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是中国农历干支纪年的甲申年。这一年对于明朝最高统治者崇祯帝而言,却面临着大厦将倾的危局:内有席卷中原大地威逼京师而来的大顺军,外有关外八旗铁骑虎视眈眈时刻伺机南下,在挽救时局危亡的举措中,南迁之议从酝酿到被迫停止,历时两个月之久而终未付诸实施。所谓南迁之议,即是将首都由北京迁回南京以摆脱危局、徐图恢复的应急方案。
南迁之事率先由崇祯提出,缘由清军再次入塞。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分道入塞,沿途大肆掳掠。于次年四月北归时,共掠府州县88,俘口37万,牛马100万头,金1万斤,银220万两,珍宝缎匹8万余。清军北归时,其声势震动京师,仓促中崇祯召周延儒督师御敌。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以死反对,故暂作罢。这次南迁胎死腹中,却已显示出崇祯对于京师能否保全已有疑虑。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改元大顺,遣兵东渡入晋,志在灭明。形势危急,明廷再起南迁之议。此时右庶子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但言臣不从,奈何!”此正说明崇祯急欲南迁。鉴于李明睿职微官卑,崇祯想利用内阁六部重臣来支持自己,以免独自承受放弃祖宗陵寝的罪名。十九日上朝时,他对诸大臣痛哭流涕地表示“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言官只是争相表示愿代帝出征,却无人出来提议南迁,事情又搁置下来。
之后,山西全境瓦解,崇祯下罪己诏,此时驸马巩永固力谏南迁,建议皇帝迁往南京以图中兴,留阁臣辅佐东宫守卫北京,遭到内阁和言官的坚决反对,甚至斥南迁之议为“邪说”,碍于廷议沸扬,不得不又将南迁之议搁置;随着形势进一步岌岌可危,左都御使李邦华又上书崇祯南迁,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监抚南京两个方案,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三月初,由于议未决,南迁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虽然仍有人提起以太子监国南京,但言官立即表示反对:“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备注:唐肃宗,唐玄宗第三子,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这一指斥令倡太子南迁诸人瞠目结舌,不复敢言,众人皆默然不语,崇祯于是叹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遂拂袖起。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易服混杂于内阉中欲出京城竟不得出。不得不复回内苑缢死万岁山。
在公元1644年那个短暂的历史瞬间,崇祯一念之差,未能坚持“南迁”,改变了中国今后数百年的历史。明末三足鼎立(明朝、农军和后金)的局面崩盘,明朝尽管在三股势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北伐中原或许暂时不能,但绝对可以划江而治。崇祯帝的地位是任何一个朱姓藩王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有他在台上主持大局,无论是坐镇南京传檄天下,还是与满清进行和战周旋,都不致使明朝陷入被动。由于崇祯,包括太子这个神经中枢自我毁坏,余下力量分散,所谓群龙无首,内部先自残破——吴三桂献关降清;成为他人板上之肉——多尔衮迁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