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空前强大。最终获得了霸主的地位,但在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不断衰弱。在春秋时期就再也没有什么出色的事迹,直到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两代齐王。
将齐国的国力再次提高,击败了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最终在齐湣王灭宋之后,齐国国力达到巅峰。足以与强大的秦国东西互帝,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灭宋之后的齐国空前强大,所以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敌视。最终在燕昭王的组织下,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
齐国被乐毅几乎灭国,仰赖名将田单,以及燕昭王去世的契机,才最终没有亡国。而在乐毅伐齐之后的齐国,一反常态。从之前积极争霸,转向了绝对中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齐国因为打击太大,而放弃了参加战国争霸?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齐国保持绝对中立,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是秦国的收买,秦国收买齐国的目的很简单。如果齐国保持中立,那它想要统一天下,就无需承担六国的压力,只需要对付五国就好。那齐国保持中立,是中了秦国的计谋吗?我认为也不见得。
这就要说起齐国保持中立的另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齐国在乐毅伐齐中,实质上受到了六国共同的侵略,导致它在战争结束后,无法信任任何国家。乐毅伐齐期间,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楚国虽然表面上对齐国派出了援军,但其却是趁火打劫。
其目的是掠夺齐国的珍宝,而不是真的想要帮助齐国对抗五国联军。所以战争结束后,对于这样的事实。齐国君主和人民要如何理解呢?唯一的理解或许就是,六国都不可信,想要保护自己,就只能依靠自己。那既然如此,保持绝对中立,就是唯一的方法。
除了这个历史契机之外,还有一个实际因素,也导致齐国必须保持中立。因为在乐毅伐齐期间,齐国受到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不但到手的宋国吐出去了,自己原本的土地也被大肆掠夺。这种情况下,齐国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恢复力,自然需要保持中立。
因为就算它与其他诸侯国结盟,其他诸侯国如果实施任何军事行动。它也没有能力配合,如果它不配合。与它结盟的诸侯国就成单方面为齐国提供军事支持,而无法得到齐国的军事支持。这样的盟约就算能够签署,不久之后,就会被破坏,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齐国保持绝对中立,本质上也是无奈的选择。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没有回应。有些人认为齐国目光短浅,但事实上,齐国的做法没有问题,援助赵国很可能引来秦国的怒火。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