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末针对后金的国防决断——拉进来还是打出去?
创始人
2025-07-06 08:32:05
0

明末时期,大明朝遇到了严重的外患,就是在辽东一带的后金势力,也就是大清帝国的前身。他们在崛起不久就和大明朝大打了一把(萨尔浒之战),打的明朝主力落荒而逃,后来逐步占据了整个辽东,只要他们能够突破辽西走廊防线,攻下山海关,那么就能够去问候大明皇帝是否安好了。

袁崇焕

在面对强大的外患问题,明末对于关外的国防问题出现了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拉回来,也就是主力部队全部退守山海关,关外只留有少量部队,主张这一做法的有王在晋和高第;另一选择是打出去,主张在狭长的辽西走廊地带修筑一道道的堡垒,比如宁远城、前屯卫等,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伤亡。主要的支持者有孙承宗、袁崇焕等。

关宁防线

到底是拉进来还是打出去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经费预算

主张拉进来方案的王在晋认为这一方案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那么到底可以省多少钱呢?

《崇祯长篇》:科臣周希令议费四五百万金以固金汤,而科臣沈应时亦亟议筑起边城为山海屏蔽,臣核道、镇估工计费,谓需银百万,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尽入估数。

根据当时的公文指出,原本山海关的筑城方案预计要花费四五百万两白银,不过王在晋一看到预算计划,就发现有预算浮编的疑虑,于是他就仔细审核,削减了预算经费,竟然让他把预算缩减到了一百万两银子上下。这到底是其他人太贪还是王在晋是工程预算高手呢?这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崇祯皇帝

一个防御方案,我们不能只看硬件设施建设,后续的人力维护也在考量之内。倚靠山海关防守,那么我们就必须连同长城的防御横切面一起看。王在晋为了减少防御预算,提出了找外籍佣兵协防的方案,他拉拢的对象是当时蒙古几个和明朝友好的部落。根据《血型的皇权:明代君臣的政治斗争》一书提到,当时王在晋维持这些外援的费用,大概是数月一万两白银。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要收缩防守山海关,那么总费用在100万两白银左右,另加每年为数不多的协防部队费用。

那么如果建立关宁防线,要花多少费用呢?

根据明朝工科给事中方有度的说法:

《明熹宗实录》:工科给事中方有度疏言:自辽左发难,军需驿骚,竭天下之物力供一隅。今且五年于兹,约费内帑金钱以千万计。而加派新饷出自民者,每岁四百八十五万有奇,通五年约费二千余万。本色折色之费,养马草料之费,海运脚价之费,文武将吏班军匠役人等俸薪给杂项之费,约共费四百万,此就山海关一关十万兵而言......自山海四百万之外,以上各处新兵又每岁约费一百二十万矣。

方有度的说法是,孙承宗建立的关宁军团大约有十万兵力,每年开支约400万,加上周边协防城市,例如天津、通州等地,支出要再增加约120万两。

只是听这些言论可能你会感到很疑惑,这些支出很多吗?我们举个栗子:

《明末记事本末》: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十三万,即登其人数,已为不足,而重以运负,实计岁入瑾二百余万耳。

宁远之战还没有开打之前,也就是天启初年,当时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23万两白银,按照关宁防线的计划执行下去的话就要出现财政赤字了。

后来关宁防线的计划方案被采纳,而国家财政紧张的结果就是开拓新的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有些人认为这就是造成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当然,看这个国防计划不能只看花了多少钱,还要看这个计划的效果。

二、战略意图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花了这么多钱的目的就是减少女真人对明朝的进攻,最理想的效果就是让女真人的外患彻底消失。

《题关门形势疏》:绕垣于山是为边墙,而峰峦更高于垣数仞,贼如凭高击下何能站立。紧抱城门,岭高于城,张弧决拾,矢达城楼,登岭下间,一城尽在目中。若架大炮,楼碟何能蔽?

王在晋曾提到在山海关附近的八里铺筑城,那是因为那一段长城所在的地势比较高,王在晋认为军事堡垒一般都有对城外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可是山海关却反其道而行之,许多段的城墙都修建于山坡的下方,换句话说,那些长城简直就是为了敌人而设计的,敌军站在城外的山丘上,就可以把城内的情况一览无余,如果再架设几尊大炮,不管你多厚重的防御全都给毁了。所以王在晋认为如果把长城的城墙推到山丘外面,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进而达到和山海关完美联防的效果。不过这个做法是有风险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战略纵深。

如高第曾经说过,要防守一座坚固的城池,比防守绵延数十里的长城还要简单。如八里铺新盖的长城,加起来有30里之长,而宁远城周长加起来也就六里半,守几十里长城的机动部队,并不会少于守一座城池。

守长城和守城池的比较

但最大的问题是,新修的长城往外推,八里铺的堡垒还有旧长城的关卡距离太近,如果八里铺堡垒陷落,友军往后逃亡,敌军紧追在后,友军逃到旧关卡的时候要不要开城门让他们进来?开了城门,紧追在后面的敌军很可能会抢攻进来,不开城门则可能会军心大乱。

八里铺长城防御方案

关于这个情况,《三朝辽事实录》和《明史》都有记载,王在晋在面对孙承宗时的都有回答。但是这两本书对于同一个事情的记载都不相同。虽然我不能肯定哪种说法是符合史实的,但也反应了八里铺防御计划的高度争议性。

那么关宁防线的效果如何呢?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明军对战后金军的战况总是输多赢少,关宁防线很像是安排了一道道关卡给敌军去推,用空间换取时间,用战略纵深拖住敌人的脚步,比的就是谁的资源多。

三、统治者容忍度

最后我们分析第三点就是明朝皇帝能容忍敌人进攻到什么程度。

如果把军队拉进山海关防守,会让首都遭到巨大的压力。

《明史》:得功率广宁判将迎大清兵入广宁,化贞逃已两日矣。大清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迁。报至,京师大震,鹤鸣恐,自请视师。京师戒严,士大夫日夜潜发其币南迁,首鼠观望。

事实上在公元1621年,广宁之战兵败的时候,熊廷弼、王化贞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山海关,当时来说,朝廷人人震惊,甚至有人筹备要往南方搬家。防守山海关,挑战的其实就是皇帝的心脏够不够大。

王在晋: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王在晋为了加强皇帝的信心,也不止一次提到把辽西走廊放空只是暂时等待时机,舒缓财政压力。他知道不能永远倚靠长城和关卡。有些人说山海关难攻不落,守山海关万无一失,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攻不下来的关卡,即便攻不下来,也可能会被对方贿赂买下来,甚至绕过山海关。

实际上拉进来还是打出去并不是两个矛盾的计划,更像是一种先后的关系,王在晋认为要先积累力量,然后收复辽东,但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却说,我们现在就有力量,现在就可以出兵收复辽东。

结论

无论是孙承宗、袁崇焕这样的打出去派,还是王在晋、高第这样的拉回来派,甚至是魏忠贤,他们都是大明王朝这个公司的人,都不希望公司倒闭,他们也都是能人,聪明人。在面对大明王朝这个病人的时候,他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拉回来派的药方就是先保命,以后出了新药再治病,先把钱省下来,以后钱多了再打出去。问题是,就算钱能省下来,但大明王朝也会在其他的地方开销掉,所以恐怕根本是省不下来的。而对于打出去派来说,他们就像是先动手术,碰运气,赌一把,赌赢了是皇上英明神武,赌输了就要勇于承担。

大明王朝这个病人,今天吃一种药,隔了几天就吃另一种药,结果最后给吃死了。

内容属本人原创,如要转载请联系本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在安徽大别山的蜿蜒山脉间,有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收藏家,他手中紧握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珍宝,一枚宣统三...
原创 1... 杜聿明曾是国民党军中的名将,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过不少出色的表现。然而,到了晚年时期,他的身体却越来越...
原创 日... 图片说明: 日本街头的脱毛广告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 不久前《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和朋友见...
原创 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只用一句诗就写出了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的那种雄浑壮阔,张艺谋在电影《英雄》...
首次发现北宋东京城内城城门(文... 本报讯(记者张体义温小娟)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
原创 晚... 马云是杭州的商人,一百三十五年前的胡雪岩也是杭州商人。杭州不仅西湖风景秀美,也是一个盛产商贾的地方。...
CICC科普栏目|当茶杯掉进黑... 茶杯与恶魔如何助力揭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那些为探究黑洞及其他科学难题的思想实验在数个世纪里一再证...
“上海之本”马桥文化遗址:上海... “ 地处黄浦江上游北岸的马桥镇,旧时是上海粮仓,原来是四乡八镇交易的市集,乾隆年间改为“镇”后,沿...
原创 确... 导语:三国中的猛将是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吕布之外就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了。其实之所以我们在三国中...
原创 诸...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为刘备提出了《隆中》战略;果断出使东吴,实现孙刘联合共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