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一位老人看着报纸上刊登的元帅名单,老泪纵横道:
为何我当初偏偏跟了汪精卫呢?要不然我可能就是这元帅之首啊!
这位老人便是当初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张发奎。
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元帅中,有八个出自张发奎的麾下,比如朱德、叶剑英、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等等。
那么身为一代名将,张发奎后来为何又会落得如此地步呢?
【讨袁护国,率师北伐】
张发奎,字向华,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的一处小村庄里,其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夫妻二人仍坚持送儿子读书认字,因此,张发奎8岁便进入了私塾,11岁时又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1年,张发奎与土豪李淑之子李君一同外出游泳,期间李君不幸溺水身亡,而李淑一口咬定儿子是死于张发奎的谋害。无奈之下,张发奎只好被迫辍学逃亡到了广州,并在那里当起了染织坊的佣工。
在广州的那段时间里,张发奎亲眼目睹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于是武昌起义打响后,一腔热血的张发奎便又加入到了军营当兵,自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早期的张发奎十分敏锐,民国成立初年,他便考进了陆军小学堂。
1913年凭借着《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他又在3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且顺利地升入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张发奎从中学毕业后,便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二次革命,并在此期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成为了孙中山身边的护卫。
1920年,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彼时的张发奎组建了整编粤军第一师,与陆荣廷军队英勇对战,凭借着在战场上英勇的表现,张发奎很快又升为了营长。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此时张发奎手中兵力虽少,但是仍坚持率军力挺孙中山,并且将孙中山顺利地迎回了广东。
孙中山重返军队后,对张发奎的忠勇大加赞赏,并且任命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旅长。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便派张发奎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出师北伐。在当时,张发奎率部联合第十师与叶挺独立团,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连续攻克了醴陵、平江等地,一直逼得吴佩孚退守汀泗桥。
为了乘胜追击,8月27日拂晓,张发奎又率十五团以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发起围攻,经过数小时的血战,一举冲过了铁桥,占领了汀泗桥。
10月10日,第四军攻克武昌后,张发奎来不及停军整顿,便又率十二师援赣,接连攻克了九江、南昌,全歼了孙传芳部队。
就这样,凭借着一身功绩,1927年1月,年仅33岁的张发奎晋升为第四军军长,同时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名声。
可以说,北伐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表现使得年轻的张发奎一举成名,成为了当时人人称赞的名将。
按理说,这样发展下去,张发奎肯定也是前途无量。然而,在军事上大展宏图的他,在选择领导的问题上,却开始走向了歧途。
【跟随错主,误入歧途】
1927年3月,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宁汉分裂”一事,即在武汉的汪精卫与在南京的蒋介石正式决裂。
而此时的张发奎却带领第四军投奔了汪精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的张发奎身居国军阵营,但是对于共产党,他却始终保持着“中立”态度。
当时张发奎的第四军可以说是共产党员最集中的部队之一,他手底下中共党员的数量甚至超出了一个独立团的数量。
据相关资料记载,截止到北伐后期,张发奎军队中共产党员的数量便已经高达3000名。著名的叶剑英、贺龙、叶挺、郭沫若等共产党人士都曾先后在他的部下任职。
对此,李宗仁还挑唆过张发奎。
李宗仁对张发奎说道:
你们第四军里,共产党最多,其中像叶挺那样的高级将领也是著名的共产党员,你如果不对他们加以约束,到时候军队恐怕就不是你的了。
而张发奎听完李宗仁的一番话也只是笑着称自己与叶挺从小就认识,虽不是兄弟但却亲如兄弟,以他与叶挺的私人关系而言,叶挺也绝不会为难他。
见张发奎无动于衷,李宗仁便又教唆了几句。不管李宗仁如何说,张发奎仍坚持与共产党人保持友好关系。
也正是因此,所以在汪精卫策划“分共”时,张发奎也是犹犹豫豫地表示不妥。
当时是1927年的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并在会议中正式做出了关于“分共”的决定。
在做出决定后,汪精卫便找来了时任第四军军长的张发奎,添油加醋地说道:
要把军权抓到自己的手上,跟共产党合作不下去了,还是分开的好。
彼时张发奎并不清楚汪精卫的阴谋,于是便也同意了“分共”,可谁知“七一五”过后,汪精卫竟两面三刀式,表面上提出和平相处,但是背地里却对共产党以及革命群众进行屠杀。
此时的张发奎虽然极不赞成汪精卫此举,但是却还是选择了继续追随汪精卫。用他当时的话来说便是:
我是名军人,有着自己的职责,搞政客是政客们的事。
而此举也成为了张发奎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块污点。
不过张发奎虽然跟随了汪精卫,私下里也仍接纳了不少共产党人士。
因为他虽不了解共产党人的理论信仰,但是却对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给深深吸引,甚至还常常在部队中,以叶挺、蒋先云身上那种不畏牺牲、勇敢善战的精神来激励自己的部下。
虽然张发奎在军事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但是在政治方面,他的认知以及思考却是非常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头脑非常简单。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我党多次争取张发奎以及他麾下的第二方面军时,始终没能成功。
【晚年直言: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
后来,眼看着我党内部的多数革命志士惨遭杀害,组织便做出了实行武装反抗的决定。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当时,起义军可以依靠的部队,也只有叶挺的一个师。
也正是在此时,深受共产党思想影响的叶挺,毅然决然地决定率领着国民革命军第20军加入到了我党的起义队伍当中。
对于叶挺的离开,张发奎也没有深究,更没有去追击,而是听从了叶剑英的建议,南下回到了广州,与李济深争夺地盘。
在广州站稳了脚跟后,张发奎便开始在各路军阀的征战中反复摇摆。
而得知汪精卫做了汉奸之后,张发奎更是立刻与其划清了界限,不仅动员在粤北的党政军要人签署通电,甚至还直接发表演说,严厉地谴责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行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眼看着日寇在我国国土内大肆横行,张发奎便义愤填膺地准备北上抗日。
然而此时,国军的大权已经完全掌握到了老蒋手中,对于这个曾经追随汪精卫的将领,蒋介石自然是信不过,于是面对着张发奎北上抗日的请求,老蒋表面上虽然答应,但却一直不肯给他发军饷,导致其部队迟迟未能启程。
1932年,日军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麾下的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军纠缠。
此时的张发奎再次向广州政府发出援助上海的请求,但还是被拦了下来。
1932年3月,日军将战火引进了黑龙江,张发奎再次请命出兵援助,但再次被老蒋拒绝。
不仅如此,老蒋又将其调往了江西参加“剿共”。张发奎不愿意内战,于是,痛感国事危机而报国无门的他便辞去了第四军军长的职务,于当年10月出国游历欧美。
去了国外的张发奎也丝毫没有闲着,每日里忙于向各地的华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在伦敦、在美国街头,张发奎都曾公开发表过谈话,直言不讳地说道:
“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
1935年春,抗战形势加急,此时的张发奎便决定回国,并且再次找到了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
考虑到此时国军阵营中急需一名能堪当大任的将领,于是蒋介石便许诺日后封其为抗战先锋。
就这样,张发奎先是被调任为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专事督办抗日防御工事。后又担任了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并且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著名战役。
甚至在抗战结束后,张发奎凭借着一身军功还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以及“中国铁将军”的美誉。
然而,抗战结束后,张发奎却再次做错了选择--这次他把所有的希望又再次寄托在了蒋介石身上。
后来,等他看清了形势后,国民党早已经是强弩之末。尽管1949年老蒋又任命他为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但是张发奎选择了辞职,前往香港定居。
晚年时,每当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张发奎也总是会感慨地说道:
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啊?
1980年3月,带着心中的这份遗憾,张发奎于香港病逝,享年84岁。
【结语】
回顾张发奎的一生,虽出身于农民家庭,但却在军事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早期以极具敏锐的政治嗅觉选择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且在北伐战争中大展身手,挥戈蹿马满征尘,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
但如此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却在日后的选择上接连犯下了错误。
可以说,无论是先前追随汪精卫,还是后来选择蒋介石,张发奎始终都没有作对选择。
可惜的是历史不会重来。
而张发奎的一生也可真应了那句话:时也命也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