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庞大的八十万大军,为刘备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成功入主荆州。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前期多次屡战屡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优秀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因此,入主荆州后,他迅速征辟了荆州的青年才俊,包括蒋琬、向郎等许多人在此时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当时荆州著名的“马氏五常”也纷纷归顺刘备,其中以马良最为杰出,被誉为“白眉最良”。
马谡,作为“马氏五常”之一,尽管因失守街亭而被诸葛亮斩首,但从才华角度来看,他在军事谋略上颇具一手。然而,“马氏五常”中,马谡并非最为杰出的一位,他的哥哥马良被公认为兄弟五人中才华最高的,因此有“白眉最良”的美誉。刘备对马良十分器重,任命他为侍中,负责管理车马、衣物等琐事,官职仅次于大将军和尚书令。同时,刘备还特地派遣马良辅佐关羽,在“夷陵之战”中,他也随刘备出征东吴。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既然马良在刘备身边,为何他没有指出刘备“八百里联营”的致命缺陷呢?刘备在生命最后阶段对诸葛亮询问马谡时,虽然诸葛亮认为他才华出众,但刘备却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在看人方面的眼光远胜诸葛亮,早早看穿了马谡的问题。尽管马谡在参谋和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但领兵作战方面的经验显然不足,刘备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窥见刘备对手下人才的独到眼光。马良的任命和刘备对他的信任,表明刘备在看人方面的能力非常高。马良在刘备麾下主要从事外交工作,尤其擅长调和复杂的关系。当他被派遣出使东吴时,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赢得了孙权的重视。在夷陵之战中,他成功出使“五溪蛮夷”,拉拢了蛮王沙摩柯前来助战。由此可见,马良主要专注于外交事务,而刘备特地派他协助关羽,可见刘备认为他在军事方面并不突出。
马良在历史中并未担任过多的军事职务,更多地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表现出色。然而,他在夷陵之战中未能指出刘备“八百里联营”的致命问题,也是因为他在军事战略方面的能力有限。尽管刘备在晚年有些刚愎自用,难以接受他人建议,但在看人方面仍有过人之处。刘备早已看清了马谡的问题,可惜夷陵之战后期,刚愎自用的刘备轻敌了陆逊,最终导致大败亏输。
夷陵之战后,刘备兵败如山倒,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丧命于此。这也是刘备对黄权劝阻不听,坚持采纳错误决策的后果。在讨伐东吴的过程中,刘备的盲目自信使得他犯了兵家大忌,放弃了水军,甚至让水军也驻扎在密林中。这一失误被陆逊抓住,夷陵之战最终以大火烧尽了刘备的雄心壮志,也让马良在此战中英年早逝,为蜀汉的未来埋下了不可弥补的祸根。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时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