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今天开始,打算讲一部史学巨著——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首先看书名,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起的,意思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绝对不是给你讲历史故事,他是想通过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去指导现实政治。指导谁呢?当然不是指导你,在帝制时代,要指导的自然是权力的中心——皇帝,我来教你怎么当皇上。所以后来梁启超就评价,说《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皇帝教科书。
我觉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史记》和《资治通鉴》就是我国古代史学的最高峰,而要诞生这样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当然必须具备两大前提条件——历史的进程和自我奋斗。我们先看历史进程,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时代,所有人都不看书,更不相信所谓的以史为鉴,那这个时代,不会有人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写一部这样的史书,换你你乐意啊?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慌么?但是北宋不一样,北宋人普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也相信历史的意义,有人读书就有人写书,有人读史,自然也就有人写史。
那进一步的,北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这就要从安史之乱开始讲了。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我大唐算是完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唐王朝,但实际上,中央已经没有权威性了,也就在长安说话还好使,出了长安,中央根本就管不了地方上的节度使,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唐朝就这样走向了分裂。公元907年,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祝,把皇位禅让给了梁王朱温,唐朝就此灭亡,然后朱温就建起了后梁。但是很显然,地方上因为长久的割据,李家皇帝我都不认,我能认你姓朱的吗?不仅不认,我也要当皇上,皇上宁有种乎?于是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能有多乱?咱就看中原地区,后梁是在907年建立的,北宋是960建立的,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王朝就更迭了五个,皇帝换了14个,每个王朝平均不到11年,每位皇帝平均在位不到三年。所以当时人就讲,什么是天子?你兵强马壮、你拳头硬,能把别人打倒,那你就是天子。所以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赵家人可不能就干十年,我得想办法无限期地干下去。然后赵匡胤就问宰相赵普,问得很巧妙啊——我该如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呢?赵普说这个好办,唐朝灭亡和五代的混乱,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地方上军阀的权力太大了,那我们就把最强的军事力量,全部调到中央成为禁军,地方上没有军队,也就不可能再出现军阀割据了,你拿什么割据?
赵匡胤一听,你给我搞的这个东西啊,真是excited,然后他就照办了。但是很快,赵匡胤又意识到新的问题,地方军阀是军阀,中央军阀就不是军阀了么?当年哥们我不就是一个中央军阀么?这才有了有来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所以不行,中央军阀我也得治一治。怎么治?——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那是威逼利诱,最后迫使各个将军交出了兵权,被赶出了权力中心。现在妥了,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武将都没有权力了,这下赵匡胤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吧?还是不行。因为武将被夺权之后,整个国家就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特别是在地方,问题相当棘手,原来那是武将专权,他们依靠着兵权,同时还掌握了地方上几乎所有的权力,现在地方上没有了武将,你让朝廷怎么去管理这个国家?宋朝统治者一想这也好办,没有武将,我就用文官,文官从哪来?当然就是科举制。
我们知道,科举制是在隋朝被发明出来的,隋朝灭亡,唐朝也沿袭了科举制度,不过大唐虽然搞科举,但科举制并不是唐朝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唐朝诗人孟郊有句诗非常有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读书人考中以后非常高兴,高哪门子的兴?其实他根本高兴不起来。因为你考上之后,没有什么岗位分配给你,也就相当于得了个学位,你想货与帝王家那是非常难的。因为唐朝本质上看,搞的还是非常典型的贵族政治,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那都是被政治世家所把持,你一个臭读书的,读了两页废纸,就想当高官?当然咱也不是说读书就没有用,但它不过是锦上添花,关键还要是要抱大腿。
但是宋朝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经历了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在加上五代十国的军阀大混战,贵族社会和贵族阶层逐渐土崩瓦解,所以宋朝要是选文官,它就不可能像唐朝那样,从贵族世家里找,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于是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就决定,我要充分发挥科举制的作用,只要你愿意读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能考试,考试合格就能直接当官。所以你看唐朝人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他只是单纯的高兴,而宋朝诗人就讲: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早晨哥们还在种地,到了晚上我就和天子谈笑风生了。可以说在科举制的发展史上,宋太宗那真是作出了并不微小的工作。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宋太祖在位17年,一共搞过15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88人,宋太宗在位21年,虽然只搞了8次科举,但进士数量多达1487人,甚至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这一年就搞出来200多个进士,超过了太祖时期的总和。
太宗为什么这么狠?就是因为地方上的官员缺口太大了,要是还像他哥哥一样,基层官员根本不够使,那我就扩招。总而言之,就是靠着科举制,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并以此建立起了文官治国的政治管理模式。那就妥了,看到读书很有可能当官,老百姓就有想法了,种地有什么意思?做小买卖有什么意思?一年到头累个半死也赚不了几个钱,那不如苦一苦孩子,你去给你念书,往死里念,只要高中,咱家祖坟就冒烟了。就这样,读书然后考试,就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上阶层的不二之选。看到所有人都在读书,宋太宗马上又有新想法了,有道是教育是统治的工具,1000年前也是如此,那我就编几本书让你去看,全划上重点,到时候考试要考啊,于是宋太宗就组织了一大群文人士大夫,最后编出来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太平总类》、《文苑英华》和《神医普救方》。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太平总类》,总共1000卷,内容极其庞杂,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不仅总结了大量的和经邦治国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包括军事、科学、科技、地理、人文、法律、宗教、神话、医学、生活百科各种知识,甚至还有一百多卷,专门给你讲动植物,很有科学精神啊。当然这一部《太平总类》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太平御览》,所谓的御览就是说皇帝亲自看过,这也是事实,宋太宗还真就读了,每天读三卷,一年正好读完,作为皇帝那是很忙的,竟然还有时间看书,竟然还有动力看书,确实难以想象。按照我们的理解,一般来讲,看书和当皇上并不存在关联性。
当时宋朝还流传一个故事,说宋太宗从早晨9点开始看书,看到11点,然后午休,下午3点继续看,一直看到5点。从他早晨一翻开书开始,有一只苍鹤就飞过来了,就在大殿的一角待着,一直到宋太宗看完书,这哥们才会飞走。宋太宗就纳闷,这只鹤兄为什么要暗中观察我呢?然后大臣就说,那是陛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天地,这只鸟就是上天派过来的,所以您老人家搞文治一定可以成功。后世的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这段史料值得怀疑,依我看你也不用怀疑,这TM肯定是假的,世上哪有这种傻鸟?不仅是假的,而且基本可以肯定,这就是宋太宗联合朝廷自己编的。而编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号召全天下人去读书,而且要读就读《太平御览》,相当提高知识水平啊。
宋太宗之后是宋真宗,你别看真宗有点神神叨叨,他也非常重视教育啊,也编了一部大书叫《册府元龟》,他爹已经编了那么一部大书,真宗为什么还要搞一部?因为两部书有着很大的区别。真宗皇帝曾经对大臣们讲:所编《君臣事迹》,盖欲垂为典法。意思就是说我编的这一部《君臣事迹》,就是后世皇帝学习治国、臣子学习辅佐的教科书了。你看这里就有个问题了,真宗所讲的《君臣事迹》是什么书?其实就是这部《册府元龟》,在编完之前,它的名字就叫《历代君臣事迹》。这个名字就是《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最大的不同,刚才讲了,《太平御览》无所不包,什么都有不是坏事儿,但也导致它没有重点,不过真宗搞的《册府元龟》就不一样了,人家只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智慧,至于那些花鸟鱼虫、地理人文、看病救人,统统删掉。那你说真宗皇帝为什么要这个干?多学点知识不好么?原因就在于他是真宗,他不是他爸。
这句话听起来就是句废话,我给你分析一下啊。今天我们回看大宋朝,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北宋南宋加一起300多年,但是在宋朝初年,宋太祖是想不到自己的王朝会延续这么长时间的,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五代十国,所以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宋朝还有很强的竞争力,他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同打天下的弟弟。所以说宋太宗不仅是被传位,他更是半个开国君主,那权威性不比太祖差多少,没人不服。但是他的儿子真宗就完全不同了,从太宗到真宗这是父死子继,真宗即位是在997年,北宋刚刚建立也只有37年,还是刚才讲的,宋朝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五代十国,你靠着你爸当了皇上,拳头不硬,我为啥要服你呢?所以真宗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他爸和他大爷都有武功来保证自己的权威,自己能靠什么呢?也只有文治。
于是他就选择编一部大书,收录历朝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意思就是告诉天下人,我赵恒别的不行,就是知识水平非常高,天天研究历朝政治得失,那你说我能治理不好天下么?我能不是一个好皇帝么?所以整部《册府元龟》,从头到尾全是经邦治国的大道理,其他的东西一概没有。你看这就很有意思了,真宗的本意是想通过编一部大书,来确立自己的政治权威,但在无意间,他就在他父亲所打下的“读书有用”的基础上,又植入了一个新的观念,这就是“以史为鉴”。
但是《册府元龟》也有很大的问题,问题就是它太“干”了,讲国家财政的部分就是讲国家财政,讲人才选拔的部分就是讲人才选拔,不管讲什么,都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这么搞的话,就不免教条主义了,人们看完了,倒是知道怎么去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去做,不知道这么去做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比如说有时候面对一个问题,我去《册府元龟》里面找看看怎么办,很有可能就找到相互冲突的解决办法,搞到最后还不如不查。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历史情节给补充完整,这样才能起到历史指导现实的作用,于是真宗之后,《资治通鉴》就应运而生。而且《资治通鉴》在成书之前,名字也叫《历代君臣事迹》。
这就是《资治通鉴》诞生的历史背景,总结一下,太祖剥夺了武将的权力,而为了弥补权力真空,太宗确立了文官治国,配合以科举制,由此就形成了重视教育、重视读书、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氛围。而到真宗一朝,他老人家又把知识中的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使得“以史为鉴”的观念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司马光出手了,《资治通鉴》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