通为陈诚扭转了命运,使他最终成为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备取生,开启了他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虽然最初只是一名少尉排长,但陈诚展现出色的才能和决心,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陈诚迅速被引荐为教育副官,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随着时间推移,他赢得了蒋介石的赏识,仕途上逐渐畅通无阻。
蒋介石在任用幕僚时一向重视亲信关系,胡宗南是他的亲信并成为嫡系部将。同样,陈诚在黄埔军校任职,并由此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部将。为了巩固与陈诚的关系,蒋介石甚至将谭延闿的三女儿谭祥许配给了陈诚。
谭祥一直受养在宋美龄身旁,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因为她性格细腻,深得宋美龄喜欢。当两人被牵线时,谭祥并没有因为陈诚的个子而犹豫,只是询问了一句:“他是什么官职?”为了促成这门亲事,宋美龄和蒋介石联手,迅速改口说陈诚是18军军长,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使得陈诚和谭祥看起来更为匹配。
尽管当时陈诚只是一个师长,并未达到军长的职务,但为了维护表面上的说辞,蒋介石迅速晋升了他的军衔,让陈诚在第二天成为了军长。
这段特殊的关系使得陈诚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即便在解放战场屡次败北,受到批评和排挤,蒋介石仍然对他十分器重。1949年,随着大军撤退至台湾,陈诚直接晋升为国民党的副总统,地位仅次于蒋介石。尽管党内存在对他的反对声音,认为他是“常败将军”且不适合重要职位,但这并未影响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陈诚因为对蒋介石的忠诚无私以及一贯的军人风范,成为了蒋介石信赖的得力将领。他一直自诩为“不怕死、不畏战、不贪赃、不枉法”的榜样军人。陈诚最引人瞩目的特质之一就是他善于带兵打仗。尽管后期在解放战场上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在早期,陈诚曾多次取得胜仗,为他赢得了军中的声望。
陈诚晚年的生活
尽管陈诚是国民党将领,但他的廉洁正直却让人称赞不已。甚至曾经恶名昭彰的特务头子戴笠都曾评价他为“廉洁典范”,鼓励大家与他多交往。这种评价在当时可谓是颇为罕见。
在陈诚晚年生病时,却面临着治疗资金的困扰。这一情况在现代看来或许令人质疑,但事实确实发生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陈诚身上。在1965年,因为缺乏治疗资金,他的病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发展成晚期肝癌。当时蒋介石夫妇得知陈诚的病情后,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治疗,由于病情已经太过严重,陈诚已经无法挽回。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陈诚留下了令人深思的遗言:“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在党国带领下完成未完大业。千万不要消极,大家共患难。只要党在,就一切都在,团结起来才能大有所为。”
这句遗言却引起了一场党内的争议。由于其措辞较为模糊,立场并不十分坚定,因此在党内引起了许多猜测和争论。陈诚的这三句遗言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时间各方对其解读纷纷不同。
当时,蒋介石试图重新进军大陆的野心已为众所周知。作为他的副手,陈诚在遗言中并没有表达出明确坚定的立场,这确实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尤其是在蒋介石试图重返大陆的背景下。当时,陈诚的妻子谭祥看到丈夫的遗言后,考虑到蒋介石的猜忌,曾提出要在遗言中添加一些文字。由于种种原因,包括陈诚已经离世等因素,谭祥的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实现。
在蒋介石看到陈诚的遗言后,他也深知再怎么修改遗言也无济于事。面对陈诚的坚定立场,蒋介石只能无奈地表示:“按照陈诚的来办!”
尾声
陈诚的离世让整个国民党感到沉痛,尤其是蒋介石。尽管陈诚晚年遭遇了贫困和疾病,但他一直是蒋介石信任的得力干将,而他的清廉品德也深受蒋介石敬重。对于这位对国家、党派忠心耿耿的将领的辞世,蒋介石表达了深深的悲痛之情。
蒋介石最终以国葬之礼厚葬了陈诚,这是对他多年为国家和党派所做贡献的崇高肯定。在陈诚的追悼会上,哭泣的不仅有蒋介石本人,甚至连蒋经国也无法自持,泪眼婆娑。陈诚多年来一直是蒋经国的导师,他的离去对蒋经国而言,意味着失去了一位清廉的良师益友,这让悲痛之情更加深刻。
在大陆,周总理也对陈诚表示敬意,称他为一个爱国的人。这番话不仅是对陈诚个人的评价,也是对他一生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周总理的慎重措辞反映了陈诚在国共斗争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