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中,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那些伟大奋进者所贡献的力量,他们就像是不朽的丰碑,让祖国发展得越发繁荣昌盛,他们的存在,也是如此的伟大,希望每一个为国奉献一切的人,都能够得到命运的善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成为了总理,他是中华民族非常敬仰的一位总理,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有段时间非常繁忙,以至于常常不在国内,在1950年的时候,他去往莫斯科商谈经济问题,他在国内的一些工作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而这些工作是耽误不得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人,代行总理的职责。
当人们为代行总理的人选进行讨论的时候,毛主席提出了这样一个人选,他就是董必武,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大家都心服口服,看来,大家都认为他能够担当大任,为何大家都如此看重董必武呢?这一切还是要从董必武的经历说起。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他十七岁的时候,考到了清朝当秀才,后来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创立了我党的早期组织。
在红军长征的时候,董必武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他还是以强大的毅力走完了长征路,顺利抵达陕北,在陕北,他成为了中央党校的校长,为抗战胜利做出卓越的贡献,在1945年,他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在《联合国宪章》上庄严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的时候,董必武也是受邀登上城楼,在毛主席旁边的位置进行观礼,当时站得距离毛主席非常近,这也无疑之中彰显出他的地位。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和毛主席两人,是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中唯一的两位“一大代表”,这更是说明他的资历有多么深厚。
一个人资历很深,并不意味着实际能力强,但是董必武是实际经验和资历并重的人,他在1950年代行总理一职之后,也展现出了自己很强的执政能力,在那个时候,中国经济问题有待复苏,很多在战争中元气大伤的省份,灾荒非常严重,而董必武接手了总理工作后,就着手开始救灾,筹集了二十多斤粮食,那段时间为了国家,董必武可谓是呕心沥血,放弃了一切,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的地步,连续召开了好几个大会,找各部门的领导人进行谈话,逐渐步入老年的他,每天保持早上七点起床,马不停蹄地忙碌到晚上两点钟的时候,才终于有了睡觉的机会,他的辛苦工作,也换回了好的回报。
董必武比周恩来大十二岁的年纪,可是他依然以顽强的身姿,扛起了祖国的脊梁,他和无数共产党人一起,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也因此获得了大众的赞美和称颂,哪怕他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伟大的胸怀和风姿,仍然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