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有一李姓外戚,这个家族三代人,对明朝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驸马李贞
朱元璋出身贫寒,无以度日,亲戚中唯有李贞还算温饱。李贞娶了朱元璋的二姐,对朱元璋一家人也多有照顾。可以说若是没有李贞,朱元璋早就饿死了。
李贞没有因为朱元璋家贫就看不起他,还经常挤出来粮食接济朱元璋,朱元璋念着这份情,称帝后对李贞一家最为照顾。朱元璋不仅让李贞“敕免常朝,赞拜不名”,还允许他穿龙袍。李贞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专门将他接到京城中,并不时亲自前去看望。李贞自己都曾说:“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可见朱元璋对李贞的优待。
李贞出身并不高,但陡然而富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还是像身处农村时一样,与人为善,生活节俭。朱元璋赐给李贞数不尽的黄金白银和衣服绸缎,但李贞坚持朴素的生活,衣服穿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
朱元璋称帝后,当年的家人和亲戚都成了皇亲贵族,其中不乏纨绔子弟和穷奢极欲者,李贞认为自己身为亲属中最年长的人,要给子孙们做个榜样,“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的家人在灾年和战乱中都死的差不多了,到他称帝后,同辈的亲属只剩下了这个姐夫李贞。所以当李贞生病的时候,朱元璋十分不舍,立刻从宫中赶到李贞的家亲自看望。一看到李贞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朱元璋,这个杀伐果断的君主,却老泪纵横。
二、悍将李文忠
朱元璋对李家如此优待,除了还李贞当年的恩情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文忠。
李文忠命运多舛,十二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李贞辗转于乱军中,命悬一线,逃亡了两年才见到了舅舅朱元璋。
朱元璋的亲人已经不多了,当他见到二姐的儿子后,不禁流下眼泪,当即决定收李文忠为养子。
李文忠十九岁即领兵打仗,他能够带兵是因为朱元璋的关系,但他证明了自己绝非纨绔子弟,而是一位少年天骄。首战李文忠率军支援池州,只有十九岁的他却于战场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骁勇善战到让常遇春都不禁佩服。
随后,李文忠跟着舅舅或者说是养父朱元璋南征北战,灭亡张士诚和讨伐北元的两个大战役,李文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建立以后,李文忠没有躺在功劳簿上醉生梦死,他忧心国事,甚至敢于向朱元璋死谏。胡惟庸案发生后,案情不断扩大,牵连者多达万人。这个时候朱元璋正在气头上无人敢劝,但李文忠却连续两次上疏谏言,劝说朱元璋不要亲近宦官,减少牵连无辜。
朱元璋没有理睬李文忠,李文忠竟第三次以死直谏,朱元璋盛怒下将李文忠下狱,若不是马皇后和李贞求情,李文忠差点就要死在这一次的直谏上。
沙场武将难得,但忧国忧民,宁折不弯的臣子更为难得,所以朱元璋对李文忠极为倚重。
三、草包李景隆
老子辈李贞是一位贤侯,儿子辈李文忠是一位悍将,可到了孙子辈李景隆这一代,明朝的外戚李家却不行了。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于真定打败了耿炳文,黄子澄向建文帝建议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前去讨伐朱棣。黄子澄和建文帝想的都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李文忠是一代名将,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李景隆就算不如他的老子,也不至于差到哪里。
就这样,李景隆走马上任,成了五十万北伐大军的总指挥。不过,建文帝不知道李景隆的底细,朱棣却一清二楚,他是跟着父亲那一辈战将打了十几年的老将,所谓名将还是草包,他一眼便知。起初朱棣还担心战败,一听建文帝任命的北伐统帅是李景隆,他立马哈哈大笑,说此战必胜。
朱棣的信心并不是没有来由的,李文忠十九岁纵横沙场,除了天赋以外,依靠的是乱世中活下去的磨练和勇气,这一点是长于温室里的李景隆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事实证明,朱棣的判断完全正确,李景隆的确是一个草包。五十万朝廷的北伐大军,其中亦不乏能征善战的良将,可李景隆屡失良机,最终败在了朱棣的手上。
李景隆丧师数十万,狼狈回京,群臣们都认为李景隆罪不可恕,但建文帝却没有责罚他。可是建文帝的恩情没有让李景隆感动,当燕军打过来时,李景隆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
李景隆凭借卖主的功劳,在朱棣新朝中享尽荣华富贵,然而天下人却都对他嗤之以鼻。李家数代积累的声望,在李景隆一个人的手上败光。
明成祖朱棣最后也没放过李景隆,他找了个借口将李景隆抄家,并软禁了李家数十口。史书记载李景隆为了表示抗议,绝食十日,不过这个绝食也只是做做样子的,毕竟他不仅没有死,还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
若是李贞和李文忠知道自己的子孙是这等模样,不知会做何感想。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