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61岁死于尿毒症,临终时惨不忍睹,久久不愿咽气
在大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备受悲剧命运纠缠,他的名字叫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他饱经风霜,经历颠沛流离,命运的坎坷之路令人唏嘘。
尤为令人感慨的是,溥仪在61岁的那一年,患上了尿毒症,面临生命垂危。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坚持。为了能够再次见到一个人,他竟然奋力挣扎了数日,不肯轻易离去,画面令人心生悲凉之感。
那么,溥仪最后所渴望见到的人究竟是谁呢?难道是他深爱的文秀吗?或许并非如此,他心中牵挂的对象究竟是谁呢?
光绪三十四年,当慈禧目睹自己的儿子身患重病、无法继承大统时,她决定将帝位交由载沣的长子——光绪的侄子溥仪继承。这一决策在当时并不罕见,毕竟光绪本身并没有亲生子嗣。
这一举动也揭示了慈禧的权谋,她仍然试图利用年幼的皇帝来继续掌握实权,继续越过天不管地不收的孤家寡人。天命无常,光绪和慈禧在两天之内相继离世,溥仪成为一个孤立无援的皇帝。
慈禧去世后,大清皇宫陷入了一片无主之境,摄政王载沣虽然被寄望能够维持朝政,但却难以制衡朝臣的势力,更别提后宫的混乱。这种局面使得小皇帝溥仪的生活变得一片混沌,自他登基的那一刻起,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正常照顾。直到六岁时,在太监和宫女的引导下,溥仪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对溥仪后来无法生育提出指责,认为与他在后宫的混乱生涯有关。实际上,由于他的母亲并不了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从登基那一刻起,溥仪的生活就变得动荡不安。一个长时间被禁锢的孩子,在被释放后出现问题,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男孩而言。这段不寻常的宫廷经历,无疑在溥仪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更复杂的是,由于在三岁登基,即便王朝被推翻,溥仪每天仍然被人呼唤着“万岁”,这样的场景势必让他产生虚荣心,尤其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习惯于被崇敬,溥仪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他的脑海中。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宣布退位。对于溥仪来说,这只是失去了每天听到“万岁”的机会,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丁巳复辟是一场闹剧,溥仪因为无法忍受寂寞,随声附和,再一次登上皇位。仅仅十二天后,冯玉祥发动兵变,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这一次是他自己签署的退位诏书,展现出他对皇位的坚持。
之后的溥仪生活居无定所,成为日本的傀儡皇帝,开启了满洲国的历程。两年后苏联对日宣战,溥仪被俘入狱,成为囚犯。这一次,溥仪没有来得及正式退位,被苏联人忽略了繁琐的程序,因为满洲国只是一个伪政权,不存在正式的退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决定将溥仪从苏联的集中营转移到国内的战犯管理所,为他带来了重返自由的机会。从那时起,溥仪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
1962年,一批战犯获得特赦,而溥仪的名字赫然排在榜首。尽管溥仪本人未亲自沾染中国人的鲜血,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伪满洲国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作为伪满洲国的元首,溥仪在这段黑暗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罪行也不容忽视。
被特赦后,溥仪被安排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每天负责浇灌花草。随后,他转到文史馆从事清史研究。重新融入社会对溥仪来说充满了困难,他甚至难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在一段时间的关怀下,溥仪与一名北京护士李淑贤结婚。毛主席曾开过一个玩笑,说皇帝也需要有娘娘。溥仪曾有几位妃子,但由于时局变迁和他自身的身体原因,夫妻生活变得困难,导致原本的皇后婉容和贵妃文秀相继离去。
五年后,溥仪患上膀胱癌并伴发尿毒症,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在病危时,只有李淑贤陪伴在他身边。弥留之际,溥仪身形瘦弱,身上布满各种仪器,显得极为憔悴。他仍然念叨着,二弟还没有来吗?这里的二弟指的是溥仪的弟弟溥杰。
溥仪的弟弟溥杰自幼与哥哥感情深厚,两人相依为命。溥杰在满洲国时一直是哥哥的亲信。关于溥仪病危的消息,溥杰得知得较晚。当他终于赶到医院时,溥仪已经处于病危状态。尽管晚来一步,但终于让两兄弟得以相见,也算是溥仪心中的一份执念得以了却。
在未能与二弟交谈的情况下,溥仪最终在艰苦的呼吸中闭上了双眼,安详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位末代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以与至亲二弟相见,也让他在生命的尽头感受到了片刻的宁静。
回顾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我们深感历史的沧桑巨变。他的经历让人深思,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真正融入华夏子孙的命运,共同呼吸,才能开创自己的前途。
溥仪生活的坎坷曲折,从皇宫到战犯管理所,再到植物园和文史馆,他的人生轨迹无疑承载着时代的巨变。在面对历史的审判和人生的波折时,溥仪也深刻地体会到与华夏子孙共命运的重要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