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策划伏击,杀害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迫使其父李渊将太子的位置让给他,这一行为构成了一场弑兄屠弟,逼迫父王的家庭悲剧。尽管李世民后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但此事仍为他个人以及大唐帝国的历史留下了阴影。
实际上,就力量对比而言,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差距很大。在李渊的偏爱下,参与统一天下战争的三位皇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被赋予了建府带兵的权利。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府兵总数达到4000人,而李世民仅有800名士兵。虽然李世民周围有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张公瑾等勇将,但李建成方也有如冯立、薛万彻等悍将坐镇。
李世民能够伏击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怎样才能防范东宫和齐王府的报复呢?加之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叛变,李渊的禁卫军也难以支持李世民。因此,李世民面临的不仅是东宫和齐王府,还有李渊的部下。
对于李世民如何能轻易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渊传位给他,以及如何阻挡东宫及齐王府的反击,史书并未详细记录。仅提及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伏击并杀害李建成、李元吉。关键环节,《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未详述。
直至上世纪20年代,在甘肃敦煌的藏经洞被西方探险家发现后,许多西方冒险家来此,由于中国当时对文物保护不力,大量文书被盗走,其中许多由法国人伯希和掠夺,目前大部分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其中一份编号为P.2640的文书,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这是一份墓志铭拓本——《常何墓志》。这份碑文并不长,共190行,3372字。
关于常何这个人,他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提及甚少,仅在《马周传》、《东夷传·高丽》、《李密传》和《太宗本纪下》中略有记载,关于他的详细背景知之甚少。而“常何碑文”揭示了他的出身背景。
众所周知,唐朝开国将领中,许多出身于瓦岗军,如魏征、李世绩、秦叔宝、程咬金、
罗士信、牛进达等,其中不少被题画于凌烟阁,享受后世崇拜。
常何实际上也出身于瓦岗派系。由于不甚出名,他既不在正史中多有记载,也未在《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出现过。
从碑文中得知,常何是河内温县人,与司马懿同乡。他的家族在北齐时期官居要职,是当地的显赫家族。
常何自幼喜爱武艺,精通兵法,广交豪杰。碑文中称他“倾产周穷,捐生拯难,嘉宾狎至,侠侣争归,名亚于信陵,事于伯远。”其家人对他抱有厚望,其祖母郑氏甚至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事业,故给他取名“何”,以期望他能成为像西汉名相萧何那样的人物。
隋朝末年,常何因仗义疏财、广结善缘而声名远播。隋朝大乱后,他率领部众抵抗战乱,保卫家园。
不久之后,瓦岗军在李密和翟让的带领下异军突起,常何随部队登上瓦岗山,与秦琼等英豪并肩作战。他参加了击败隋朝将军张须陀的战役,并因此获封为一级勋官,显示出他在瓦岗军中的重要地位。
后来,李密在洛阳被王世充击败,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因之前李密曾设鸿门宴背信弃义并杀害翟让,他担心自己会成为徐世绩和单雄信的傀儡,因此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就在此时,常何提出了他的建议。碑文上写道:
“公智比肩陈张,策略媲美荀贾。在评估形势安危、把握兴衰转折时,建议归降唐朝。”
这段碑文表明,常何的智慧被认为能与张良、陈平、荀彧、贾诩等历史上的智谋大臣相媲美,他能够准确判断时势,成功劝导李密投降唐朝。
常何在李密决定归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李密试图背叛唐朝,常何极力劝阻,流泪告诫李密不要叛变。尽管如此,李密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结果被唐朝所杀。
李密死后,常何继续在唐朝军队中服役,虽然他没有达到其祖母“不逊萧相国”的地位,但表现也颇为出色。在对抗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的战斗中,常何均有建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常何不仅曾随李建成作战,还与李世民共同征战。
在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虎牢关战役中,常何被李世民任命为骁骑将军,领军上阵。他勇于冲锋,屡立战功,因此被李世民赏赐奴隶、物品和珍宝。
后来,当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在河北起兵时,常何又随李建成前往河北作战。碑文如此记录:
“(李渊)命令(常何)跟随太子平定河北”。
这表明常何同时也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知己,无论是哪一方,都可以与他交流。
大唐统一之后,常何因屡建奇功,并始终支持唐朝,因此深受唐廷信任,被授予皇庭宿卫的职责。这反映了李渊对他的高度重视。
玄武门之变发生当日,常何的行动格外关键。墓碑记录如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令守北门。”
这一记录非常重要,因为6月4日正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的日期。当时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人悄悄聚集在玄武门。
#深度好文计划#
常何和宫廷宿卫显然能够察觉这一异常行动,但他们选择放任这一行为。更令人惊讶的是,秦王府的800精兵也大摇大摆地走上了玄武门,与常何的宿卫军共同防守,这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
李世民和尉迟恭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东宫和齐王府的部队果断反击,冲向玄武门。
在秦王府的将领张公谨、吕世衡、敬君弘的顽强抵抗下,宿卫军也加入了战斗。如果没有内应,宿卫军不可能站在李世民一边。历史学家陈寅恪已经对此表示怀疑:
“太宗能于武德九月六月四日预伏其徒党于玄武门,而守卫将士亦竟不之发觉。建成、元吉虽先有警告,而不以为意者, 殆必以常何辈守卫玄武门之将士至少非太宗之党徒也。”
陈寅恪认为常何是李世民的内应,常何的墓碑也印证了这一点。毕竟当天值班的正是常何。
常何不仅允许李世民等9人全副武装地进入玄武门,还放进了秦王府的800精兵。当东宫和齐王府发动反扑,常何带领宿卫军与秦王府的兵力一起,奋力抵抗,直到尉迟恭带来李渊的谕旨,对方的部队才溃散。
常何何时站到李世民这边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建成对于常何并无戒心。毕竟常何曾与他一同征讨刘黑闼,算是他的旧部。只是没想到,这位旧部最终将天平倾向了李世民一边,也注定了他的死。
玄武门之变后,常何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贞观六年,被赐绢一百匹,晋升为太中大夫、担任延州诸军事和延州刺史,进爵为武水县开国伯,封食邑五百户。十一年,入朝任正义大夫、泾州诸军事、行泾州刺史。十二年,被任命为右屯卫将军。十六年,奉命修建九成宫,并授左领军将军。十八年,奉诏领兵在丰灵等州,招纳延陀之众。军队返回后,兼任右武卫将军。十九年,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二十一年,担任资州诸军事和资州刺史。
整个贞观朝,常何的职位稳步上升。虽然常何出身富户,但并
非门阀豪族,也不代表山东和关陇地区的武装力量。他之所以能连续升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玄武门之变的密切关系。唐太宗不会忘记他在争夺皇位过程中的贡献,因此不断地给予他升迁。
通过常何的墓碑,我们解开了许多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谜团。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确保玄武门的宿卫军站在他这边,而这一点李世民显然做到了。只是不清楚李世民是如何通过人情或利益诱导实现这一点的。
上一篇:苏联有何实力?
下一篇:原创 教员对枪杆子的掌握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