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战国时期的四大战神,名将李牧上榜,最后一位歼敌百万!(文:浅色夏末)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名将常有,而战神级名将却是凤毛麟角,下面这四人称得上战神级名将。大家都知道,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每一个朝代的更替自然离不开征伐与杀戮。战胜的自然是一统江山,战败要么就是被消灭,要么就是偏安一隅。而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能人将士不计其数,有些人更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说一下,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他们有胆识,有谋略,是各自国家的顶梁支柱,其中最后一位更是被称为“千古第一战神”。
第一位、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隆尧)人,同时他也也被称为六国最后的良将。他靠抗击匈奴扬名天下。长平之战以后,赵军主力被消灭,廉颇后来也被迫离开赵国。强盛的赵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这时李牧带领赵军以少击众,宜安一战大破秦军,生生挡住了秦军灭赵的步伐。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由于他作战勇敢,又懂得为将之道,李牧深得赵国士兵和人民的爱戴。
赵王迁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反击,秦军败逃。在战胜秦军后,李牧又挥师南下,击垮了韩、魏的进攻。因此获封“武安君”。赵正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赵国方面自然十分小心,赵王派出了他们的名将李牧率军反击秦军。李牧和王翦都是一代名将,棋逢对手,几番搏杀下来,双方都没有占得什么便宜,一时局面僵持不下。最后还是秦王故技重施,派奸细买通了赵王身边的奸臣,后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李牧含冤被杀。
第二位、廉颇:
廉颇。廉颇也是赵国良将,在赵国是柱石般的存在。他作战勇猛果敢,在各诸侯国中名气很大尤其是燕国,更是畏惧廉颇的威名。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长平之战前期,廉颇率兵抵御住了秦国的额进攻。
长平之战,由于赵国国力消耗太大,齐国又不肯借粮,赵王无奈之下只好派赵括替代老将军廉颇,想和秦军速战速决。但结局却未能如愿,长平一战赵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长平之战九年后,燕国乘人之危入侵,派兵入侵赵国。此时又是廉颇,率军将燕军击败,并令对方割城求和,廉颇也因此担任赵国相国,并获封信平君。到了赵悼襄王治理赵国时,由于小人的陷害,廉颇始终不得志,只好投奔魏国与楚国。最终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第三位、王翦:
王翦是秦国名将,武艺高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他年少的时候就通读兵书,对于领兵作战有独特见解。秦始皇总理秦国后,任命他为三军统帅,率秦军南征北战,为秦国平定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翦的的成名之作当属平定三晋,公元前229年直下井经,围攻邯郸。在秦国设反间计除去李牧后王翦挥兵直入,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赵公子嘉逃亡。赵地尽丧,赵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27年,秦王以荆轲行刺为由举兵伐燕,王翦率大军在易水河边大败燕军,燕国亡。王翦最大的自豪源自于灭楚,在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兵败楚国后,年迈的王翦再次出山。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在用了一年时间麻痹了楚军后,终于找准了一个机会,王翦率军一鼓作气击溃了楚军,楚亡。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此后,他便彻底隐退,得以善终。
第四位、白起:
白起是秦国名将,先祖为秦国公族。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把虎狼之师的秦军彻底打造成杀人机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起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93年,白起奉命攻打韩、魏二国。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一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
从公元前281年开始,白起两次攻打楚国。一度攻入楚国都城,迫使楚国迁都。曾经赫赫有名的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为秦国攻陷城池无数,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由于他杀敌人数最多,粗略估计歼灭东方六国百万士兵,因此他被称为第一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