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大唐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故事,皇位继承问题、斗争和流血政变等情节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想知道最终谁能够登上皇位,政变又将如何收场。
李渊有着开国皇帝的光环,不管在家族中还是在朝堂上,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非常有威望的一个人。而李建成则是李渊的长子,按照正常的思维模式,应该是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但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618年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件事情让李建成很不爽,同时也在朝堂上树立了李世民这个强大的对手。
李渊其实一直没有把李建成放在眼里,这位长子在父亲眼中并没有继承自己的英明神武,所以立李世民为太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问题出在李渊没有巩固李世民的地位,反而继续试探其他儿子的能耐,这就像是在朝堂上扔出了一个巨大的诱惑糖,让所有有心皇位的王子前赴后继,争得面红耳赤。
李建成自然不会甘心于此,他找到了支持自己的宇文黑和柴绍,开始着手策划废立之事。此时朝堂上的气氛是越来越明显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似乎快要爆发了。
这个时候,李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准备彻底解决这场麻烦。他突然对李世民说要废掉他作为太子的资格,并且把太子的名分转给了李建成。本来这场危机算是很完美地解决了,但是因为一个细节,让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就在李渊收回太子之位的时候,他许诺要给李世民留下几个郡做实权练手。但是后来郡被收回了,这让本来就有野心的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618年李渊去世,李建成即位。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计划其实暗藏玄机。因为柴绍对立李建成这个傀儡皇帝很满意,所以开始转变态度,打算暗中扶持李建成。
此时李建成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但是已经鞭长莫及。和柴绍一伙儿的宇文黑势力强大到连大唐开国皇帝李渊都要忌惮三分的地步,更何况是一个刚刚登基的天子。
李渊也察觉到柴绍势力迅速崛起,开始有意无意地打压他们。柴绍恨之入骨,在一次宴会上趁机行刺,却被身边的侍女挡下。
这一刀虽然没有刺中要害,却彻底激怒了柴绍和宇文黑。他们毅然决然地开始策划另立皇帝大业。
和他们联手的还有另一个受到打压的王子——萧王李世勣。他本来有机会继承皇位,但是被李渊挑中了年纪更小、更有威胁性的李世民。
面对如此局面,柴绍和宇文黑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扶持萧王登基。
整个叛乱的过程非常曲折,因为涉及到国本之争,所以他们必须要做到无懈可击。
很多次行动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取消,直到623年那一年,他们找到了最好的机会。
柴绍正在向隋朝求援,而隋炀帝疲于应对高、突两国的进攻。柴绍见时机已经成熟,发动了政变。
他打着为隋朝除害、保卫大唐江山的幌子,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集结了足够多的军队。
当日他带着叛军闯入皇宫,并且开始大肆屠戮。消息传出去之后,长安城内外沸沸扬扬。
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这是不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变;所有人都在惶恐不安地猜测着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柴绍要成功登基时,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消息传来:李建成率领守旧派势力反击了。
他们找到了联络密切、心怀不轨的隋朝间谍——秦叔宝,并且给予其极大的利益诱惑。
于是在夜色的掩护下,守旧派势力开始和柴绍联手的叛军展开激烈厮杀。
这场规模不大但是非常关键的战斗发生在皇宫附近,因为时间仓促没有任何预谋和部署。
双方伤亡惨重,战场上尘埃飞扬、刀光剑影,所有人都等待胜利者出现。但获胜者并非任何一方当事人。战斗中有变故:联手的两支守旧派势力无默契,厮杀中产生分歧。皇宫内忠于大唐、受王府命令稳定体制的禁军加入,偷袭叛军并联合柴绍。
战局混乱至极,此时禁军领袖尉迟恭出现,他令手下高喊李世民安抚军心,还封锁皇宫、限制柴绍活动,即软禁柴绍事件。从此,玄武门之变改变,守旧派势力分崩离析,禁军被困,柴绍被软禁。
但这只是过程;真正改变大唐江山和国运的事件发生在三年之后。
这三年时间柴绍并没有因为软禁而放弃复兴大业;相反他一直在密谋着各种政变;
而这些政变几乎都以流血结局告终;可谓是长安城里激动人心、层出不穷。
其中最著名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玄武门之变;那么为什么要用政变取代谋略攻坚呢?
原因很简单:皇位更替、夺嫡登基需要打破一切常规;
而且也只有流淌着鲜血铸造出来的胜利才更加坚不可摧;可以说流血政变成为后来大唐皇室争夺皇位的首选手段;
且不止一次在长安上演。
那么此次玄武门之变具体指什么事件呢?
我们先来看看公元626年那一年发生在长安城里令人震惊、鸦雀无声数月的大事件。
这篇真是让人目不转睛,大唐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故事扣人心弦,斗争和流血政变的情节让人揪心不已。看完后不禁想对历史人物们说一句斗争太惨烈了,同志们辛苦了!快来跟我一起讨论这段历史,你觉得这场政变最终会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