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这个名字或许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然而在乱世混沌的东汉末年,他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统帅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几乎主宰了幽、并、冀、青四州之地。在这支雄师中,有三位名将声名赫赫,他们分别是武艺高强的严纲、机智过人的田豫,以及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赵云。这三人的命运如何变迁,又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百战无前锋,一柄遮羞盖
天地英杰自古不乏,然于乱世中生存竞逐者更显英勇卓绝。严纲乃是一员汉末奇才,生而勇猛,武艺超群,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统帅。
时年甫及弦垂之龄,严纲已是北地赫赫有名的勇将。自幼受塞外残酷环境锤炼,身躯高大,力大无穷,恍如神人一般。公孙瓒识其非凡,遂不疑收于麾下,委以重任,任其统率白马义从,成为幽州硬骨头。
白马义从乃公孙瓒挚爱亲兵,素来装备精良,战力惊人。士卒全是挑选自北狭邻族中善骑射者,个个身手了得。严纲号令如山,统领有方,麾下勇士无不视死如归,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于是声威远播,北狭连年节节败退,生怕遭遇这支精锐之师。
有野史载,严纲常年征战沙场,身经百战,其武艺更是出神入化。上阵时他唯手挥动,皆能径挥生风击溃敌阵,无需借助刀枪。敌将纷纷惊惧,谓之"手中有神剑",见其大手一掌,皆止步不前。
及至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事,公孙瓒屡以严纲自豪,常感慨道:"若严纲在此,吕布、华雄之流,皆何足惧!"可见其对严纲武力的钦佩有加。然而,纵使再强大,英雄终有一死,严纲最终也难免一死,止步于乱世之中。
一朝投降曹操阵
田豫乃公孙瓒帐下旧将,身经百战,颇有军功。年轻时便随从刘备左右,谙熟兵法军书。待刘备投奔陶谦,田豫别无他择,亦只得暂辞公孙瓒旗下,归乡侍奉老母。
公孙瓒一朝败亡,田豫良机得闻,欣然投靠其友鲜于辅。彼时鲜于辅方代太守一职,无奈手无缚鸡之力,无计可施。田豫见此,乃劝说鲜于辅改投曹操麾下,以求富贵荣华。
曹操风流儒雅,是能够辨识人才的一代奸雄。闻田豫来投,自是怀揣几分欢喜。田豫勇武过人,文采风流,乃谋士良将,曹操自当重之重之。然而,田豫曾追随刘备年余,与此人素有渊源,曹操又如何能全然托付重任于他?
于是乎,曹操遂任命田豫为南阳太守,专司南阳边镇重任。南阳乃重镇所在,素来不服中原王朝,乌桓人狡猾凶残,为患已久。田豫自到任起,便以报章驱逐严酷政策,严惩不法,使乌桓人终知畏惧权威。数年之间,南阳一带烽火陇平,驱虎吞狼。
田豫政绩斐然,曹操大喜过望。旋即又调他南下疆场,压制鲜卑叛乱。田豫机智过人,运筹帷幄之中,屡建奇功。鲜卑寇众虽多,终不敢造次。
然而,无论田豫如何贤明,终究只是一员外戚。曹家人心存芥蒂,谨防其与外人勾连阴谋阻碍大业。是以田豫虽有大功,终其一生亦只能力不能位高权重,为曹家效命。
北伐壮志终未酬
赵云乃常胜将军之称号,其自幼习武,天资过人。少年便随从公孙瓒,时常奋勇当先,立下赫赫战功。
年方弥陇,赵云已是公孙瓒军中骁勇善战的将领。缘于武艺高强,乃获封为"常胜将军"的美名。每当公孙瓒麾下作战,赵云无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攻无不克。
公元211年,赵云随从刘备西征,至长坂坡迎战曹军。彼时敌军阵势雄厚,将士气盖难持。赵云奋勇直前,亲挥戈矛,杀出重围。由此大挫曹军锐气,为刘备拨开重围,扭转战局。是役后,赵云更是威名远播。
及至后来,诸葛亮出师北伐,欲一决雌雄,共赵云并力征伐魏国。然而,赵云因年老体衰,屡次力劝诸葛亮勿北伐。诸葛不听劝阻,终使赵云痛失信任,愤然烧毁后勤补给,从此汉军北征无源源后援。
赵云饱经沙场,早已了然人生无常。及至病重时,他曾对身边麾下哂道:"吾今年已八十有六,四体虽尽,三军仍存。"壮志未酬,赵云最终还是抱憾而终。
三将赏识有优劣
公孙瓒虽是一代武夫,却也颇有识人之明。他对手下三员大将的看重程度则各有不同。
其中对严纲最为看重,可谓是赏识有加。这位出身寒门的武将,虽非公孙瓒亲信,却深得公孙瓒的赏识和信任。公孙瓒拜严纲为白马义从统领,可见对其武勇和指挥天赋的高度认可。
每逢交兵时,公孙瓒常以严纲为倚重,对其充满了无限自信。据说在讨伐董卓之际,公孙瓒曾自负地说:"若有严纲在此,吕布、华雄那些人也不足为虑。"这番话充分说明了他对严纲武艺的推崇。
比起严纲,田豫和赵云在主公眼里或许地位稍次。公孙瓒将二人视为旗下勇将,但并未托以太重要的职责。田豫年轻时随从刘备,后投靠曹操;赵云曾追随刘备多年,终老残之年又与诸葛亮反目。因此在公孙瓒眼里,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身不由己的嫌疑。
相比之下,刘备和赵云的这对君臣关系显得格外恰当。刘备待赵云有加掩护,赵云亦钦佩刘备人格魅力。长坂坡之役,赵云决然出征,大败曹军;但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力劝不从,最终使计划功亏一篑。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确有惺惺相惜之情谊。
至于田豫,在曹操眼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作为曹操的外将,田豫虽有过不少功勋,但始终未被曹家真正重用。一来是由于他曾追随刘备的前科,曹操难免有所顾虑;再者田豫亦只是一介武夫,文采才识并不出众,自然不足以让曹操看重。因此田豫虽有大功,终其一生也未被委以重任。
英雄虽陨威名永存
虽然三人均是公孙瓒手下过的猛将,命运也各有不同,但他们最终都难逃一死的宿命。
严纲这位一身过人武艺的猛士,终因志存高远而遭殃。公元200年,他随公孙瓒出击袁绍军,在界桥之战中陷入敌人重围。敌军虽多,严纲丝毫不为所惧,只身硬杀出一条血路。可谁知道,一枚偷箭穿心而过,这位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将,就此壮烈牺牲。
田豫一生辗转于诸侯之间,临终时终未能尽显大用。他早年侍奉刘备,后又投靠曹操。但无论在刘备还是曹操麾下,田豫始终只是一介武将,终其一生也未获重用。生前的种种努力和战绩,最终也只是归于尘土。
而赵云赫赫常胜将军的威名,却因一场灾难性的失意而蒙上阴影。诸葛亮北伐中原,赵云力阻无效,痛失信任。赵云愤然焚毁军队大量后勤补给,使诸葛亮军心惶惶,无力北伐。就这样,赵云带着对诸葛亮的不满与遗憾,最终病终于襄阳城。尽管弥留之际,他对部下说了那番豪迈的话:"吾今八十有六,四体虽尽,三军仍存",壮志未酬的悲情,仍盖不去他英名赫赫的事实。
结尾
武将虽为一时英雄,却也难免如烟云一般飘渺无常。但无论生前经历如何,他们那勇武英勇的风采,至今仍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