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建国后的首次授衔授勋仪式,以此嘉奖1052名战功卓著的将帅。
这其中,一位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人,由于伤病,缺席了一半的抗日战争,又缺席了全部的解放战争,他的名字,叫做徐海东。
在“开国大将”的排位上,他仅次于“战神”粟裕,力压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等人,高居第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战功不多、名声不显的徐海东,获得如此高的殊荣?
投身革命
徐海东,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人,家境非常贫寒,当了11年的窑工。受到私塾同窗吝积堂新思想的影响,徐海东去武昌想干革命,但是没有找到组织,迫于生计,只能在城中挑水卖,一天挣个三个铜板。实在吃不饱饭,就只能去参军了。
徐海东参加了湖北编练的新军,在那里,他接触到新的军事装备,并认真学习作战技术。
1925年4月,他加入了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徐海东加入了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于受过军事训练,经党组织安排,担任了代理排长一职,在北伐战争中打了不少硬仗,崭露头角。
国共合作破裂后,徐海东经组织安排,回到湖北黄陂,发动当地的群众,开展土改运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打土豪劣绅的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遭到了疯狂的报复。徐海东家远近亲属有六十六人惨遭杀害,就连妻子田氏也被迫改嫁。
面对各种挫折,徐海东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初露锋芒
1927年,湖北的黄安、麻城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的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次起义,被称为“黄麻起义”。年轻的徐海东,也在在起义的队伍中,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与考验。
虽然此次起义很快失败,但徐海东一直没有放弃,坚持开展斗争。革命斗争经历了诸多挫折,却保留了火种,武装力量也在斗争中不断扩大,在1931年时,已经延伸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
徐海东在鄂豫皖苏区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很大的反应,他派出飞机撒下传单,公开悬赏25万大洋,要缉拿徐海东的首级。这个价格,和毛泽东、朱德属于同一级别,足见他当时的影响力。
接受红军改编后,徐海东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二十七军任七十九师师长。面对国民党对苏区的疯狂进攻,徐海东率领红军将士,开展游击战争,守护了苏区两万多干部群众生命的安全。
直到1932-1933年间,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先被任命为七十四师师长,后升为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历史的机遇摆在他的面前,给了他展现军事才能的舞台。
崭露头角
因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扬名立万。这一支神奇的部队,在成功到达陕北后,在鄂豫陕边区创建了近3万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队伍数量由2000余人增至3700余人,是各支长征部队中,唯一实现兵员数量增加的。
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在七里坪,当时的省委领导听不进徐海东的建议,采取了硬碰硬的攻坚战,使得红军部队牺牲巨大,减员近半。
在皖西向鄂东转移的过程中,被敌人将队伍切成两段,徐海东只能率七十四师一部返回皖西,组建了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战斗,徐海东任军长。
1934年,徐海东的红二十八军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的商城县豹子岩成功会师,重新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升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国民党调集了41个团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围剿,调集了东北军参战,依靠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妄言三个月荡平红军根据地。徐海东在各种困境下,率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令敌人闻风丧胆。
就在革命根据地日趋稳固的时候,党中央却下令,红二十五军改名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向北突进,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
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徐海东毫不畏惧,率领战士们反复冲杀。在一场战斗中,徐海东被一颗子弹击中,穿过他的左眼眼球,从后颈穿出。严重的伤势让他疼痛不已,几近昏厥。而且当时红军的医疗设备很差,环境异常艰苦,遇到这种严重的伤势,能被治愈的概率极低。
但是,徐海东创造了奇迹,他昏迷了四天四夜,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
红二十五军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历时10个月的长征,他们途经皖、鄂、豫、陕、甘五省,辗转近万里路,突破了数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数百次战斗的胜利。红二十五军孤军奔袭,牵制了大量敌军,对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徐海东成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写过《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所见所闻,评价他是“根据地成为名气很大的人”。
坚定立场
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来到了陕北。但是这一路历经艰险,不但兵员大减,物资装备也损耗巨大。这些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暖,尤其是一些伤员,很难得到有效救治。
更为严峻的是,红四方面的张国焘,掌握军队指挥权后,个人野心极度膨胀,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以武力胁迫党中央,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并于10月率部8万余人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建立新的“中央”,并通缉了中央红军的领导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这段时间,是他整个革命斗争阶段的“至暗时刻”。
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先于中央红军来到陕北,较早建立了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不仅人员物资得到补充,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一定改善。
在中央红军的危急关头,徐海东给予了他们最坚定的支持,不仅没有跟随张国焘另立山头,还拿出了全部家当7000大洋中的5000元,交给了中央红军后勤部部长杨至成。
徐海东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危机关头自己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指挥上又能审时度势,富有远见和想象力。
在中央红军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是徐海东坚定不移、毫无条件地支持党,支持毛主席。毛泽东因此盛赞他是“最好的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即使1938年以后,徐海东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处在休养状态,战场上也鲜有出彩表现,但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授予他大将职位。
青山大学
为革命事业立下丰功伟绩的徐海东,却有一个“短板”,曾被毛泽东“挪揄”,引发了一段趣闻。
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在延安召开。会议中间休息时,大家凑在一起聊天,谈起古典文学时,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最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然后毛泽东就问徐海东是否看过这些小说。
徐海东是窑工出身,虽然在私塾读过两年半的书,却与文化人的标准相差甚远,他自己也自称是“大老粗”,对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能说起一些情节,而对于《红楼梦》,则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云。
毛泽东打趣地说:你只能算得上半个中国人!
徐海东虽然学历不高、读书不多,但打起仗来却毫不含糊,人送外号“徐老虎”。
1934年2月,安徽省金寨葛藤山地区,徐海东率领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中的一个旅展开周旋。五十四师代理师长是刘书春,是个“高材生”,毕业于与黄埔军校齐名的保定军官学校。
仗打下来,刘书春却一败涂地,他本人也被“徐老虎”活捉了。刘书春被押解到徐海东面前,他不解地问:徐将军到底是哪个学校毕业?是保定军校还是黄埔军校?
徐海东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刘书春很是不解,这青山大学,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徐海东一笑:这方圆几千里的大别山,才是真正教会自己打仗的地方!
徐海东由于伤病,积劳成疾,不能上战场指挥作战,一直卧病在床,毛泽东对他很是体谅,发来电报指示:“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养病期间的徐海东牢记毛泽东的话,时刻将《红楼梦》带在身上,发誓要将其读完。
徐海东文化水平不高,读起来异常费力,但他依然耐着性子,一字一句读完了这部文学著作,终于在病床之上,甩掉了“半个中国人”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