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时期,大明朝的气势已经远远不如开国时期的朱元璋、朱棣时代了,那时万国来朝,大明俨然是世界的中心。到崇祯帝时期,大明内有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大清虎视眈眈,内忧外患已经到了极致,大明朝也是危在旦夕了。这时大明朝仍然有一批猛将,但是他们最终也没能拯救大明朝。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10位猛将。
1、祖大寿
祖大寿是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曾是明朝辽东抗金名将,他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两次佐守宁远的战事中立下大功。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后,擢升祖大寿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督兵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率兵围困大凌河城,祖大寿在粮草用尽后投降了后金,不过不久之后祖大寿就逃回锦州城,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
祖大寿
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锦州城被围困一年之久后,锦州城再次出现杀人相食的惨状,祖大寿在不得已之下再次降清。皇太极摒弃前嫌再次给予祖大寿以礼遇,仍命其为总兵,隶汉军正黄旗。
顺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寿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顺治帝按汉官一品大臣例赐祭,并加祭二次。
2、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东临清人,少时早孤,虽不识字,但多智谋,善抚士卒。明崇祯元年(1628年),率军援辽与后金军作战。不久奉调山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军,渐升至总兵。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随着势力的扩大,左良玉也开始变得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左良玉
后来左良玉又率领部队与农民军作战,他先是在玛瑙山击败张献忠的农民军,后又在河南朱仙镇等地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左良玉被晋封为侯,加太子太傅。
因其受知于东林党侯恂,权臣马士英、阮大铖担心东林党依靠左良玉、对己不利。后来左良玉担心自己被害,就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不过走到九江时就病逝在军中了,其子左梦庚率所部投降了清朝。
3、曹文诏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素以凶狡骁悍著称。初从军辽东,先后隶随熊廷弼、孙承宗,积战功为游击将军。农民起义军爆发后,曹文诏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农民军作战,明崇祯四年(1631年)六月,在山西阳城一带用计击破农民军王嘉胤部,升临洮总兵。此后先后追剿农民起义军于陕西、山西等省,击杀点灯子、张飞、红军友等农民军首领,成为各部农民军之劲敌。次年十二月,奉命节制陕西、山西诸将。
曹文诏
明崇祯六年(1633年),曹文诏与左良玉等部官军围剿农民起义军于山西、京师南部和河南北部。因恃胜骄倨被劾,移调大同。复因抵御后金军失利,论罪充军边卫,以山西巡抚吴甡荐改援剿总兵官,立功自赎。明崇祯八年(1635年)六月,率部追击李自成等部农民军,至真宁湫头镇中伏陷入重围,兵败自杀。
4、陈奇瑜
陈奇瑜是山西保德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寺观政,后来农民起义军爆发后,陈奇瑜也开始参与剿灭农民起义军。崇祯五年(1632年),陈奇瑜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甚力,名噪关陕。
陈奇瑜
崇祯七年(1634年),陈奇瑜被擢升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进驰均州,调集诸将围击各路起义军。李自成农民军被迫退入兴安(今陕西安康市),困于车箱峡,因明军包围严密,于是诈降,传檄所过郡邑。后来被围的义军走出栈道,连破宝鸡、凤翔、麟游,州县告急,各省巡抚、朝廷言官交章弹劾,于是陈奇瑜被罢职流放,后来被释放回到家乡。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陈奇瑜遭宣大总督申朝纪陷害,以不遵剃发令为由,遭到杀害,时年58岁。
5、吴三桂
吴三桂算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自幼便粗通弓马骑射,以武举承父荫,后来官至总兵。吴三桂长期镇守辽东,曾统帅关宁铁骑与清军作战。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军曾攻打关外八城的最后一城——宁远,遭到吴三桂的重创,被迫撤退。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上书降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吴三桂作为将领,先帮清军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
吴三桂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开始镇守云南,后来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之一。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听闻后举兵反叛,由此爆发了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不久吴三桂就病逝了,三藩之乱也很快被平定了。
6、卢象升
卢象升也是明朝末年由文转武的大臣。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曾先后在户部和大名府任职,崇祯六年(1633年)因防备农民军有功,得到崇祯帝赏识,此后历任郧阳抚治、湖广巡抚,在湖广地区镇压农民军。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崇祯帝委任他经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后加山西、陕西,称“七省总理”,赐尚方宝剑,与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分别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围剿农民军。
卢象升
崇祯十年(1637年)冬,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再次获赐尚方宝剑,防范清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加兵部尚书衔。同年丁父忧,适逢清兵入塞,他奉命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获赐尚方宝剑,期间力主对清抗战。然而因为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及关宁总监高起潜不合,处处受到掣肘,被崇祯帝褫夺兵部尚书衔,以侍郎衔督师。
崇祯十一年(1639年),卢象升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后获崇祯帝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烈”。
7、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广州府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袁崇焕
崇祯帝继位后,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帝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8、洪承畴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进士,崇祯初年,洪承畴累迁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镇压陕西农民军。后晋升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曾击败高迎祥、李自成部。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开始与清军(后金)作战。
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统兵十三万出山海关,救援锦州,在松锦之战中为清军所败。次年在松山被俘,于是投降了清朝。
顺治年间,洪承畴南下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顺治十年(1653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赐“经略大学士”印,驻扎长沙,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终年72岁,康熙帝追赠他为少师,赐谥号“文襄”。
9、孙传庭
孙传庭是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获赐同进士出身,与袁崇焕是同榜进士,曾担任过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在家赋闲近十年之久。
崇祯八年(1635年),孙传庭得以回京任职,次年调任陕西巡抚,与洪承畴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闯王”高迎祥,消灭十五股义军,稳定了陕西的局面。
孙传庭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卢象升战死后代其总督各镇援兵,翌年升任保定总督,不久以失聪为由请求辞职,遭到崇祯帝怀疑而下狱。
崇祯十五年(1642年)获释,任陕西三边总督,在崇祯帝催促下出潼关进剿李自成,在郏县之战中败退陕西。崇祯十六年(1643年)加督师、兵部尚书衔,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战中溃败,不久后阵亡于潼关,享年五十一岁。
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因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
10、孙承宗
孙承宗是保定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谕德、洗马、左庶子等职。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督师山海关外。
孙承宗在关外四年,前后收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后来因为与魏忠贤不和离职回乡,崇祯二年(1629年)复职。
孙承宗
崇祯四年(1631年),孙承宗再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因部将祖大寿降清被劾,称病归,屡召不赴。崇祯十一年(1638年),率家人守高阳城抗御后金,城破自缢而死,终年75岁。
孙承宗打造的山海关防务和关宁锦防线,此后的20余年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未能打破这道壁垒森严、布防严密的军事防线。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山海关关门宁静,狼烟不举,基本稳定了京师东大门和辽西走廊的军事形势。
小结:
这10位明末将领,大部分都为明朝尽忠,也有部分人在战败后投降了清朝。他们要么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要么是与清军作战。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即使他们能力再强也无法挽回明朝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