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眼中,西北战场的敌人主要有两块:一块是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集团;一块是由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组成的马家军。
由于马步芳的父亲和他自己在青海多年主政和长期经营,其主要势力在青海,故被简称为“青马”;马鸿逵、马鸿宾主要势力在宁夏,故被称为“宁马”。若再简称,就是西北二马或者马家军。
从历史上看,马家军初期为清朝所用,民国初,成为割据地方的封建军阀,后来则死心塌地依附于蒋介石集团,成为反共反人民的死硬派。
历史上马家军曾与红军多次交手,西路军在与马家军交战中严重失利,全军覆没,徐向前元帅行乞回到延安。
在被解放军歼灭前,马家军没有受到过重创,非常骄横。马家军生性剽悍骁勇,在以步战为主的年代里,以骑兵为主的马家军,很像今天的快速反应部队,来去如风。就算是马家军步兵,每个班也配备一匹骡马,用于驮运全班的辎重。
马家军颇有战斗力,从来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
但自从彭德怀接手西北战场后,一切都变了,骄横的马家军也开始吃起败仗来。
1949年7月,毛主席为我人民解放军确定的《解决西北敌军的方针》中曾指出,对青、宁二马应予以区别对待,应首先打击马步芳。
毛主席设想在消灭马步芳后,对马鸿逵部可在军事打击下尽量争取,用政治方式加以解决。
鉴于青马在政治中的地位,在军事力量上也比宁马强大,歼灭了马步芳,即可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
1949年8月12日至26日,西北野战军与马家军在兰州决战,以伤亡8700人的代价歼敌2.7万人,解放了西北咽喉重镇兰州,打垮了青马主力,马步芳、马继援父子逃往重庆。
兰州解放后,彭德怀立即发布了解放大西北的作战命令。王震率第1兵团进军青海,许光达率第2兵团沿河西走廊,进军新疆,杨得志率第19兵团进军宁夏。
马鸿逵与马鸿宾虽为叔伯兄弟,但历来不和,马鸿宾实时受到马鸿逵排挤,他所属的第81军有起义意向。
青马被灭,宁马已成惊弓之鸟,对抗西北野战军实属螳臂当车,马鸿逵也不得不及早寻找出路。
在绥远和平起义准备后期,马鸿逵曾致电董其武表示愿意与绥远一起举行起义,董其武表示欢迎。
北平和平解放后,为协助董其武准备绥远起义,傅作义和邓宝珊前往绥远慰军,做部队的工作。马鸿逵是傅作义的拜把兄弟,看到兄弟到了包头,马鸿逵又急吼吼地赶往包头,面见傅作义和董其武,再次表示共同起义的愿望。
事关重大,傅作义和董其武立刻致电中共中央和毛主席。
毛主席很快给了答复:对马鸿逵的起义愿望表示欢迎,但中央对绥远的政策是同等于革命老区,采取全包下来的办法,而对甘肃、宁夏不能适用相同的政策,希望他能单独宣布起义。
马鸿逵见电后,感到很惋惜,他说:“那我就不走了,留在包头,与你们一起宣布起义。”
其实马鸿逵是在观望的,他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单独宣布起义,主要原因有三:一、他身上有血债,不相信解放军会放过他,人民会放过他;
二、他想等到绥远宣布起义时再起义,他害怕傅作义和董其武虚晃一枪,心里不踏实,在未看到绥远起义前,他谁也不相信;
三、他非常怕死,害怕蒋介石的特务除掉他。
在出宁夏之前,怕死的马鸿逵已经把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马敦静,由他留守宁夏,抵抗西北野战军的进攻。
董其武也看出了马鸿逵的心思,催促道:“你的部队并不在包头,还是听毛主席的话,回去宣告起义吧!你回你家起义,我回我家起义,这样甚好!”
但马鸿逵始终下不了决心,他对蒋介石仍抱有幻想。绥远起义是9月19日,但马鸿逵根本就等不到9月19日,因为宁夏的局势已经不是他能控制得了。
什么叫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宁马便是这样。
9月2日,杨得志率19兵团1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宁夏,左路军至12日逼近景泰,守敌少将旅长张钦武率部投诚,景泰解放。至17日,左路军已兵临中卫城下。
中路军和右路军向北急进,12日解放同心县,14日解放中宁县,至此时,宁马的第一道防线土崩瓦解。
此时,马鸿宾的81军也宣布起义,马鸿逵残部得到进一步分化。
此时马敦静手里还剩下3个军11个师,他又在金积、灵武一带构筑第二道防线,做困兽犹斗。
9月19日,也就是绥远起义的同一天,杨得志调集主力部队5万人,并把所有的最先进的装备全都用上,与敌在金积、灵武一带决战。
此役,歼灭敌主力第128军,俘虏7300人,缴获大批火炮及枪支弹药,银川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之下。
9月20日,宁夏守军全部投诚,宁夏战役历时21天,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办法和把马鸿宾同马鸿逵区别对待的方针,共计毙敌989人,俘虏1.8万人,争取起义1.2万人,投诚2599人,合计3.3万人。
还没等到绥远起义,马鸿逵就携带家人逃往重庆去了,在重庆,蒋介石也没正眼瞧他。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杂牌军头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