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26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人和朱标争太子之位?连朱棣也不敢?
创始人
2025-07-07 11:02:30
0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人和朱标争太子之位?连朱棣也不敢?

古代皇帝盼望儿子多,王朝可以兴盛,但事情是两面的,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儿子多可选择英才就多,可儿子多争夺皇位的人就多。

一般地主家儿子多,还要争家产,何况皇帝家要争的可是江山啊。

历史上夺嫡案例屡见不鲜,唐玄武门之变,清康熙九子夺嫡,无一不是。

大明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洪武年间,从未出现过夺嫡的事情。

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皇宫失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顺利从藩王变成了皇帝,有人就发出感慨,如果朱标还在,朱棣还敢发动靖难吗?

具体那么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明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大明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1364年称吴王时,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1368年大明建立之后,朱标顺理成章成了太子。

嫡长子继承制度,写进了《皇明祖训》,也成了大明的一条铁律。这个制度来源于西周的《宗法制》,为了国家的稳定,历朝历代也基本遵循此制度。

朱标所谓名分早定,朱元璋的嫡子有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按照礼法他们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嫡长子在,其他人也就是备胎。

朱棣是老四,即使朱标去世后,上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哥哥。

太子朱标在世时,他羽翼丰满,毕竟他从洪武十年开始,就参与朝政,皇帝又放权给他管理,其他的皇子望尘莫及。

而朱棣名声鹊起是在洪武晚年,在边境打蒙古人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下令他节制沿边军马。

在朱元璋去世前一年,晋王病逝了,之前太子和秦王也去世了,这时燕王才成了“诸王之长”。

朱元璋的态度

朱元璋注重重典治国,他对皇太子培养是历史上最用心的一个了,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1355年,朱元璋27岁时,才有了长子朱标,差点得意忘形。

朱元璋登基后,随即册封朱标为太子,他对这个儿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他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收集了各种古今图书,让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才俊做伴读。

朱标自幼和宋濂学习经传,懂礼,为人谦和公正,但并无纨绔之习。

大明所有皇子都在大本堂读书,他们自小学习各种经典,教育他们尊崇礼法,尊师重教,兄弟有爱。

朱标在十三岁时,朱元璋让他回赴临濠祭拜祖墓,也让他看看人间疾苦,知道创业的艰难。

这些还是基础的配置,老朱还为太子培植团队,丝毫对太子的权力没有忌惮。这在历代皇帝中很少见,一般年老的皇帝,都对手握权力的太子心有余悸,往往会架空或者培植另一势力平衡。

比如唐朝,年老的李隆基一直忌惮太子李亨,对他无情的打压,太子过的战战兢兢,不知哪天就要被处死。安史之乱后,太子通过这个机会才直接上位,将老爸架空。

洪武四年(1371年),16岁的朱标与常遇春的长女成婚,三年后长子朱雄英出生。朱标地位也就越发稳固了,太子成家之后,就要立业。

朱标22岁参与朝政,老朱当然不让是指导老师,皇帝外出,朱标就以太子身份监国。

有了老朱的支持,其余的儿子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不幸去世,让老朱痛不欲生,“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给儿子举行了最高等级的服丧仪式,可见朱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老朱对朱标的态度,让其他皇子也不敢生出非分之想。

大明分封制度

大明的藩王,成年后都是去封地,大明的分封制度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这些皇子都远离朝廷的中心,与朝中的大臣不可能长期结盟,没有自己的势力,怎么和太子叫板呢?

即使是燕王朱棣,他在塞外打仗,他对朝廷的消息的掌控,各方面都无法与太子抗衡,所以他当时也没有那个心。

明太祖朱元璋杀伐果断,镇得住儿子,除太子之外,其他儿子成年以后就分封外地,他严格执行此制度,其他儿子们自然没有夺嫡情况。

大明的制度决定了,京中只有太子,藩王都在外,也就无法掀起夺嫡风波。

朱标本人的能力

朱标是老大,在兄弟们中间威信相当的高。他也一直在父亲面前护着弟弟们,他们犯错,大哥都会为他们求情。

老朱家儿子们参差不齐,就说秦王在封地胡作非为,老朱知道后气得要杀他,还是大哥求情平息了老朱的怒火。

朱棡闹出事情,老朱差点要将他贬为平民,还是大哥站出来,为他求情。

弟弟们对这位有情义的大哥,服气,有这样的哥哥替他们遮风挡雨,他们怎么会生出异心。

毕竟从小老朱给他们灌输的教育,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要尊重哥哥,尊重太子,他们也都接受了这个理念。

朝中的大臣们也都是朱标的人,这些弟弟有多大的胆子跟大哥叫板呢?

朱标在朝中,主张实施“宽通平易之政”,与他的父亲朱元璋的苛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久而久之朝臣心中朱标是一个仁慈、宽厚之人。

胡惟庸案中,牵连甚广,朱标主张只要惩治首恶,这无疑更符合朝臣心中口味,这样他也赢得了支持,地位更加稳固。

朱棣真的长期隐忍吗?

朱标在世,朱棣根本没有夺嫡之心,若不是朱允炆的削藩让他没有了活路,朱棣也不会走上靖难这条路。

谋逆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后果很严重,历朝历代没有成功的案例,朱棣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

朱棣举兵前装疯卖傻,也是不得已,他兵力武器准备不足,处处被动。

战争中朱棣几次被逼到绝境,若非奇迹发生,早就被干掉了,当然和朱允炆手中武将不多,以及他不会指挥有关系。

假如没有削藩,或者削藩政策恰当,朱棣没有活路,不可能产生谋逆的举动。也就不存在长期隐忍的说法。

后记

《明太宗实录》中曾经记录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当太子,并且动过易储的念头,这到底是真的吗?

《太宗实录》是朱棣登基后,为了正名,不惜编造历史,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毕竟朱标死后,老朱也没有想起立朱棣为太子啊,这可是一个大漏洞。

因此朱标在世时,他的26的兄弟各方面都无法和他抗衡,也都没有那个心思篡位,只想做一个藩王。朱棣登基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大明太子朱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回... 前言 1958年,陈毅在江西南昌,与昔日老友贺子珍相见,几人坐在一起,追忆往事,57岁的陈毅回味着:...
原创 读... 文 / 子玉 春秋的主题是争霸,战国的主题是变法,但目的都是为了竞争,以超越别的诸侯进而称霸,统一天...
淬励井岗教育,激扬皖西风采 ——皖西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赴井冈山雕塑园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2024年7月15日,蒲公英红色文化...
原创 看... 1939年,有记者统计出了当时中国国库的所有资产约60亿美元,其中令人震惊的是反动势力国民党蒋介石一...
原创 李... 在乱世中,忠诚与背叛往往只是一线之隔。这是一段发生在隋末唐初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两位英雄——徐世勣和单...
原创 哪... 哪三个原因导致白起之死?只会打仗,他的局限性导致他的悲剧 长平之战后,秦召襄王否定白起继续进攻赵国的...
原创 难... 唐太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上皇帝,有“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不是那种坐在指...
原创 俄... 俄国是欧洲近代史上六大列强之一,自彼得大帝实行西化改革后,俄国先后击败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东欧...
原创 吕... 吕布是三国时代的名将之一,虽然其武力值从正史三国志来看,与孙坚的水平相当。但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却是毫...
民众暑期参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 7月17日,江西南昌,民众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