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流放地——宁古塔的故事
创始人
2025-07-08 10:02:15
0

宁古塔,过去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地名。

它是清代流放地,犯罪之人会被流放至此。

整个满清时代276年,有多达150万人被流放至宁古塔。

宁古塔没有塔,是满语音译,宁谷的意思为“六”,塔的意思是“个”,相传曾有清朝皇族六兄弟居住在此。

流放,正式名称是“流刑”,是一种很古老的刑罚,有数千年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流放的人是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商朝君主商汤打败夏桀后,将他放逐于南巢,即安徽巢湖一带,不准归来。最终,夏桀客死于那里。

流放属于重罪之人的惩罚方式,实行肉体艰苦和精神摧残双重折磨。

流放仅次于死刑。

宁古塔地区属于东北的满清祖地,满清皇室视东北为龙兴之地,朝廷放心之地。清代初期,满清皇室刚入主中原,南方尚未平定,西部也未平定,将朝廷不放心的罪犯们流放至朝廷放心的东北,遂成为清代流刑的开始。

三百多年前,宁古塔属于尚未开发地区,气候寒冷,荒无人烟,流放宁古塔,意味着生死离别。

宁古塔分新城和旧城,旧城为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旧街,康熙五年迁建新城,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西,宁安市位于牡丹江市以南。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

清代流放之人的描述:城方二里,垒方成城,曰石城,城内居民寥寥数家,总管公署,均在其中。耕农之地,在城外十里。离城稍远之处,却是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

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初时期,宁古塔荒芜一片,人迹罕至。

流放到宁古塔之人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分为为奴和当差。流放之人在抵达宁古塔后,会被赏赐给当地的官员和驻防的兵丁为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说法也就传开了。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犯人而不受任何追究;奴主可以严格管束奴隶,断不许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为奴之人的自由被完全剥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的保障,甚至其子孙也要世代为奴,不得出户为民。

那有没有流放之人会反抗或逃亡呢?

《清史稿》记载,在戍边官员给皇帝的奏疏中,曾多次提到遣戍到黑龙江、吉林为奴的犯人逃亡的事件。在顺治年间,在距离北京比宁古塔更近的抚顺、铁岭的流放犯人出现逃脱的就有几乎一半。从乾隆二十三年到嘉庆十九年,出现过33例与东北流放犯人逃亡有关的案件。

当差是对流放犯人的另一种惩罚方式。身份不同,差事有区别。

过去曾有当过政府官员的,或有一技之长的,会享受到一些关照,大多在驿站、官府、官庄等当差,做一些杂役工作。普通平民则从事一些艰苦的差役,如耕作。他们每天五更起床,黄昏日落之时才收工,天天如此,中间无休息,直至秋天作物收获。收获后的粮食作物绝大多数都归官府,当差的普通流放犯人们只能留下寥寥无几的口粮。

▲清初时期,流放宁古塔的人艰苦耕作的场景,大致类似这样。

康熙年间开始,沙皇俄国在远东地区势力扩张很快,因为与沙俄作战的需要,为了拉更多人的充军,补充东北边防力量,越来越多的流放犯人被流放至宁古塔。流放犯人大多数会被编入当地驻防军队和江面的水师营中当水兵,转战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参加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

被流放至宁古塔而成为边塞诗人的吴兆骞曾写道:还怜豪气在,长啸学从军。

宁古塔土著满人,世代以渔猎游牧业为生,生产力落后中原。而大批中原甚至江南犯罪之人,流放至宁古塔,改变了当地的萧条荒芜状况,提高生产力,扩大农耕面积及产量。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年,宁古塔将军所管辖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一开始划定的十倍之多。时人有诗曰:“投荒万里天涯外,宁古方知尽务农。”

比如,农业、商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

据记载,明末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被清朝政府流放宁古塔。张缙彦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作方法也带到宁古塔,因此也被当地满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宁古塔地区一开始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流放犯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后来,只用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三十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东北特产,都开始交换出卖,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也被吸引而来。据《宁古塔记略》中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

▲流放宁古塔的文化知识犯人撰写的《宁古塔纪略》等,成为后人研究宁古塔历史的珍贵史料。

雍正年间爆发了吕留良文字狱案件,吕留良本人当时已死,清朝政府于是将吕氏子孙发往宁古塔,全族12户111口人悉数前往。吕留良之孙吕懿兼擅长医术,于是被任命为宁古塔戍所的医官,后因朝廷下令不准流放犯人任官,才将他免职。必须肯定的是,吕氏家族对宁古塔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流放宁古塔的中原文化知识分子,有些人甚至带了大量的文化书籍去宁古塔,在当地宁古塔将军的默许下,开起了文化学堂,教授当地百姓儒家经典。有些饱学之士写诗并编纂成集,譬如流放犯人方拱乾写成的《何陋居集》,这是黑龙江历史上第一部诗集,共留诗九百多首,在诗文中甚至第一次出现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记载:“宫殿犹存,墉垣宛然。”算是客串一把清代考古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方拱乾在晚年写下关于宁古塔的第一部风物志《绝域纪略》,也叫《宁古塔志》,成为后人研究东北历史的珍贵资料。

整个清代,流放犯人们以自己的苦难为开端,将中原文明全方位灌注在荒芜待开发的宁古塔乃至整个东北大地上。

其中有些幸运儿,或者通过赎买、或者皇帝大赦、恩泽等方式,历经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宁古塔生活,有幸得以重返故乡。而无数不知姓名的人,最终都留在了宁古塔,再也没有回去。他们为宁古塔的发展献出了自己乃至于整个流放家族。

▲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宁安市范围,大部分的汉族人士都是清代流放犯人的后裔。

今天,在黑龙江省海林市和宁安市,汉族姓氏比东北任何地方都多。原因很简单,因为海林市和宁安市正是清代宁古塔的旧城和新城。当地的郑、吕、朱、陈四家大姓,都是清代不同时期流放犯人的后裔。

1910年,即将灭亡的满清政府公布了《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它采用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体系,将主刑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共五种。从此,中国的土地上彻底废除了流刑,再也没有流放刑罚。

▲大清灭亡前公布的《大清新刑律》,废除了流放刑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宁古塔的犯人们彻底解了放。

清代的流刑制度,让宁古塔这个地名登上舞台近三百多个春秋。伴随着清朝灭亡,宁古塔不再让人色变,而曾经多达150万名流放犯人所带给宁古塔的灿烂先进文明和精神品性,却永远留在了宁古塔这片黑土地上,促进着宁古塔过去和现在的发展。

这就是宁古塔的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民...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冬天,时为康王的赵构奉命再次出使金营求和。当时金兵正在南下入侵的路上,有...
原创 鸿... 鸿门宴是当时的刘邦必须去的,没有去不去的选择。去与不去,是刘邦对于生还是死的选择,因为当时项羽兵强马...
原创 国... 国民党退台后,仕途路线按医院方式分成4科,“妇科“代表都有谁 国民党退台初期的几年,对台湾来说,无论...
原创 清... 他就是清末民初著名历史人物,亲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张勋复辟”事件的张勋。 其实,在张勋复辟发生之后以...
保持好奇,保持天真:一位77岁...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因出生在黎明,父亲给他起名“多苓”,是英文dawn(黎明)的音译,蕴含...
原创 张... 正所谓乱出出英雄,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有作为,有能力的枭雄,张作霖就是其中之一。...
原创 建... 一提到大将军,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朱德、彭德怀等人. 但是还有一位“大将军”人们可能不是很熟悉,但...
原创 回... “各位代表们,我们认为孔子以及孔子文化应该归属韩国保护。” 韩国代表李昊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会上...
辽宁振兴之路:砥砺前行,焕发新... 辽宁,这片位于中国东北的土地,曾经是我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