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杜甫的传世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铭记着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诸葛亮一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鲁迅更将其形容为“状诸葛智多近妖”,仿佛是神明一般存在。他巧妙地运用火攻,如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谋略。然而,在平定南蛮时,同样使用火攻的诸葛亮却表现出些许内心的不安,这引起了人们的疑惑。
南蛮平定中,诸葛亮采用火攻的手段对抗南蛮藤甲军,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另一面,一种对残酷战争的矛盾思考。南蛮首领孟获勇猛善战,但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屡遭失败。而诸葛亮并不想致其于死地,而是通过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巧妙地控制了南蛮的首领。在其中,孟获曾请乌戈国主兀突骨率领三万藤甲兵前来助战。
藤甲兵是南蛮地区特有的士兵,他们利用当地的藤蔓,经过桐油处理,使其变得坚硬无比,能够抵挡常规的武器攻击。这给蜀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火计,火遇藤甲,顷刻间烈焰四起。藤甲兵身上的藤甲紧密贴合,难以脱掉,再加上激烈的战斗,结果藤甲兵无一幸免地被火焰吞噬。这场战役可谓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为残酷的一幕,也是他内心挣扎的开始。
赤壁之战与南蛮平定的火攻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赤壁之战中,尽管火烧曹军三十万,但诸葛亮并非最终的决策者。此战的最高统帅是东吴大都督周瑜,而诸葛亮只是代表刘备的使者。尽管参与战略制订,但他并非亲自下令火攻,因此他能够面不改色。曹军中大部分被逼跳水,而被俘的更多。与此相对,南蛮平定中的火攻,诸葛亮直接参与,亲自主导整个过程,这使得他对战局的反应显得更为复杂。
而这种复杂情感的根源,或许在于诸葛亮对南征初衷的反思。在南蛮平定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过度地陷入了大规模虐杀。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感到自责和内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势必会招致报应,甚至影响到自己的阳寿。
因此,诸葛亮的内心矛盾和思考在这两次火攻中显露无疑。他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从容淡定,因为他并非亲自下令,而在南蛮平定中,亲自主导火攻的残酷性让他感到了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这展现了诸葛亮作为将领的高明战略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