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大明“卫青霍去病”的开国名将蓝玉,统率15万久经战阵的大明雄师,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聚歼北元主力,光俘虏就抓了77000余人,外带北元王公贵族3000多人,明军缴获的武器铠甲堆的像山一样高,蓝玉将其集中起来一把火烧了,随之被烧的是北元最后的希望。北元遭此一役,直接就干没了,虽说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还带着数万残部在草原打游击,但已经扭转不了大局,不久后还被朱棣一锅端了,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肃清大漠的政治理想。
之后,朱元璋又在漠南设置了开平、大宁、朵颜等卫所,长城以外数百里都成了大明的领土,由此构建了塞外诸卫、长城、沿边诸王(西安秦王、太原晋王、北平燕王)三位一体的防卫体系,朱元璋对自己的布置格外满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朱元璋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他认为自己的安排将会使大明帝国长治久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朱元璋去世后4年,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就打破了他生前的政治安排,以藩王取代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长孙),完成了地方对中央的逆袭,是为靖难之役。
实事求是地讲,虽然朱棣的皇位合法性不足,但他确实是朱元璋子孙中最有能力的,再加上自己皇位合法性问题,朱棣更加迫切希望以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
就在大明帝国内部发生靖难之役内战时,草原上也发生了重新洗牌。北元覆灭后,草原形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鞑靼的实力最强悍,鞑靼部大汗本雅失里妄图重新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多次袭扰大明的北部边境,甚至全歼了朱棣爱将丘福的10万远征军,一度称霸草原。如果放任不管,鞑靼势必会重新崛起成为大明新的威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本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原则,亲率50万大军征讨鞑靼,明军从居庸关出发,经怀来、宣府、宣平等北方重镇,收复了被鞑靼占领的重镇兴和。之后,一路北上,在斡难河畔(今俄蒙边境)追上了本雅失里的鞑靼部主力,双方再次爆发激战。
斡难河系当年成吉思汗创业建立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起点,是所有蒙古人的圣地,鞑靼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勇武,他们与明军打的异常惨烈,本雅失里的5万骑兵硬是抗住了明军10万人(当时朱棣率领10精锐深入斡难河,主力因为后勤问题没有跟进)三天之久,但朱棣到底是不世出的名将,再加上当时的明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军,其火器、骑兵和步兵的配合已经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本雅失里的鞑靼军虽然悍勇,但装备低劣,最终被明军击败,本雅失里仅带着7名亲兵逃亡瓦剌,余者溃散。战后,朱棣在斡难河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大明的军旗飘扬在成吉思汗的故里,大明的军人无限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