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分兵
1947年6月下旬,正在筹备向大别山进军的刘邓突然收到一封毛主席发来的极秘密的电报,电报的内容中有陕北“甚为困难”这样罕见的句子。
刘邓深知这封电报的风浪,他们立刻答复,大军将在半个月后行动。但实际上,他们只用了10天的时间,就强渡黄河,开始挺进大别山了。
挺进大别山的决策,是在蒋介石对山东和陕北展开“重点进攻”的背景下作出的。作为卓越的军事战略家,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国军把自己的机动兵团集中在山东和陕北,造成两地之间的漫长战线上兵力空虚。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决定在我军总体实力尚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起反攻。而这个反攻的战略突破口就是国军兵力空虚的中原地区。
郭汝瑰曾说:“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 解放军挺进大别山,不特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使南京、武汉同受威胁;更重要的是迫使蒋军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从而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然而,孤军挺进大别山,进行无后方作战,难度还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华野仍按照6月初坡庄会议上的决定,准备在内线歼敌。但由于国军经过孟良崮的失败,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他们靠的很近,我军很难找到歼敌一部的机会。
6月29日,就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一天,中央发来电报,指出为了配合刘邓的行动,华野应出两路部队,一路出击鲁南,一路出击鲁西,另外正面留下一部监视敌人,寻找战机,使外出两路容易得手。
中央的来电,改变了华野坡庄会议“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这是为了配合刘邓大军进行的战略调整。
收到电报后,华野的同志感到突然,但他们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经过讨论,华野决定:
以一纵、四纵(叶飞、陶勇)组成西进兵团,向鲁南挺进;
以三、八、十纵组成陈唐兵团(陈士榘、唐亮)向鲁西南挺进;
陈毅、粟指挥其余纵队在正面迎击敌人。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七月分兵”。
分兵后,三路大军为何接连失利?
七月分兵的命令执行后,立刻就起到了效果。蒋介石注意到我西进兵团和陈唐兵团的南下的动向,立刻从鲁中地区抽调了7个整编师进行围堵,这样,鲁中地区就只剩下了国军的4个师。
而陈粟的手里,也有4个纵队。
陈粟果断抓住战机,决定各纵队围攻相对孤立的黄百韬第25师。怎料7月是个雨季,部队刚开始行动就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我军无法及时包围黄百韬。黄百韬趁机向其友军迅速靠拢,抱成一团,于是此战只好放弃。
在你来我往中,陈粟再次注意到驻扎在南麻的胡琏整编11师陷入孤立,于是迅速下令3个纵队包围南麻,剩余1个纵队负责打援。
整编11师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而其师长胡琏又是国军将领中的佼佼者。胡琏进入南麻后,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外围修筑子母堡和梅花阵地,并架设了铁丝网、设置了地雷,形成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粟裕后来回忆说:“刘邓大军在6月底前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诉我们,必须以战斗形式策应刘邓的行动。”
南麻战役发起后,整编11师修筑的工事让我军的进攻增加了不少的困难,加上连续下雨,炮火受潮,阵地泥泞,我部数日攻坚却没有太大进展。
此时胡琏呼叫徐州方面救援,蒋介石调四个旅向南麻增援。7纵在于家崮、牛心崮阵地与敌展开激战,最终我防御阵地被突破。
为防止陷入多面受敌的情况,粟裕下令各纵队撤出,向临朐西南方向转移。南麻战役至此结束。
此时的临朐已经陷入李弥之手,此地是我军重要的补给通道,是解放区里的要地。粟裕在得知李弥部刚刚进入临朐,主力尚未全部到达后,决定趁其立足未稳将其消灭。
结果又是暴雨降临,山洪暴发,交通断绝,导致我军行动困难。临朐战役发起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攻城不克,阻援阵地被突破。粟裕最终下令部队撤退。
陈唐兵团挺进鲁西南后,先是攻克了泰安,之后又接连解放大汶口、平阴、肥城等地,进展顺利。不久他们收到华野指示,准备进攻济宁,与刘邓大军会师。
但是济宁城防坚固,有日本人修筑的大量碉堡,还有护城河,经过数日攻坚,济宁战役失利,陈唐决定停止进攻,转移到巨野一带休整。此战让陈唐兵团的战斗力减少了很多,差点伤及元气。
而叶飞和陶勇的西进兵团在向鲁南挺进后,也在进攻滕县、邹县时未达到效果,还差点反遭国军围歼。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形下,陶勇顾全大局,以所部佯装主力,成功掩护大部队转移到了鲁西南,和陈唐兵团完成了会师。
粟裕引咎自责,毛主席回电安慰:你安心工作
粟裕在战后总结这两战失利的原因时指出以下三点:
第一,部队存在过分乐观、骄傲轻敌的情绪。“我们的胃口吃大了,歼敌几千人的捷报已无人要看。”
第二,胡琏部工事严密,我们对攻坚战术、打地堡缺乏经验。“再有三天时间也还是可以打下的,但是我们的打援部队不大得力……”
第三,天气对我们的作战是妨碍的。
粟裕总结说:“我们不能因为南麻、临朐战役未打好,就忽视我们在7月份所获得的胜利,更不能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七月份作战不是败仗,也不能算胜仗,只是打了平手仗、消耗仗。”
8月4日,粟裕亲自起草两战的战役初步总结,向军委引咎自责,陈毅对此感到不安,两人彻夜长谈后,陈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高度赞扬了粟裕近些年来的突出表现,认为“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林、刘并肩前行。”
陈毅主动分担责任,“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老一辈革命家高风亮节,精诚团结,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令人钦佩。
同日,中央来电指示粟裕,让他带着炮兵主力到鲁西南统一指挥西进兵团并陈唐兵团,以便更好策应刘邓大军的行动。
粟裕收到电报后,深感此事责任重大,回电中央请求让陈毅司令员和他一起去鲁西南指挥。
8月6日,中央就粟裕的自我批评电报发来复电,毛主席安慰粟裕说:“粟裕同志4日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为了帮助华野将指挥的重心从山东转移到中原,毛主席同时指示:陈毅、粟裕率领华野机关以及6纵、特纵速去鲁西南,并统一指挥陈唐兵团、西进兵团,统称“西兵团”,在外线进行战斗;而华东局和剩余3个纵队留在胶东,由饶漱石、谭震林、许世友一起指挥,统称“东兵团”,在内线坚持斗争。
随着“西兵团”的组建和陈赓谢富治兵团出击豫西,毛主席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局势战略基本成型。
9月初,鲁西南消息传来,陈粟在沙土集战役中一举歼灭国军整编57师。此战让我军士气迅速恢复,被动局面也因此扭转,我军也因此得到了休整时间。
不久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粟开始执行率部南下豫皖苏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