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被评为新中国首位大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几乎无人能匹敌。他在苏中、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以及淮海战役中表现出色,随着战斗的推进,他指挥的兵力也日益增多,职位也相应提升。到淮海战役时,粟裕已经指挥了16个纵队,并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在野战军中与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邓小平齐名。因此,有观点认为粟裕足以被授予元帅职衔。
有讨论指出,如果粟裕未参加解放战争,他是否仍有资格成为大将?
事实上,未参加解放战争的将领仍然可能获得上将以上军衔,例如张爱萍,他因伤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但在1955年授衔时仍然被授予上将。因此,即使粟裕没有参与解放战争,他仍然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
一、粟裕红军时期的表现粟裕很早就加入了人民军队,但由于年轻,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时只有20岁,当时仅是一个班长。像林彪、罗荣桓一样,他也未能领导或主持任何武装起义,因此不能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
粟裕的军事生涯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未经过任何正规军事学院的训练。这种从底层起步的经历反而成为他成长的优势。在大庾整编期间,粟裕与林彪一同被任命为连级干部,粟裕担任政治指导员,林彪担任连长。随后,粟裕随朱德上井冈山,成为红4军28团的连长。
粟裕在红军中征战十年,逐步从一名基层军官成长为高级将领。1930年12月,他首次担任12军65师师长,后改任64师师长,这是他首次成为师级干部。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粟裕的职位提升速度放缓。1931年11月,他成为红四军的参谋长,与军长林彪搭档。10个月后,林彪迅速晋升为红一军团的军团长,而粟裕则相对落后。他后来担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仍是师级职务;三个月后调离红一军团,出任红11军参谋长;七个月后,又成为红7军团参谋长;长征期间,加入北上抗日先遣队,最终担任红10军团参谋长。
粟裕与林彪起步相当,但为何落后呢?
首先,粟裕没有军校背景,更未曾就读于黄埔军校。其次,他战斗中受伤过多。粟裕前后重伤六次,三块弹片直至去世后才被取出。因此,长时间的养伤耽误了他的军事生涯,使他错失了许多作战机会。最后,频繁的部队调动也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由于粟裕能打能谋,成为高层眼中的多面手,曾先后在10个不同的单位担任要职。
1934年谭家桥战斗中,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被打散,他带领800名士兵突围成功,与中央失去联系。从此,粟裕在远离中央的地方只能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粟裕在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战术才能和领导力,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时期的粟裕,虽年轻,但已显示出将领的潜质,职务升迁也较为迅速。红军师级干部已符合当时上将的标准。也就是说,红军时期的粟裕已具备了上将的条件。
二、抗战时期:粟裕的军事成就确保了他的大将军衔1937年9月,粟裕加入了叶挺指挥的新四军,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不久后代理司令。
他在任内取得了显著的战绩,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和官陡门奇袭等多场战斗,歼灭日伪军400余人,俘虏57人,并炸毁一列火车。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担任副指挥,与陈毅共事。
在黄桥大战中,粟裕和陈毅率领7000名新四军官兵大败韩德勤指挥的1.1万名顽固派军队,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1941年1月,叶挺和项英带领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北上时,遭遇顾祝同的伏击,经过苦战,只有1000余人突围成功,项英副军长被背叛者杀害,这就是震动中国的“皖南事变”。
事变之后,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军编号,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江南指挥部被称为“无编制之土匪”。
对此,毛泽东毫不示弱,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更进一步,毛泽东还宣布新设七个师,其中陈毅因晋升,粟裕也晋升为第一师师长。其他六个师分别为:
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
除粟裕外,其余六位师长大多是大将级人物。
粟裕作为新四军的师长,已经具备了大将的资格。若无大的变故,粟裕的大将军衔几乎是确定的。
新四军七个师成立后,这些师长在江南大地上各显神通,历时五年的战斗中,七个师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实力变化。其中,粟裕犹如袋中之锥,锋芒毕露。根据《粟裕年谱》记载:“(粟裕)在抗战中建立的功劳最为突出。”
首先,粟裕建立根据地的功劳是无人能及的。
担任第一师师长同时,粟裕还兼任苏中军区政委和党委书记,成为这一战略区域的关键领导人。
毛主席非常重视苏中,视其为农商发达、人口密集的关键地带,类似汉高祖的关中,用以统一全国。当时日军、顽军和新四军三分苏中,新四军武装薄弱。粟裕首先击败了伪军“皇协军”李长江部的五千余人。
面对日军扫荡,粟裕利用江南丰富的水网与日军周旋,建造了多种水坝,改变了桥梁和道路结构,从而让新四军在水路上行动自如,而日军则行动困难。
大兴土木,改变了苏中的水文地形,使河流像蛛网一样相连,加强了新四军的水陆联系。
1944年3月起,粟裕认为时机已到,组织大规模兵团指挥车桥和南坎战役,打破了华中地区的战争平衡,使新四军在苏中占地60%,迫使日军退缩。
刘少奇赞扬说:“
我一师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最大的,在抗战中建立的功劳也是最大的。”在整个新四军中,第一师的战斗最为频繁,成果也最显著。
粟裕扩大了根据地,还建立了多种生产企业,如被服厂、印刷厂和卷烟厂,并设立了税收和贸易体系,在华中根据地率先印发了印有毛泽东头像的货币,确保了苏中根据地的经济需要。苏中地区每天可以获得大量公粮和税收,苏中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牌”香烟成为硬通货。
同时,新四军的兵工厂在苏中快速发展,1944年,粟裕受命南下,准备创建苏浙军区。苏中军工厂紧急生产了大量迫击炮和炮弹,新四军的装备在江南水网中显得先进。
除了建立根据地的功劳外,粟裕还是唯一一个同时统领两个师的师长。在两师合并后,粟裕的军队由三个旅扩充到五个,成为新四军中最强大的力量。
粟裕将军队扩大后,命令部队南下,恢复了苏南根据地,为后来的南征江浙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粟裕的战绩不突出,那么没有人的战绩能比他更突出。毛泽东听闻粟裕的表现后,大喜,并预言粟裕未来可以指挥数十万军队。
#深度好文计划#总的来说,粟裕从一名基层军官成长为高级将领,在红军时期已是师级干部。在抗战期间,他巩固并扩展了苏中根据地,创建了苏浙军区,增强了新四军第一师和第六师,打击了日伪军,拯救了无数同胞。在新四军中,无论是战绩还是民政成就,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他在抗战时期的杰出贡献足以使他成为一位大将,且在将军中排名前列。
粟裕通过红军时期的战斗、三年游击战以及抗战的经验,展现了其大兵团作战的技能。毛泽东曾在1938年说过,一个指挥员从指挥小兵团到大兵团是他的进步和发展。
有了这些基础和进步,粟裕最终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成为解放军中最顶尖的将领。粟裕最终被封为第一大将,从职务和待遇来看,可比之元帅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