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吉思汗有幸看到元末的战争情景,他可不会觉得王保保的队伍是自己人,因为元末的王保保骑兵画风有非常金国范,没人解释成吉思汗都会认错。
王保保的骑兵和正牌蒙古骑兵画风不同,这是明军上下的一致看法,朱元璋就认为“王保保若见我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军离了步军时,他却来战,再说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别说还有伏马。”
元末明初的“拐子马”指的就是金国的重骑兵,不是宋朝的两翼骑兵。王保保的部下也特别喜欢用骑枪进行冲锋作战,而不是用蒙古骑射作战。常遇春洛水之战遭遇了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脱因帖木儿带了五万大军抵抗明军,这些部队自然是王保保家族的嫡系,王保保的骑兵们似乎不太擅长骑射,遇到常遇春单人闯阵,居然是二十名骑兵用骑枪迎战。常遇春臂长手快,以闪电般的速度干掉了领头冲的最前面的元军骑兵,然后一人围歼了王保保的二十名部下。
王保保的骑兵画风不同,要从他义父察罕帖木儿说起。察罕帖木儿是探马赤军户出身,探马赤军早年是游牧民,在元末因为长期在固定区域驻扎已经变成了农耕居民。这种选择不难理解,农耕本来就比游牧有保证,中原等地也没有大量土地给他们游牧,早在元朝初年托雷家族就严令禁止蒙古骑兵在真定等地随意放牧,因为真定有很多地方就是托雷家族的领地,真定一代还有和托雷家族关系密切的汉人世侯董家、史家。
经过漫长的岁月,察罕帖木儿家族已经汉化,察罕帖木儿有汉人名字李察罕,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还喜欢让人叫他“廷瑞”(字延瑞)。察罕帖木儿是色目人,起兵最早靠的是颍州的民兵。颍州在元末可是大名鼎鼎,刘福通也是颍州土豪,刘福通起义最早也在颍州开展,红巾军和察罕帖木儿的战争也可以看作是颍州老乡之间的内战。察罕帖木儿的部下张良弼等人都是骑枪高手,张良弼的养子和兄弟都以马上长枪技术闻名,有“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的说法。察罕帖木儿的合伙人李思齐等人是汉人,王保保手下的陆辉、陈高等人还是南方士人。察罕帖木儿的部下中蒙古人没几个,基本上都是汉人,察罕帖木儿的幕府甚至得到了“河南幕府聚群英,借著尤重国子生”的评价。
察罕帖木儿得到了河北、陕西、河南、关陕等地的控制权,这些地方是元朝的铠甲生产基地。察罕帖木儿的骑兵喜欢冲锋作战,在武装上上也向金国骑兵看齐,组建了善于突破的“铁骑”。1357年的凤翔之战,就是察罕帖木儿亲自带领铁骑,一天之内二百里后对红巾军展开突袭作战,察罕帖木儿亲自冲锋,他手下的骑兵以左右翼齐出的方式突击得手。
王保保手下的骑兵大多是是农民出身,又有庞大的军工基础,自然才用了和金国骑兵类似铁骑冲锋战术,在画风上看起来就和金国骑兵十分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