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作为苏德战争中的杰出战略家之一,功绩卓越,为苏联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北欧领导苏军成功扭转了冬季战争的危局,击败了曼纳海姆。在远东,朱可夫领导苏军取得了诺门坎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对苏联的侵略企图。而在东欧,他更被誉为“莫斯科的守护神”。
然而,尽管朱可夫的军事才华备受赞誉,他的晚年却笼罩在一片凄凉的阴影之中。在整个苏联中后期,朱可夫的形象一直被塑造成一个“负面教材”,直到1995年才得以平反。朱可夫经历了怎样的沉浮?
朱可夫以其在苏联历史上的两次“再造之功”而受到广泛关注。第一次发生在二战时期,这一段英勇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第二次再造的功劳却相对较少人知晓,因此这段历史对苏联来说并不是一段光辉的篇章。
朱可夫的第二次功绩是在粉碎了贝利亚集团的“夺权行动”中取得的。1953年3月,斯大林离世,而其去世背后留下了许多疑云。直至今日,有多种证据表明在斯大林的离世事件中,贝利亚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集团立即展开了夺权的阴谋。作为克格勃的领导者,贝利亚手握巨大的“灰色权力”,如果他成功夺取苏联最高权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赫鲁晓夫等人决定求助于曾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朱可夫。事实上,贝利亚的被捕是由朱可夫亲自执行的。当时,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在开会,赫鲁晓夫紧急致电请朱可夫前来“参会”。
贝利亚对于朱可夫的到来毫无准备,立刻展开攻击。然而,在贝利亚话还未说完之际,朱可夫便将其逮捕。随后,赫鲁晓夫夺得权力,将朱可夫任命为国防部长,使其重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
然而,对于赫鲁晓夫而言,朱可夫仅仅是一个“工具”,远远谈不上是“战友”。朱可夫的威望实在是太过巨大,尤其是他依然保持着对军队的掌控,只要苏联的军官们仍然是二战时期的一代人,朱可夫的影响力将永远难以消除。
尽管赫鲁晓夫通过朱可夫成功消除了贝利亚,但这是否意味着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也能通过朱可夫来推翻赫鲁晓夫呢?赫鲁晓夫不敢想象这一可能性,更加危险的是朱可夫的性格。早在斯大林时期,朱可夫就是唯一一个不害怕斯大林的人。
这样一个在威权主义国家中被视为“危险分子”的人物,更在1957年6月展现了其权威的一幕。当时,赫鲁晓夫刚从芬兰归来,却被马林科夫通知要立刻参加一次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赫鲁晓夫心中暗自担忧,因为这情景与他当年推翻贝利亚的经历太过相似。果不其然,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开始否定乃至攻击赫鲁晓夫的各项政策。
然而,朱可夫大步走入会场,公开表示:“同志们,请暂停一下!就在一个小时之前,一位同志找到了我,他想要拉拢我,他想要让我站在他那边,一起对付赫鲁晓夫同志!我的原则,不允许我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我选择公开这个阴谋,你认为我做的对吗?马林科夫同志?”当时,马林科夫的脸都变得苍白,主持会议的布尔加宁宣布暂停会议,保持了马林科夫的最后体面。不久后,马林科夫被打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贬为水力发电站厂长,而朱可夫则接替他,成为中央主席团委员。
然而,朱可夫对赫鲁晓夫的这次“救命之恩”却让后者更加忌惮他。朱可夫的权力逐渐膨胀,若不采取措施进行压制,赫鲁晓夫注定将被反噬。
特别是在当时,赫鲁晓夫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军队自然也不例外,导致他与朱可夫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利益冲突。
1957年10月,赫鲁晓夫罢免了朱可夫。朱可夫毫无疑问拥有反抗的实力,但他并不希望祖国因他而陷入内战,因此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顶着“反革命”的帽子,一直到生命最后。
实际上,斯大林早已看透了朱可夫的结局。在1946年6月,斯大林曾有逮捕朱可夫的念头,因为朱可夫的威望已经“功高震主”,而斯大林无法忍受有人的光芒能够掩盖他自己。
那次危机,是朱可夫的老战友华西列夫斯基以及罗斯索夫斯基救了他一命。两位元帅以死相逼,最终使得斯大林因为影响力的碍事,没有逮捕朱可夫。
然而,这次事件之后,朱可夫被斯大林排挤出权力核心。当时,斯大林对朱可夫的评价是:“不够谦虚,过于傲慢,将战争期间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全部都揽到自己的身上。”毫无疑问,这是对朱可夫的污蔑,尽管朱可夫或许有些自负,但绝非傲慢之人。
若朱可夫真是傲慢之辈,罗科索夫斯基和华西列夫斯基不可能赌上自己的前途,救朱可夫一命。更大的可能是,朱可夫是一个直率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不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正如朱可夫从未掩饰对贝利亚的厌恶,这使得赫鲁晓夫选择了他。朱可夫也拒绝了马林科夫的拉拢,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苏联这个充满权谋的环境中,朱可夫这样纯粹的军人只能迎来悲剧般的结局,即便他从未有意谋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