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军创始人之一,3名开国元帅都出自他手下,但是1955年授衔时,却没得到任何军衔,甚至不在评选名单上。
他是谁?麾下出了哪三名开国元帅?为何自己没有军衔?
从军队到铁道部
这个功绩斐然却没有军衔的人是滕代远。
滕代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参加革命较早的老同志。1928年,他和彭老总联手发起“平江起义”,创立了红五军,他们缔造的这支红军力量不断壮大,对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后来又扩编成为红三军团。而滕代远毫无疑问是早期革命的一个重要领导人。
滕代远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在军中,他和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等人地位相当,陈毅、罗荣桓、林老总这三位开国元帅都曾是他的部下。
原以为一生都会和军队打交道,但滕代远的人生轨迹在1948年发生了转折。
1948年11月,东北解放,解放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为了长远考虑,党组织决定派滕代远去接管铁路部门。
滕代远戎马几十年,一直是和战场打交道,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军事工作还有些不舍,但如今全国胜利在望,接管铁路对于之后战斗中的军事运输和战后的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明白这是项重要而又光荣的工作。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特地去西柏坡见了滕代远,对他说:“以后铁路工作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啊!它对我们取得全面胜利有着重要意义。你是从军队转做经济工作的第一个部长,知道这项任务很艰苦,所以你要努力学习啊!”
滕代远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做好了献身铁路事业的准备。
1949年1月10日,滕代远正式收到委任令,成为军委铁道部部长。
正是这项任命,让滕代远失去了评军衔的资格。
军衔评定
1955年的军衔评定,其中一项规定就是行政类官员不参与评选,当时滕代远是铁道部部长,已经离开了军队,所以不能参与评衔。
这项规定是毛主席定下的。当时党内强烈要求授毛主席“大元帅”衔,但主席坚决不要,那身大元帅服看都没看一眼,提出:“依我看,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就不要评衔了。”
这么一弄,其实给评衔工作省去了不少麻烦,只是要委屈一些同志了。当时有很多同志像滕代远一样,曾经在军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重新分配,离开了军队,不评衔有矛盾,评衔也有矛盾,有些难办,毛主席带头放弃军衔有效地平复了这些矛盾。
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战功,滕代远都不输大多数人,但解放前这一“转行”让他与军衔无缘。
立下赫赫战功,却不能参与军衔评定,滕代远心中或许有些遗憾,但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同样热爱自己的铁道事业。
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昕曾问过当年评衔的事,滕代远说:“前苏联的铁道兵司令员是元帅头衔,但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和苏联一样,对我来说,无条件服从毛主席和党组织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年,滕代远的工作安排的很紧,评衔的事一点也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对他来说,服务好国家、服务好人民才是他应尽之事,他将这一信念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终遗言
长期忘我的工作使滕代远的身体亮起了红灯,1974年,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但仍然一心扑在事业上,想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心力。
1974年11月30日晚,滕代远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话都说不清楚,妻子林一带着孩子们来医院看他。滕代远的嘴不停嗫嚅着,想要交代什么事,但没人能听清他说的是什么。
于是林一给滕代远拿来纸笔,只见滕代远艰难地拿起笔,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服务”二字。
小儿子滕久昕接过这张字条,郑重地读了三遍,然后对滕代远说道:“您的意思是让我们接过您的接力棒,继续为人民服务对吗?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记住!”
滕代远含泪点了点头,脸上满是欣慰。
第二天,滕代远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孩子们继承了他的精神,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
滕代远一向拒绝“走后门”,他不要求孩子们当大官,而是对他们说:“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滕代远建立了“甘当普通一兵”的滕门家风。
1968年,滕代远亲手把16岁的小儿子滕久昕送到内蒙古牧区插队,火车开动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挥着手,但回家后就拉着妻子的手说:“他才16岁啊……”
话没说完,滕代远就红了眼眶。他并非铁石心肠,他也像普通父亲一样,会心疼儿子,但他也明白什么选择是正确的。
滕代远的教育是成功的,为后代树立的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