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之将”陈明仁,守四平时用面粉做工事被撤职,后成开国上将
陈明仁将军,身材高大,板刷头,黑发如针似锥,瓢瓜脸,眉黑如漆似墨。宽背阔肩,身板笔挺,行走如风,军姿铿锵,一望可知为标准职业军人。
陈明仁是出了名的“能战之将”,第一次参战即崭露头角。
1925年10月中旬,东征军开始对惠州攻城,惠州城的城防司令是陈炯明的一个师长杨坤如,为粵军著名的骁将,再加上惠州三面环水,形势险恶,利守不利攻,攻城战役打得很激烈。
浑身是胆的陈明仁挎驳壳枪,身扎4颗手榴弹,高擎青天白日战旗,率先跃上城墙,将战旗插上城楼的最高处,后续部队蜂拥而上,一举攻克了惠州城。
战役结束后第三天,在惠州城集合全体官兵,召开庆功会,由蒋介石亲自发口令,命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还亲自带头喊口号:“向陈明仁看齐!”
1949年9月,陈明仁参加首届人民政治会议时,周公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认识我吗?打惠州的时候,我还举枪向你敬过礼哩!”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明仁在指挥抗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屡建战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他生命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
1938年7月,日军轰炸江西九江等地,陈明仁率领预二师6000多名官兵与日军顽强拼搏,猛打硬拼,坚持不撒,完成了作战任务,受到嘉奖。
1940年春桂南会战时,在参战的14个师纷纷各自撒退时,陈明仁率部誓死拼搏,孤军奋战,坚持到上级命令才撒退,再次受到了嘉奖。
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预二师,协同友军在腾冲经过45天的激烈战斗,将日军整整一个联队以及外围战斗退入城内的敌人400余人,全部歼灭于腾冲城内,于9月10日收复腾冲,取得了滇西反攻战的第一个胜利。
同年夏天,陈明仁指挥七十一军4个师为主力,进攻龙陵方面的日军,打通滇缅公路。
当时担任龙陵一线防守的日军三十八师团是一个精锐部队,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战斗力很强。
龙陵之战是陈明仁指挥的一场重要的反击战,他亲临第一线督战,详细分析战况,组织敢死队连续冲击,并展开了白刃战和扫荡战,最后攻占了龙陵城。
1945年1月,抗日战争进行到了最后关键时刻,要取得滇西抗日的最后胜利,必须夺得回龙山。
担任围攻任务的是新增的第200师和第9师,在美国飞机掩护下,这两个师已经攻了一个星期,伤亡慘重,回龙山依然未能拿下。
陈明仁临危受命,并立下军令状:“拿不下回龙山,我就死在山头上,与回龙山共存亡。"
他召集各级指挥员,研究部署回龙山作战计划,并详尽地分析了敌我状况,还将指挥所设在八十八师的前沿阵地,由他亲自督战,鼓舞士气。
经过与日军凶猛的争夺战,回龙山终于如期被陈明仁占领,几个美国军官发狂似地围住陈明仁连声夸奖:“不愧为中国名将,难得之将才啊!”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两次大肆宣传“四平大捷”,一是1946年春攻四平,一是1947年夏守四平。
攻取四平是新1军、新6军和71军,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3位军长人人有份,守住四平就是陈明仁的一家之功了,顿时名声大噪。
四平之战不久,陈诚取代杜聿明,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在国民党阵营中颇有“廉洁”名声的陈诚,说陈明仁守四平时用大豆、面粉做工事,乘机贪污,将其撒职。
陈明仁撤职而未查办,胡宗南则电请他去西北任职,白崇禧更是极力推荐他任武汉警备司令。
徐州和西北战事吃紧,前途未卜,武汉离湖南老家挺近,他就答应了白崇禧。
但如今,长沙不是四平了,他也不是那个陈明仁了。
回到湖南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自己的老师程潜,程潜向他吐露让他回湖南的用意,他回答得挺痛快,说我听您的指挥。
通电起义后,陈明仁先后担任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四野21兵团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197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