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的名字和事迹已经融入到各个时代下中国人的骨血当中,但对于毛主席,一直以来人们也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毛主席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
开国元勋们自发认同并支持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不光光是基于他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由于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
毛主席没有喝过洋墨水,也未曾上过一天军校,但是在军事上,他却是世界各大军事家都不得不敬重的对手。
今天,我们就从几方面去探寻一下毛主席的军事水平。
遵义会议后的历史转折点——高超的军事眼光
毛主席曾说自己一生最为值得骄傲的艺术作品就是四渡赤水战役,有且只有毛主席才配说这句话。这场战役,曾被称为传奇战役不是没有原因的。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的一个伟大转折,更是人类战胜强敌与艰难的一个伟大展示。
在这场战役中走出了两代党的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五任国防部长、数百名开国将军和3万多红军精英。
这场伟大的教科书战役我们先暂且放下,在我们了解这场战役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决定党命运走向的另一场会议——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转折点,这场会议不仅纠正了当时党内的“左倾”思想,更是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诞生。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遵义会议中毛主席的力挽狂澜更是促成了后续四渡赤水这场战役的发生,而这场战役的发生跟遵义会议前党内的“左倾”思想也密不可分。
其原因其实从土地改革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当时有很多反革命团体混入到了革命队伍当中大搞破坏。
而随着初期红军部队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让以王明为首的留学理论家信心开始膨胀变化。
他们开始干涉党内军事队伍的指挥事宜,大搞党内斗争迫害党内的优秀将领。
顾德昌,毛主席的这位学生就死于“左倾派”夏曦的迫害。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期,“左倾”派就曾罔顾多数将领建议,非要进行大规模对抗。
结果就是虽然胜利,但是红军力量却受到了不小的消耗。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红军部队锐减至8万余人,军心遭受到了严重打击,极大程度地助长了反动派嚣张的气焰。
红军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遵义会议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以博古、李德为首的苏联留学生们,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反动派过于强大方面,罔顾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其实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主席就曾向博古、李德进言,希望他们以红军战斗力和实际情况出发,应该还是以游击战术为主,但是左倾派不听建议。
在后续的会议中,毛主席也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段演讲。
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
这一方针,也一直在后续的战斗中一直沿用。
这场会议其实并不是一场政治性会议,更多的是军事领域和军事战略性会议。
那时候的中共中央迫切需要有人带领红军走出错误的道路,向正确的方向进军。而毛主席能够取得会议上众多领导人的全面认可,也恰恰说明了他在军事大局上的天赋。
四渡赤水——宛如艺术的战略指挥
在遵义会议后,党中央虽然已经扭转了左倾思想,但是国民党的攻势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当时国民党派出几十万重兵要将红军“围剿”在川黔滇边境,以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这无疑是一场一眼就可以看出结果的战斗。
在很多将领都对此感到绝望的时刻,毛主席接过了指挥权。
他大改原来的战斗方式,以游击战术为主,带领着红军战士在诺大的川黔滇边境纵横驰骋,摆脱国民党部队的“围剿”。
而蒋介石也意识到了此时的红军有所改变,为了毕攻于一役,还亲自前往前线督战。
毛主席基于战略大局,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和后打响反攻,若是渡江不成就暂留川南伺机发展力量。
在这场战役中,毛主席以近乎华丽的战斗指挥策略向蒋介石证明了,什么叫做工农阶级不可战胜。
在战场上任何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很有可能会改变战争的走向,任何一点错误的指挥都很可能让敌人抓住可乘之机。在敌我兵力有着极大悬殊的情况下,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第一次渡江前,国民党军队就察觉到了我军的意图,他们在长江构建了大量的防线,因为敌人军事布局强大,这一次的渡江并未取得胜利。
在这个前提下,毛主席结合战场形式发展巧妙指挥。使得红军在国民党的防线中不断穿梭,不断地调整作战方向,改变作战计划,不断布疑兵放疑阵,迷惑敌人视野。
最终抓住机会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甩在身后,完成了这一场华丽的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彻底奠定了毛主席中共中央军事指挥权的绝对地位,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其高超的军事战略布局能力和指挥水平。
而毛主席的军事能力也不单单只体现在这一场战役方面。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政府不顾和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而面对反动派的进攻,毛主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出了放弃延安这一计划。
这一计划是相当大胆和关键的。
因为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而毛主席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从侧面证明了其深远的眼光。
其实进攻延安是经过国民政府深思熟虑做出的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进攻延安势必会让共产党严防死守。
而基于双方武器装备这一大前提,一旦开始正面交锋,中共必败。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毛主席在听说蒋介石准备进攻延安后,竟然果断放弃了延安。
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交战也是为了掩护延安百姓进行撤离,留了一座空城给蒋介石。
一开始,蒋介石对取得这样的战果还很洋洋自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意识到了毛主席此举的深意。
其实,这是毛主席的另一种高超智慧和他在军事战略上的独特体现。
当时,毛主席基于延安守备兵力和国民党兵力就进行过比较。
当时在延安留守的我党部队只有3万人,而国民党则派出了25万人,而且在西北地区的国民党空军部队还未下场。
如果和国民党部队针对延安展开战斗,那么一定会遭遇一场滑铁卢。
故此毛主席决定展开战略性撤退,将延安留给蒋介石。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给蒋介石在无形之中设下了一个局。
与蒋介石身为多年的对手,毛主席很早就对蒋介石展开了深层的分析研究,并且做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蒋介石这个人有点小家子气。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很多将领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蒋介石对于军队是不信任的,一旦由他参与指挥的战斗,不管是上层将领或是下层战士他都要插一手。
甚至于占领了一个村子,在面对必须要丢弃的局面时,蒋介石还会有些心疼,要求士兵必须坚守,这就导致很多官兵的命令没有办法得到彻底落实。
而毛主席也看清了蒋介石这个特点,要是把延安丢给他就如同给了他一根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
在延安我党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国民党一旦将部队撤回,我党就可以立刻回转。
而蒋介石如果不撤回部队,那么在整个西北战局上,国民党的部队就会出现一片空白。
不管怎么说,这对于我党在整体大局上是极为有利的。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在大局上有着常人没有的魄力,这种魄力不是壮士断腕的惨烈,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绝对信心。
毛主席的军事能力究竟从何而来?
很多人对于毛主席的这种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一直都有疑问。
他不是军校科班出身,也没有留洋学习过,为什么就有着如此高超的军事水平呢?
这就不得不从毛主席年轻时说起了,毛主席出身于师范学院,和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在祖国日渐衰落的时候走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
毛主席的授业恩师杨昌济,可以称得上是他军事战略大局上的启蒙人。
在那个年轻人都争相出国去学习国外先进思想的年代里,杨昌济却建议毛主席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要想让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主席也曾对反围剿期间的战略布局提过意见,但是被人反驳:“你学习过苏联军事理论吗?”
而毛主席则回以:“那你看过孙子兵法吗?”
是的,不得不承认,毛主席很大一部分的军事理论思想其实都与孙子兵法息息相关。就以放弃延安这一条战略决策来说明。
这一决策就应该出自《孙子兵法·军争》“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而毛主席当时根据这一句话所引申出的战略就是:“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暂时放弃延安,我们将得到整个天下。”而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思想之正确。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就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有着很深的思考,但他的这种思想并不是空谈主义,而是一种实干思想。
他去学习过很多理论和知识,但在发现这一种理论并不能对中国有所帮助后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这也是毛主席在后期军事领域决断力的一种另类体现。
毛主席很喜欢读史,更喜欢将历史带入现实结合实际去进行思考,他的战略大局观可能也是因此养成的。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重大国际事件中,毛主席的战略大局观也从中国本土转向了世界,并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
例如著名的抗美援朝战役,其实早在朝鲜向中国求援之前,他们最先的求援目标是“老大哥”苏联。
但是苏联害怕己方一旦参战,就会使原本的小范围战斗扩张变大,从而席卷全世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并未出兵。
而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行为也让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了挑战,当时对于出不出兵,中共中央有着很大的分歧,很多领导人都表示不应出兵。
但是毛主席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以往一样,他等待着众人发表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一切就好像在遵义会议当中,风华正茂的毛主席昂首在众人之间说明着红军未来的战争走向一样,只不过这一次的舞台不是国内而是世界。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一战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威。
后来中苏关系遇冷,面对美苏核武器的威胁时,毛主席再一次表示,不管再苦再难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我们可以不用,但绝对不能没有。
在很多重要决策方面,毛主席都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大局观。
因此,也只有毛主席才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
他用一系列决策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自己远超时代将帅的高超军事主张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