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顾∶朝鲜还在打仗,为什么毛主席突然下令取消了兵团编制?
创始人
2025-07-07 09:03:31
0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1950年4月份,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开始逐步撤销各个兵团的番号,各兵团下所属的部队,也被分配到了各个军区。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五个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华中军区、西北军区。

到了1950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华中军区被改为中南军区,随后又成立了西南军区,也就是六大军区。

就这样,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相继取消番号,其下一级的指挥机关“兵团”也就跟着取消了番号,下属的各军和各纵队也编入了六大军区之中。

可是中央军委下达的这条命令也让很多人疑惑,因为1950年解放战争还没有打完,同时朝鲜战争也蓄势待发。

那么,此时调整军队编制真的合理吗?就不怕引起指挥上的不便?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到底是如何考虑的?

让我们来一一解答:

一、军队编制问题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先搞懂到底“兵团”是个什么样的军事单位?

要想弄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我国军事史上出现过的军事单位,比如军、集团军、纵队和“兵团”的区别。

在了解他们之前,我们先来普及一下最基本的军事单位常识。玩过军棋的都知道军队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的各种编制。

最小的单位“排”通常有30多人,比“排”大一级的“连”一般包括3个“排”,大概在100~200人。

而一个营基本上三个到四个连,总人数500人左右;而一个团有三个营,总人数在1500人到2000人的规模。

不过,在战争时期很多军队的编制就会出“幺蛾子”,看过电视剧《亮剑》的应该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场景,独立团集结的时候,张大彪的一个营就有2000多人,而整个独立团居然上万人。

当然,像独立团这样的情况毕竟还是少数,真的超编制也是在正规部队中,出现加强营或者加强团的情况,也就是一个营4个连或者一个团4个营。

“师”和“旅”都是团的上一级单位,“师”的编制一般都是3个团甚至4个团,最大的战术单位也是最小的战役单位。

而“旅”单位就像是军队编制中的“混子”,通常一个“旅”有两个团,有些小的“旅”干脆只有一个团。所以大的“旅”可能有上万人,小的有可能才两三千人。

因此,“旅”也可以算作是“小师”。

采用旅编制还能够缩小指挥官人数,在民国时期,由于合格的指挥官人数太少,所以采取旅编制的情况很多。

师长一般都是少将军衔,而旅长就既可以是少将也可以是上校。

通常在和平年代军队缩编的时候,或者战争时期士兵不够用的时候,旅的单位就出现了用处,尤其是军队不正规的时候,各种大大小小的“独立旅”遍布全军。

而当军队越来越正规化时,“旅”单位就会逐步取消了。

当然,现代化军队中由于兵种越来越繁杂,编制更灵活的“旅”单位又重新出现了。

搞清楚了这些基本单位,尤其是师和旅的情况,那后面那几个单位就比较好理解了。

“军”通常是由几个师或者几个旅组成,大小人数区别非常大,比如大名鼎鼎的红四军,也就是在井冈山会师的朱毛红军。

在1928年成立的时候下辖三个师8个团,总人数有11000多人。而在1930年成立的红一军,同样下辖三个师还有一个独立旅,但总人数才2100多人。

“纵队”其实和“军”是同等规格的军事单位,其规格更是大小不一,大革命时期东征陈炯明,国民革命军把东征的队伍,分成了三个纵队来指挥。

而在1927年,朱德和陈毅把南昌起义出来的一些部队也变成了纵队,后来一些野战部队或者游击队也都自称为纵队。

相比于“军”,“纵队”更贴近于临时指挥单位,为了更扁平化的指挥部队。

在作战的时候一个纵队可以指挥多个师或者旅,有些甚至直接指挥到团,而“军”单位,则是更多作为长期的固定军事单位使用。

解放军算是把纵队单位发扬光大,到解放战争时期,全军被编成了27个纵队,兵力从2万人到7万人不等。

“集团军”顾名思义就是“军”单位的集合,几个军合成一个集团军。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大量采用集团军为固定编制,而我党队伍一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集团军编制。

二、“兵团”编制的建立

解释到这里,我们今天的主角“兵团”就好理解了。

“兵团”通常也是临时的指挥单位,几个“军”或者集团军集合在一起,统归一个单位进行指挥,再以指挥官的名字或者编号来命名这个“兵团”。

因此,“兵团”编制通常是要超过集团军的,比如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第1兵团,就下辖了第20集团军和第74军;第2兵团,则下辖第3、30、31集团军及第32军。

但是我党在解放战争之初成立的“兵团”,其实跟集团军是同等量的编制,也就是几个军的集合体。

1945年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党中央就开始考虑把分散在各地的游击力量重新集合起来,以应对之后要产生的大规模大兵团作战。

在中央军委给聂荣臻的命令中就提到“提议以冀晋区赵尔陆现率领之6个团为基础编3个旅 。

另外,冀察区现驻平西、平北之4个团为基础编为2个旅。……共编成15个团、5个旅3万人作为第二野战军,担负平北作战任务。”

这里提到的第二野战军,并不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二野”,其实指的就是“第二野战兵团”。而在后来的战斗指挥中,中央军委则直接称它为“赵尔陆兵团”。

随着战争形势的紧迫,毛泽东给各战略地区的首长提出了要结合运动战和大兵团作战,打大的歼灭战的要求。

在1947年1月给刘邓和陈粟的电报中,也提到“创造为机动战场…以大兵团连续作战”。

这就要求了兵力再次进行集中,因此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全军整编为27个纵队。

比如在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整军方案》中就提到“在胶济线设置前沿指挥所,下辖第八第九第十3个纵队;在陇海线设置前线指挥所,下辖一二三四六七6个纵队。”

这就是后来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两个兵团的由来。

这一时期的兵团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兵团指挥机构,只是大兵团作战时候的集团称谓。

而兵团的指挥官也并不是将所有部队直接划给他指挥,是由他临时指挥这些部队作战而已,但这也为后来正式成立兵团制打下了基础。

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布。在宣言中明确的指出了要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大规模反攻。

因此,大兵团作战已经成为常态,再由某支部队的指挥官,代为指挥其他平级的部队就不太合适了,所以正式组建兵团的安排就提上了日程。

194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把华东野战军编成4个兵团,第一兵团也就是粟裕兵团,包括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

第二兵团也就是许谭兵团,包括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和渤海纵队。

第三兵团也就是陈唐兵团,下辖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第四兵团则包括了辖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

这道命令,标志着兵团作为正式一级编制出现了,而不再是临时的统一指挥机构。

不过,各个兵团的指挥官基本上都在野战军军部任职,兵团指挥只是他们的“兼职”。

严格来讲这种兵团指挥都是野战军的领导向下加强到部队,强化各个具体攻击方向的指挥能力。

而兵团作为指挥机构,在当时东北野战军体现得更为具体。

东野当时成立了两个前线指挥所,第一指挥所以萧劲光为司令,萧华为政委;程子华为第二指挥所司令员,黄克诚为政委。

在这两个指挥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后来东北野战军的第一、第二兵团。

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兵团制指挥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指挥系统更加扁平,兵团的指挥官可以直接命令到纵队甚至下一级的师和旅。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原有的纵队编制开始不利于指挥,全军27个纵队实力差距太大。

比如东北野战军,基本上都是3师6团的配置,每个纵队还有自己独立的炮兵团,每个纵队兵力都在5万人以上。

即便对标国民党的王牌74军,其兵力也不过3万多人,一对一也打不过东野的一个纵队。

而刘邓的二野就要惨的多,他们挺进大别山时太过艰苦,原本的4个纵队每一个都有3万多人,可是到解放战争带出来的时候,每个纵队也只有1万多人,论实力也就相当于林彪东野的一个师而已。

当然,实力最弱小的是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整个野战军只有两个纵队加两个独立旅,加在一起也不过3万人,每个纵队也就是一万人。

而且由于各纵队都是独自编制,其下属的师属旅、团番号经常重叠。编在同一兵团里,就造成了很多时候指挥不便。

因此,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关于“建军方针问题”,其中提到“我正规军须发展至210个步兵师,编组为20个兵团、70个军”。

其中还提出,“部队的番号要统一编排,旅统改称师,纵队统改称军,军以上为兵团,兵团以上为野战军。”

这是兵团作为一级编制正式确立的标志,自此之后,全军统一了兵团的番号,共定20个兵团(实际编了16个)。

三、“兵团”编制的取消

正式确立了兵团编制之后,实际上解放军一共成立了19个兵团。

最后三个兵团,也就是第21、22、23三个兵团,是由国民党的起义部队编成的。

重新梳理好的部队编制更适合作战,以兵团为单位组织大军团作战,更能适应多方向多广度的战场。

比如华野当时分兵的时候,就是三个兵团独立作战,许谭第七兵团在胶东,粟张第九兵团在鲁中,陈唐第八兵团则是在河南。

这就是兵团制的好处,一个野战军分三面作战,各自为战,毫不影响。

但这同样也是兵团制的弊端,比如,与陈唐第八兵团一起解放洛阳的是陈赓、谢富治的第四兵团。

第四兵团隶属二野,但在实际作战中经常跟二野的指挥系统分离,无论是当年挺进大别山,还是后来解放大西南,第四兵团都没有参与。

由于陈谢的第四兵团实力强大,成立时人数总有8万多人,所以基本都是中央直接指挥的,基本上当做独立的方面军使用。

兵团制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当大规模作战的时候,经常有跨单位指挥的情况出现。

比如在豫东战役的时候,粟裕兵团和陈唐兵团两个兵团参战,陈唐兵团下的三纵和八纵就直接划归了粟裕指挥。

而最明显的例子则是淮海战役,众所周知,由于淮海战役参战人数太多,60万人对80万人,将近150万人集中在不足百公里的战场上,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双方军队搅在一起,建制被通通打乱,指挥系统也混乱了。

因此在淮海战场上,兵团指挥联系不到下级师和旅的情况经常出现,各兵团之间的配合也很难做到亲密无间。

我军的情况还好,粟裕在指挥的过程中,经常直接跨过兵团,指挥到纵队级甚至是师级。

虽然我军也是由中野、华野两个野战军组成,但各个纵队和下级的师、旅,都能做到令行禁止,服从野司的命令。

国民党方面就难了,同样采取了兵团制度,但其各兵团之间更是没有配合,黄百韬兵团被包围,李弥、孙元良和刘汝明三个兵团见死不救。

杜聿明虽然是前线总指挥,但蒋介石却经常跨过他直接指挥到下面的师旅一级。

蒋介石的跨编制指挥跟粟裕不一样,粟裕身在一线,而蒋介石却在南京遥控。

虽然这是国民党内部的问题导致的,但也能看出兵团制度使得大的兵团过于臃肿庞大,每个兵团之间的配合被削弱,一旦真的进行大规模作战指挥,就需要跨过兵团直接指挥到下一级的军甚至是师。

兵团制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兵种组成问题,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都是单一的陆军步兵兵种。

其中虽然掺杂了部分炮兵部队和极少量的坦克部队,但也算不上是现代化多兵种军团。

可即便在那个年代,坦克部队、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就已经成了先进国家陆军的主流兵种。这些兵种的编制组成与传统步兵有着很大差距,而我军一直使用的兵团制,也不适宜这些兵种的加入。

因此,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主要的作战任务基本完成,军队的建设也要进入新的阶段。为了解放战争专门制定的兵团制度,也随之逐步取消。

大部分兵团在战后分配到了地方,组建成了各个军区。

比如一野的第一兵团,在解放了青海和新疆之后,就留在新疆组建成了新疆军区,而起义投诚的第二十二兵团,则在1952年与一野的部分部队合并,成了后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还有比如第四兵团,在解放云南后组建了云南军区,1955年改为了昆明军区。

第五兵团进军西藏后成了西藏军区,第十兵团在参加完漳夏战役之后,留在福建组建成了福建军区。

还有一些兵团在解放后的大裁军中被裁撤,比如第十八兵团,就在1950年被裁撤了。

而有些兵团军队被裁撤之后,军团机构却保留下来,转变为了其他机构或者兵种。

比如第二兵团,其机关组成了后来的装甲兵司令部,第12兵团组建成了海军机关,第14兵团则组建成了空军机关,第八兵团则在建国后改组成了华东军政大学,之后改组成为南京军事学院。

就这样,中央军委在1950年先后发布了裁撤各个兵团编制的命令,各兵团开始逐步改组为军区或者其他机构。

但是,因为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很多兵团并没有急着撤销。

比如第13兵团,之前是由邓华指挥的第十五兵团,在1950年6月跟第十三兵团的番号进行了对调。

然后就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就被调入了东北,与当年留守在东北的第四十二军等部队组成了东北边防军。

后来我国决定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东北边防军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正式入朝参战。

在13兵团入朝作战的同时,第九和第十九兵团则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参战。而已经被撤销的第三兵团则在北京重组,由王近山作为总指挥。

之后,第3兵团、第9兵团、第13兵团、第19兵团、第20兵团、第23兵团相继入朝作战。

但这些兵团所辖部队基本上都是临时抽调的,很多所属部队都不是原本兵团直属的。

所以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军所使用的兵团编制,实际上又恢复成了“军”的上一级指挥机构,负责指挥若干个军战斗,与解放前“兵团”级固定编制有所不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各兵团相继回国,重组的第三兵团在1955年奉命接收被苏联占领了10年的旅顺大连,成了旅大警备区。

第十九兵团回国后,被调到了大西北,负责建设核武器的试验基地。

第二十兵团1958年回国后,则组建了我国战略导弹实验基地。

而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第十三兵团,则在1958年回国之后,并入了武汉军区和华北军区。

四、结语

兵团制虽然在我国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种制度下,解放军用它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不仅击败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现在抗美援朝战场,打破了美帝的疯狂野心。

虽然作为一种战时的临时编制,兵团制的取消是注定的,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兵团制阶段带来的辉煌。

虽然兵团建制被取消了,但是军队干部的兵团级别却被保留下来,一直到1988年才被彻底取消。

参考文献:

我军“兵团”编制的历史沿革 史延胜 军事史林 2020-09-26

揭秘解放军编制史 李涛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3-06-01

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正规化建设 蒋玉怀,卢来宾,朱金才 军事历史研究 1994-08-15

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背景探析 吴琼 军事历史研究 2006-06-20

略述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 刘志青 中共党史研究 1993-06-30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军队编制的变化 张兆国 中学历史教学 2003-10-15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回... 前言 1958年,陈毅在江西南昌,与昔日老友贺子珍相见,几人坐在一起,追忆往事,57岁的陈毅回味着:...
原创 读... 文 / 子玉 春秋的主题是争霸,战国的主题是变法,但目的都是为了竞争,以超越别的诸侯进而称霸,统一天...
淬励井岗教育,激扬皖西风采 ——皖西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赴井冈山雕塑园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2024年7月15日,蒲公英红色文化...
原创 看... 1939年,有记者统计出了当时中国国库的所有资产约60亿美元,其中令人震惊的是反动势力国民党蒋介石一...
原创 李... 在乱世中,忠诚与背叛往往只是一线之隔。这是一段发生在隋末唐初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两位英雄——徐世勣和单...
原创 哪... 哪三个原因导致白起之死?只会打仗,他的局限性导致他的悲剧 长平之战后,秦召襄王否定白起继续进攻赵国的...
原创 难... 唐太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上皇帝,有“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不是那种坐在指...
原创 俄... 俄国是欧洲近代史上六大列强之一,自彼得大帝实行西化改革后,俄国先后击败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东欧...
原创 吕... 吕布是三国时代的名将之一,虽然其武力值从正史三国志来看,与孙坚的水平相当。但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却是毫...
民众暑期参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 7月17日,江西南昌,民众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