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混得最好的一位诗人80多岁写下一首诗,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唐玄宗大摆酒宴,皇太子、朝廷百官在长安城站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
他们要送一个人回乡——贺知章。
贺知章老了,86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高寿。
为朝廷工作了一辈子,他向唐玄宗请辞,说自己前段时间生了场大病,实在无法再胜任工作了。
面对这位年事已高的大臣,唐玄宗虽然不舍但也答应了,他赐给贺知章镜湖剡川一曲,又赐周公湖数顷为放生池,并打算为贺知章办一场隆重的送别宴。
这天,送别的场面可谓相当隆重,“吹笙击鼓,尽是仙乐,闻者无不增叹”。
送别的队伍里,有太子、宰相,还有李适之、韦坚、梁涉、何千里、姚鹄、于休烈、卢象等王公贵族和文坛才俊。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带头写了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最后两句是“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青门是当时大摆宴席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是指唐代长安东门外面的长乐坡,诗歌把与贺知章依依惜别的情谊写得非常深厚。
群臣跟着和作,最后给贺知章送行的诗达到了三十多首,皇帝为此特地写了序。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能获得如此荣耀的文人少之又少。
回顾贺知章的一生,他可能是唐朝一众诗人中人生最圆满的人。
贺知章出生于官宦世家,同其他著名诗人一样,也是从小就展露才华,但和他们不一样的是,贺知章大器晚成。他是在三十七岁才金榜题名的。
四十七岁后,他和张若虚、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友”,名气渐渐被京城所知。
大器晚成的好处是,人生过半,已无少年轻狂,激进的功名之心放缓,不热衷于处心积虑地逢迎求提携。
他远离权力中心,故而没有机会荣华突至,但也避开了政治斗争的锋芒。
当了官以后,所任的都是清贵之职,丝毫没有耽误他的潇洒自在。
他是唐肃宗李亨的老师,教给李亨很多治国理政的本领,李亨也很尊敬他。
他非常重视对李泌的教导与培养,后来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还当上了肃宗朝的宰相,为稳定唐王朝的政局做出了贡献。
有些人幸运,会惹人讨厌,但贺知章不会。
他生性旷达豪放,又诙谐可亲,人缘颇佳。在唐人的各种排行榜上,贺知章都榜上有名。
他和李白等一起被评为“酒中八仙”,也和孟浩然等同列“仙宗十友”。
贺知章不但善结人缘,广交朋友,而且慧眼识才,奖掖后进。
是他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赞李白为“谪仙人”,让一夜李白名动京师,顺利打入长安的上流社会。
晚年的贺知章活得更加洒脱,他自号“秘书外监”,(“秘书监”才是他老人家的正职,加一个“外”字,意思是不管事。),与邻里百姓交好。
当然,贺知章的本色是一位诗人——
在他的诗章中,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当推《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用比喻与拟人相结合的手法,不但描画了春柳生意盎然的靓姿,也赞颂了春风化育万物的伟力。这样的咏物小唱,怎能不脍炙人口?
就在退休回乡的这一年,贺知章也留下了一首佳作——《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回乡偶书》和我们熟悉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姊妹篇,上一首加入了儿童和老翁的对话,显得风趣幽默,轻松活泼。
而在这首诗里,诗人却换了另外一首写法。
当他回到故乡,看到眼前曾经熟悉而阔别多年的景物的时候,他首先感慨的是“近来人事半销磨”,寥寥七个字,却包含了多少人世的沧桑变幻!
接着,用家乡安宁清澈的镜湖水,对比自己在外奔波劳累的生活,由此分外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一方面是时光荏苒,人世蹉跎,变化多多,另一方面门前的镜湖水却依旧如前,碧波荡漾。
全诗并未直接抒情,看似平铺直叙的语言中却暗含着澎湃起伏的心绪。多年来的背井离乡,回家时却难有落叶归根之感。
这首诗的格调是深沉的,表达的情感也要比上一首更为浑厚。
结尾处看似突兀,却是意境深远,心中的苦涩难以言表,留给读者细细品味。
令人遗憾的是,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溘然病逝,唐玄宗得到噩耗后伤悼不已,并下旨厚葬他。后来唐肃宗还追认他为礼部尚书。
逝后哀荣,既是为了表示唐王朝的最高礼遇,也是为了表示对他深沉的怀念。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苏轼出狱后写下一首诗,写罢,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啊!
一生留下2首诗,仅用一首击败李白与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作者,清风,书墨丹青,诗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