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上海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府邸内。
三名男子面朝北方,双膝跪地,手持长香,齐声朗诵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话音刚落,三人双手伏于地面,连叩三拜,仪式庄重肃穆。
这三人正是张静江、许崇智和蒋介石。因张静江年长,故为大哥;许崇智比蒋介石年长五天,为老二;蒋介石年龄最小,自然位列老三。
结拜仪式结束后,蒋介石亲昵地喊道:“大哥,二哥。”张静江和许崇智听闻,脸上露出喜色,便搭上蒋介石的肩膀,显得十分亲密。
然而,彼时的许崇智怎能预料,这位对他极为敬重的三弟,未来竟会背后狠狠地“捅他一刀”。
许崇智,字汝为,出生于广州一个显赫望族,据传是炎帝第十四代孙伯夷的后裔。许家世代为官,族中不乏高官,叔辈许应睽更是礼部尚书,享有进紫禁城骑马的特权。
有一次,许应睽回家祭祖,途中见一身影藏于树上,误以为遇刺客,心中忐忑不安。细看之下,却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正是许崇智。
许应睽把许崇智喊下树,细问其家世。得知是族中孤儿,父母早逝,只有哥哥相依为命,许应睽心生怜悯,决定扶助两兄弟成长。
后来,清廷开始派送留学生出国,二品以上官员拥有两个名额。许应睽便将许崇智和其哥哥许崇义送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陆续来访,展开革命活动。虽未正式参与,许崇智却深受其熏陶。学成归国后,他迅速加入同盟会,积极宣传革命理念,扩展组织成员。
彼时许应睽任闽浙总督,许崇智一回国便被安排进入福建新军任职。福建新军的掌权者孙道仁是许应睽的旧部,因情谊深厚,许崇智在军中获得特别照顾。
利用手中影响力,许崇智开始在军中发展同盟会党员。孙道仁虽被劝说,却老谋深算,迟迟不愿表态。
许崇智便以严厉语气警告他:“此刻形势危急,必须果断决策,若误事,我将不得不亲自出马,越俎代庖。”
权力至上的孙道仁被言辞震慑,当即表示加入同盟会,福建新军遂转变为革命军。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许崇智率军在于山与清军交锋。战斗不久,清军举白旗投降。许崇智兴奋带兵前往接受投降,谁料刚入清军阵地,数百清兵蜂拥而出,将新军包围。
新军顿时陷入混乱,但许崇智沉着冷静,高喊冲锋口号,并许诺重赏勇士,亲自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经过三小时鏖战,清军最终再次投降。
这场意外胜利震惊众人,年仅24岁的许崇智展现出非凡胆识。战后,民众推崇他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许崇智自知资历尚浅,且孙道仁对他颇有微词,主动请求让位,改任第一师师长。
当时袁世凯虽打着革命旗号,广纳亲信,但其用人极重门第背景,偏好有权有势之家族。得知许崇智是许应睽亲属,袁世凯颇感兴趣,亲自拉拢,派段祺瑞联络他。
许崇智初未理睬,待袁世凯真面目暴露,坚定投靠孙中山。遂写辞职信,断绝与袁关系。袁世凯震怒,下令全国通缉许崇智。
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任总理,财政部副部长为廖仲恺,军事部长即为许崇智。
孙中山对许崇智信任有加,可谓宠爱。时人常言,许崇智与胡汉民为孙中山左右臂膀,可见其地位之重。
此时蒋介石尚只是陈其美手下一名小兵。许崇智与蒋介石的相识,正是通过陈其美牵线搭桥。
1913年,许崇智因袁世凯追捕东渡日本,陈其美亦在日,将蒋介石介绍给张静江,张静江再引荐给许崇智。二人同年同月生,仅相差15天,故一见如故。
1916年,为讨伐袁世凯,许崇智奉孙中山之命赴山东,参与东北军事事务。不久,蒋介石也抵达山东,二人再次相逢,情谊愈发深厚。经许崇智推荐,蒋介石获任东北军参谋长。
但东北军尚未出征,袁世凯便病逝,讨袁失去意义。蒋介石与许崇智只得返回上海。
上海期间,蒋介石频繁拜访许崇智家,两人关系越发亲密。许崇智后人回忆,蒋介石每次来访总是站姿笔挺,称他为“总司令”,却不肯坐下。见到家中孩童,蒋介石亲切地抱起逗笑,情谊可见一斑。
许崇智对蒋介石勤勉认真十分欣赏,心中越发欢喜。后来在张静江的撮合下,三人结拜为兄弟。蒋介石对许崇智亲切称“二哥”,情感深厚。
黄埔军校创立之初,许崇智委托蒋介石负责相关事务,岂料蒋介石一路攀升,最终坐上校长宝座,势力日益强大。
若许崇智能预见未来,绝不会一开始便提拔蒋介石。
1925年,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开始蠢蠢欲动,意图独揽军权,而许崇智成了他眼中的“绊脚石”。
孙中山逝世五个月后,廖仲恺突然遇刺身亡。汪精卫、许崇智与蒋介石即刻组建“特别委员会”调查凶手。
然而,形势逐渐对许崇智不利,因涉案者多为其亲信。
这些将领不满廖仲恺统一财政税收、禁烟禁赌等措施,遂痛下杀手。蒋介石也厌恶这些人,借机以廖案为名整肃粤军,实为削弱许崇智军权。
一天,蒋介石率兵包围许崇智府邸。许崇智疑惑不解,蒋介石冷笑道:“我这是为保护二哥,粤军有异动,特请你先至上海避难,由我代为安排整顿。”
许崇智无奈被软禁上海,军事生涯至此终结,与蒋介石的关系亦破裂。
1965年,许崇智在香港辞世。蒋介石闻讯仅发唁电致意,再无其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