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2日,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乘坐着火车,携带着毛主席和周恩来两人的亲笔信,同廖梦醒一同前往上海。
此次出行,她们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到达上海后,她们直奔孙中山遗孀宋庆龄的寓所,两人很快就会面了,而在一番寒暄过后,邓颖超直截了当地坦白了此次前来拜访的目的。
原来,邓颖超此行是受毛主席和周恩来之托,专程劝说宋庆龄,让其出席新政协会议、参加开国大典。
此前,毛主席和周恩来已经发过一次联名邀请,但宋庆龄似乎有所顾虑,婉拒了邀请,如今,自己的闺蜜挚友亲自来“劝驾”,宋庆龄却依然称病婉拒。
(宋庆龄旧照)
不过,在一个多月后,她答应了出席会议、参加大典,只是提出了三个要求,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得知这三个要求后,显得有些为难。
为什么毛主席和周恩来要极力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呢?宋庆龄又提了什么“棘手”的要求,让我国领导人觉得为难呢?
【“拉拢”宋庆龄,共产党势在必行】
实际上,这次共产党邀请宋庆龄出席会议、参加大典,是出于对诸多因素的考量,于情于理,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是要请来宋庆龄的。
为什么毛主席如此重视宋庆龄,以至于和周恩来一同联名对她发起邀请呢?这还要从她的出身和身份说起。
宋庆龄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由于受她父亲宋嘉树爱国热情的影响,宋庆龄从小就崇尚革命精神。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因缘际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成为了他的秘书——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这个男人,会成为影响她一生的革命伴侣和人生伴侣。
(宋庆龄与孙中山合照)
1916年,宋庆龄同孙中山先生回国,并一直追随着孙中山先生的步伐,直到孙老先生去世时,她还努力贯彻和实现着孙老先生的革命理想。
所以,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孙中山先生的意志继承者。
作为国民党代表人物、孙中山遗孀,加之在民众间威望颇高,宋庆龄的身份地位不言而喻。
如果能由她出席新政协会议,凭借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中国的内政稳定和外交工作都会有所助益。
同时,国民党的政权合法性也会因此被削弱,会更有利于当时中国对台湾收复大业的执行。
况且,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作为其意志的继承者,她也理应出席,替孙中山先生见证期盼已久的历史性时刻。
但是,由于上海解放初期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导致宋庆龄对共产党人有所误会。
彼时,上海的部队军人由于不清楚情况,准备征用当时宋庆龄所住的寓所,宋庆龄对此很不满,并告诉他们:“我是宋庆龄,请你们回去报告你们的上级。”
此事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不仅批评了相关人员,陈毅、邓小平、饶漱石等人还亲自拜访宋庆龄并向其致歉。
只不过,这段时间里,孙中山先生的故居有一位老仆人,因为误会被共产党拘留,这场误会,也成为了宋庆龄和共产党之间的又一次“小摩擦”。
1949年7月1日,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电报中提到此事,让她转告宋庆龄,拘留的老仆人已经被释放,如果需要赔偿的话,会给老仆人道歉并给予赔偿,让宋庆龄不要介怀此事。
(孙中山故居照)
接二连三的误会虽然解除了,但共产党领导人担心宋庆龄仍有心结,加之那时候宋庆龄的身体确实不大好,对于她是否会出席会议、参加开国大典这一点,毛主席心中不免担忧。
于是,毛主席和周恩来亲自邀请宋庆龄出席会议——结果,第一次邀请被宋庆龄婉拒了。
为求妥当,毛主席和周恩来二人经过商议后,决定让宋庆龄的好友、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亲自前往上海,劝说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
邓颖超和宋庆龄曾经共事多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闺蜜”。
所以,派她劝说宋庆龄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第二次邀请依然被婉拒了。
为何宋庆龄如此抗拒去北平出席会议,难不成有什么隐情和内幕吗?
实际上,宋庆龄不愿前去北平,也有她自己的思量。
(宋庆龄照片)
因为北平是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地,近乡情怯,宋庆龄害怕触景生情,所以不愿前往。
此外,国民党的存在,也是对宋庆龄人身安全的威胁——蒋介石在听说宋庆龄有可能前往北平后,便勾结了当时在上海的“白色力量”,与其商议抓住宋庆龄。
当时局势不定,如果被国民党的人抓住,说不定性命都会不保,宋庆龄也是个女人,说到底心里也会有所顾忌。
所以,宋庆龄要面对的困难,其实是多方面的。
宋庆龄的两次婉拒,让邓颖超和廖梦醒觉得这次任务很棘手,但她们并没有气馁。
(宋庆龄的闺蜜、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
1949年6月27日,即二人到达上海的两天后,廖梦醒再次登门拜访了宋庆龄,这一次会面,两人以闲聊为主,不过在此过程中,廖梦醒仍然在给宋庆龄做思想工作。
此后的几天里,邓颖超和廖梦醒数次拜访宋庆龄,向她讲述利害关系,并告诉宋庆龄“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想要看到的啊”,以此让宋庆龄能够顾念孙老先生的遗愿,前往北平。
或许是考虑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又或许是见到了中共方面的诚意,经过数日的沟通交流,宋庆龄内心动容,最终决定赶赴北平参加会议。
(宋庆龄照片)
【三个条件,难住两位国家领导人】
不过,虽然宋庆龄答应了前往北平,但作为“交换条件”,她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宋庆龄要求迎接场面不要太夸张,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
这个要求很简单,宋庆龄不希望迎接时大张旗鼓,也是对她人身安全的一种保护。
所以,这个要求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应允。
二:宋庆龄要求抵达北平后,能够拜访一下张治中先生
张治中先生是抗日战争的功臣,作为国之栋梁,宋庆龄想要拜访他,当面感谢他对党和国家的和平维护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所以,这个要求也被允准了。
(张治中照片)
三:宋庆龄要求出行时不通知任何人,自己能秘密前往北平,而且火车站不能有人迎接
说实话,这个要求,确实让毛主席觉得难办,也曾一度让毛主席陷入焦虑之中。
于情,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同为革命事业的先驱者和执行者,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有着特殊的革命感情,如今让他的夫人远赴北平,还不安排人迎接,显得太寒酸了,这也说不过去。
于理,宋庆龄的身份特殊且重要,加之国民党势力蠢蠢欲动,如果国民党打探到了宋庆龄的行踪,做出什么不利于她人身安全的举动,这个责任和风险没人担得起,也没有人愿意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面对宋庆龄的第三个请求,毛主席一度不知如何应对。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周恩来先生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宋庆龄或许是有自己其他的顾虑,所以不愿让人迎接,那我们拟出一份迎接人员的名单,让宋庆龄自己挑选迎接人员,或许她会答应。
果不其然,宋庆龄在听到这个方案后也很满意,随即便同意了参加政协会议。
实际上,这个决策,不仅能够满足宋庆龄的要求,还能够体现党对她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有人迎接她的话,也能够保证她到达北平之后的人身安全。
不得不说,这个法子实在是巧妙,那么,在抵达北平之前的路程,又该怎么保证宋庆龄的人身安全呢?
(宋庆龄照片)
毕竟,宋庆龄对于当时各个势力而言,都是炙手可热的重要人物,如果被其他势力的人得知宋庆龄回了北平,难免会有人破罐子破摔,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事件的发生,让宋庆龄能够放心、安全地回来,也为了这次迎接行动的顺利,毛主席经过一番思索后,决定安排邓颖超、廖梦醒护送宋庆龄赶赴北平。
除她们二人外,毛主席还另外安排了华东局办公厅交际处的处长管易文,和秘书科副科长杨逸,四人一同护送宋庆龄回北平。
同时,相关部门还配备了随行车辆和警卫队,并在铁路沿线设置防护,予以多重保障,保证宋庆龄的人身安全。
据当时护送宋庆龄的杨逸同志回忆说,那几天警卫对宋庆龄的保护非常到位:火车沿途经过天津,在那里停了一两天,当时宋庆龄想起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心中十分惦记。
警卫知道这件事后,先是派人观察和调查情况,确认周边没有任何异常了,才敢安排他们陪同宋庆龄一起出门吃饭。
就这样,在铜墙铁壁保护下,宋庆龄一路都没有遭遇什么危险,安全地抵达了北平。
【国母抵达北平,毛主席亲自迎接】
1949年8月28日,是宋庆龄乘坐的专车抵达北平的日子。
(宋庆龄抵达北平)
这一天,毛主席穿上了一身得体的礼服,换上了皮鞋,早早地抵达了火车站,恭候着宋庆龄的到来。
当天下午16点15分,专列缓缓进站,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郭沫若、廖志成等共59人在这里已经等候多时了。
列车刚刚停稳,毛主席就赶紧进入车厢,在见到宋庆龄本人后,毛主席一把握住宋庆龄的手:
“欢迎你,欢迎你,一路上辛苦了!”
“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向你们祝贺,祝贺中国共产党在你的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
虽然事前有叮嘱过一切从简,但看到规格这么高的欢迎阵容,宋庆龄还是感受到了党的诚意,心里也觉得意外和感动。
当天晚上,毛主席就设宴款待风尘仆仆的宋庆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都参加了宴会,与宋庆龄把酒言欢,亲切交谈。
(毛主席与宋庆龄合影)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此次会面是要商议正事,于是在简单庆祝后,宋庆龄很快就投身到了共产党的工作主持当中。
1949年9月21日,宋庆龄以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的特殊身份,和共产党人一起主持了政治协商会议。
在这场会议中,经过各方商议决策,最终通过了《共同纲领》这部重要文件,同时还商定了新中国首都的所在地。
1949年10月1日,许多人翘首以盼的开国大典终于如期举行,宋庆龄站在毛主席和朱德身后,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天。
(图为网络剧照)
从此以后,宋庆龄就开始积极参与到党的工作中,大量的国务活动压在她身上,她也没有丝毫抱怨。
在后续的党务工作中,宋庆龄始终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她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付出心血、作出贡献。
不过,由于多年的过度辛劳,宋庆龄也逐渐患上了多种疾病。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不幸病逝,享年88岁。
结语:
回顾“国母”宋庆龄的一生,她的人生轨迹跟她另外两个姐妹截然不同。
用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形容宋氏三姐妹倒很贴切:“蔼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
确实,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相比起另外两个同宗姐妹,宋庆龄是最爱国的一个。
(宋氏三姐妹合影)
怀揣着对革命主义的热情,在和孙中山先生结识以后,她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与孙中山先生并肩前行,朝着革命事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也见证了历史的蜕变,虽然邀请她参加开国大典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她在看到了党的真心和诚意后,便坚定地投入到了党的事业当中,并以此作为人生目标,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胸怀天下,造福万民,“国母”之称,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