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在初进中南海时,算是一位“有性格”的工作人员,就连毛主席都称她是“张飞的后代”。为何这么说呢?
有一次,有客人来到中南海,张玉凤当天的神情不是很高兴,客人离开之后毛主席批评了她,但这个倔强的女子仍然要为自己辩解,一怒之下毛主席叫她离开中南海。
张玉凤二话不说,收拾了包裹就回了家。在回家的这二十多天的时间中,张耀祠让她写检查也没写,她的婆婆让她去认错都没有去,直到后来想起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便给吴旭君打去了电话。
后来中南海便派车去接了她,就这样张玉凤再次回到了中南海。对于这位性格倔强的女子,毛主席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做出评价: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在这之前,张玉凤仅仅是毛主席的生活秘书,然而在1974年,张玉凤在整理资料时看到了自己的任命通知,毛主席直言:那是我同意的。
张玉凤怀二胎,毛主席:你早点回来
人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张玉凤的人生亦是如此。
1944年,张玉凤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来自普通小城的姑娘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在之后能够进到“国家领袖”的核心圈子中。
1960年,铁道部到张玉凤工作的单位去选调专列人员,幸运的是,张玉凤被选上了,16岁的她就成为了中央首长列车专列的列车员,不久之后又去毛主席的专列上担任工作人员。
首次见到毛主席,她就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而张玉凤后来被调到转毛主席的专列,也出于一个契机。
毛主席和张玉凤闲聊之后,便在纸上写了好几个“张玉凤”。汪东兴看到之后,揣摩出了毛主席的想法,可能毛主席很喜欢张玉凤,于是便主动向毛主席征求意见:“主席,可否把张玉凤调到您的车厢来当服务员呢?”
毛主席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了同意。从那以后,张玉凤就成为了毛主席专列大家庭其中的一员。
在专列工作期间,张玉凤工作尽职尽责,没有丝毫疏漏,每当毛主席外出时,张玉凤也总能考虑地非常周到。
1969年,毛主席外出视察时,张玉凤连轴转了三个月,也让毛主席在专列上住得非常舒适,对此,毛主席对张玉凤的工作也非常满意。
由于张玉凤工作认真,尽职尽责,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便有了让张玉凤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想法。就这样,27岁的张玉凤从一名专列工作人员成为了毛主席的生活秘书。
而在专列工作期间,张玉凤也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刘爱民,第二年他们就结了婚,1968年,张玉凤就诞下了一个女儿。
来到中南海之后,张玉凤和丈夫孩子仍然住在结婚时的那个小房间里。为了同时兼顾主席和家庭,张玉凤选择两头来回跑。
在主席睡下的时候,张玉凤就赶紧赶回家,尽管回家的路比较远,但她还是选择回家照顾丈夫和孩子。
1971年,由于和主席拌了几句嘴,张玉凤便赌气回到了家中,二十多天之后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毛主席没有提之前的事,反而笑着称赞道: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你可是二进宫,以后要注意啊。”
毛主席的一席话令张玉凤感动不已,她知道是自己有错在先,像个倔驴一样不承认还和主席顶嘴,没想到主席根本没有和她计较,还让她回来继续工作。在主席宽阔的胸襟面前,自己更像是在无理取闹,而这也让张玉凤愧疚不已。
当她再次回到毛主席身边时,张玉凤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比以前更加认真工作,尽职尽责,让主席满意不让他老人家操心。
而毛主席也非常关心她,经常询问她的家庭情况看自己能不能帮点什么忙,但张玉凤知道主席的行事准则,因此也从未向毛主席提出过什么要求。
1973年,张玉凤再次怀孕,毛主席得知后为了让他安心休养,便说道:“你回家休息吧,不用担心我!”
但张玉凤担心自己不在,毛主席的生活没有人照顾,所以即使怀孕也一直在主席身边工作。
1973年7月31日,建军节前夕,家中的服务人员都回家过节,只留下张玉凤当班。
当天晚上张玉凤就感觉自己的肚子在隐隐作痛,她本以为忍一忍就好了。当毛主席看到之后便立即派车把张玉凤送到了医院。
8月1日,建军节这天,张玉凤诞下了一个女儿,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高兴便派人送去了一篮子桃子作为贺礼。
生下二胎的张玉凤休养在家,照顾着孩子,而毛主席也会经常派人去看望他,还派人传话:“你早点回来。”
但当时的张玉凤已经生发出了休养在家照顾孩子的想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张玉凤考虑到毛主席的年纪也比较大了,非常需要身边人的照顾,因此她决定再次回到毛主席的身边。
毛主席得知后也非常高兴,便要张玉凤尽快“回家”。
毛主席的一生经历了诸多的离别,尽管他是一位国家领袖,但却十分注重与家人和工作人员的相处,晚年时的他更加孤独,而身边的这些工作人员就成为了一直陪伴着他的家人,因此当他得知张玉凤要回来的消息,心中也非常惊喜。
张玉凤回到毛主席身边之后,在一次用餐期间,毛主席享受着和家人相处的幸福,在饭桌上写下了一句话: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从那以后,张玉凤始终陪伴在毛主席身边,也让这位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多了一丝慰藉。
张玉凤看到任命通知,毛主席:我同意的
徐业夫一直担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一职,1972年由于徐业夫生病,身边没有替代他工作的人,毛主席便让张玉凤代理,为毛主席掌管文书。
当时,毛主席的视力不太清楚,所以张玉凤也会经常为毛主席读报纸读文件,因此张玉凤也知道了很多机密的要事。
但张玉凤是个有原则也有眼色的人,她知道自己现在做的工作是非常机密的,需要她保密,而她也确实做到了不闻不问,也从未在任何人前面提起过这些事。
在担任代理机要秘书期间,毛主席对她敢赌信任,甚至还将自己私人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了张玉凤。
到了1974年,病重的徐业夫不幸逝世,张玉凤本以为中央会再为毛主席派一名机要秘书。可当她看到一份关于她的任命通知的时候却有些不知所措。
1964年7月17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请假外出的要求。
就这样,张玉凤跟着毛主席一起来到了长沙,然而就在10月底的一天,她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一则重要的通知。
当毛主席拿起文件准备阅读的时候,张玉凤便小心翼翼地说道:“今天收到的文件里,有一份关于我的任命通知。”
毛主席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淡定地说道:“我知道,那是我同意的。”
张玉凤站在一边不知如何是好,她正等着毛主席问她的想法,却没想到毛主席只是轻飘飘地说了这么一句。
一向倔强要强的张玉凤这个时候有些退却了,对于这份工作她有些担忧。自己读书不多只读到了六年级,平常也不读书,肚子里面没有什么墨水,尽管自己做事都考虑得比较周到,但这份工作确实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是她想努力也是做不到的。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张玉凤还是建议毛主席找一个比她高明的人来比较好。
听到这话,毛主席将信将疑地问道,徐秘书生病的这段时间不都是你在做吗?怎么会干不好。
在徐业夫生病的这段时间,张玉凤的工作毛主席看在眼里,干得是非常好的,所以他认为如果由张玉凤来做是完全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一点他是非常笃定的。
但张玉凤却不自信了,她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给主席丢脸。而毛主席几乎从未见到张玉凤这样唯唯诺诺的样子,同时也看出了她的忐忑,便安慰道:其实做我的秘书也难也不难。
“不难的是,我不需要你们这些人写东西,只需要收收发发,比较难的点是要守纪律,你做秘书可以看中央给我的文件,而汪东兴、张耀祠他们不能看,包括我的家人,我不让看,他们也不能看。”
同时,也告诉张玉凤做工作需要遵守纪律,随后还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还有,你不要以为当了秘书就可以指挥一切,过去我身边有个卫士,我让他给总理打个电话,他打电话可神气了,我看了就不舒服。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自己是为谁工作,代表谁办事。”
紧接着,毛主席还为张玉凤出谋划策,就如何做好机要秘书工作提出了建议。
“做秘书工作要谦虚谨慎,要多学习,每天除了收发文件,还要看材料,特别要看那两大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能看出问题.......”
事后,每当张玉凤回忆起她如何当上毛泽东的秘书的时候,至今都非常难忘。那个时候毛主席说话已经非常吃力了,而他那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断断续续地讲这些话的时候,给张玉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成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之后,凡事都需要经过张玉凤,而在周恩来临终前也特意给毛主席写去了最后一封信,同时还给张玉凤附了一张便条,拜托了她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周恩来临终前拜托张玉凤一件事
1975年5月,也许是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周恩来用尽全身力气强撑着自己瘦弱的身体给毛主席写下了最后一封信,说出了自己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
他这样写道:
为人民为世界人(民)为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祝主席日益健康!
周恩来
1975年6月16日22时
写完给毛主席的这封信件之后,周恩来继续给张玉凤写了一张便条,拜托她帮自己这个忙。
玉凤同志:
您好!
现送十六日夜报告主席一件。请你视情况,待主席精神好,吃得好,睡得好的时,念给主席一听,千万不要在疲倦时念,拜托拜托。
周恩来
1975年6月16日22时半
在周恩来病情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他还能惦记着毛主席的眼睛,可见对毛主席的感情之深切。
而张玉凤也非常理解周总理的心情,也知道眼睛对于毛主席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1973年以前,毛主席都是一手举着书报,一手拿着放大镜看,刚开始用的是一个象牙柄的放大镜,分量比较重,拿起来比较累。
但从1971年开始,毛主席的身体素质开始明显下降,进入冬季或者是春天总是会生病,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孜孜不倦地拿着书籍读书。
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想办法给他做了一个塑料框的放大镜,这样一来,也能为毛主席减轻一些劳累。
到了1974年,毛主席告诉张玉凤自己看东西比较模糊,当时她本以为是主席放大镜的度数不够,便把他看的书印成了大一些的字,那些来不及印字的就读给他听。
对于一些重要的文件,他仍旧要求自己看,但毛主席仍感觉到满前一片模糊。其实在老人家的心里,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却不让张玉凤把自己眼睛的问题告诉别人。
后来只得请来医生看,便断定是白内障。逐渐发展之后,眼睛却失明了。
周恩来一向是非常考虑毛主席的感受的,他知道失明对于一位爱读书的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因此便写了这封信,希望张玉凤能够看情况读给主席听,让他尽快做手术,重见光明。
终于在这一年,中央批准了为毛主席治疗眼睛的方案,由唐由之给主席主刀。而在毛主席做手术那天,周恩来坚守在治疗现场不肯离开半步。直到毛主席手术成功之后才肯默默离去,这件事也算了却了周总理的一桩心愿。
毛主席眼睛好了之后,医生嘱咐他一定要主席休息,少看书。但好不容易治好了眼睛,毛主席怎么能放过读书的机会,看书的时间更多了。不得已下,医生只能给毛主席配了几副眼镜。
1976年,周总理因病逝世,主席在悲痛中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到了5月份,身体状况更是明显下降,6月份患上了心肌梗塞,所幸在医护人员的抢救下被抢救了过来。
就在所有人都大松一口气的时候,朱德委员长却突然逝世,这对于毛主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半个世纪以来,毛主席和朱德并肩作战,和周恩来风风雨雨共同建立起了新中国,没想到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失去了两位老战友,这对于毛主席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
在毛主席晚年的最后几个月,身体稍微有了好转,但却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诵诗读赋。
一天,毛主席让张玉凤找来庾信的赋《枯树赋》,让张玉凤读给他听。
张玉凤坐在床边,缓慢地读着,毛主席双目微微闭着,好像在从中感知着什么,体会着其中的感受。
张玉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连续读了两遍,随后自己又背诵了一遍。以往毛主席诵读诗赋都是响亮而又充满气势的,但如今毛主席只能用微弱的气息,吃力地读着这首赋,凄凉之意尽显无疑。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主席读完最后一遍,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张玉凤考虑到毛主席读书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医生规定的时间,便让他暂停休息。
而当张玉凤回忆这件事时也曾说道,其实那天毛主席的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但他担心老人家太感伤,所以也不敢和他多说话让他动感情,以至于没能听到主席细谈他当时的心境和感想。因此,每每想起这样的场景都令张玉凤十分遗憾。
而为了了解毛主席当时的心境,在毛主席去世之后,张玉凤也将《枯树赋》抄录了下来,体会其意,从中也体会到了一丝毛主席晚年时的心境和压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