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却躲着廉颇,尽量避免和廉颇发生冲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将相失和,确实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这一点从隔壁秦国的白起范雎身上就能看出来。
另外,廉颇本身也是识大体的人,能体会蔺相如的退让的苦心。因为廉颇能明白道理,所以蔺相如才会躲着廉颇,等廉颇自己明白过来。
其实早在负荆请罪之前,廉颇和蔺相如曾经有过融洽的时候。当时秦昭襄王邀请赵王去渑池,一起商量会盟的事。
鉴于秦国历代先王优秀的信誉,赵王根本不想亲自和秦昭襄王会面,谁知道见面以后,秦王会起啥幺蛾子啊?
可是廉颇和蔺相如商量之后,觉得从大局出发,赵王应该去赴宴,这样会显得赵国底气足,赵王果断勇敢。所以他们就去劝赵王赴宴。在国事面前,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一个旧臣一个新人,神奇的达成了默契。
俩人分工明确,一个蔺相如陪着赵王去渑池,廉颇在国内准顿好军队“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去送赵王,在分别的时候,他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行,不会超过30天,如果大王30天还不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绝了秦国通过挟持大王来挟赵国的希望。”
渑池之会的时候,廉颇在国内做好战争准备,蔺相如在宴会上应对得体。这才保证了赵王没丢面子,平安回来。廉颇和蔺相如文武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利益。
可是渑池之会后,赵王将蔺相如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开始觉得不公平了。廉颇认为:“我攻城略地打了那么多仗,刀枪里滚出来,才晋升为上卿,你跟着大王出一趟差,地位就比我高了?”
这也不全怪廉颇,他又没跟着赵王去渑池,当然没看到渑池之会上秦国给赵王埋了多少坑。在他的视角里,蔺相如只是陪赵王出了一次门,提供点情绪价值,就做了这么高的官,这不就是靠溜须拍马上位吗?
所以,廉颇对蔺相如非常不满,口口声声的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这么看,其实廉颇性格其实非常直率,看不顺眼就直接开喷,甚至还有吵架预警。
那么,蔺相如要是记仇,和廉颇干起来,谁会赢呢?
要是明面干仗,那当然是廉颇赢了。虽然宋代以前,文人都比较彪悍,能文能武,但是和真正的武将还是比不了。哪怕官司打到赵王那里,赵王也舍不得对廉颇太严厉,同样是自己的臂膀,名将和良相一样难得,更何况廉颇为自己效力更早。
那要不在明面上干呢?廉颇以为蔺相如全靠耍嘴皮子,只会摇唇鼓舌。虽然蔺相如不是那种人,可是文官出外勤的时候确实比武将少一点,平时和君王接触更多、更近。
文官想挑拨离间,是有天时地利的。如果蔺相如利用信息差,坑廉颇一手,那廉颇如何应对呢?从廉颇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廉颇面对阴谋,是毫无还手之力的。而且后来几代赵王,对廉颇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任。
所以,廉颇和蔺相如一旦真的发生冲突,蔺相如这种文官未必吃亏。
长平之战后,白起曾经提议一举灭赵,韩国和赵国请苏代去说服秦相范雎:“一旦白起取得灭亡赵国的功劳,那以后地位恐怕会在您之上吧?您愿意在白起下面吗?”
然后范雎果然被说动,说服秦昭襄王,允许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而白起认为秦国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从此开始怨恨范雎。
后来秦王再想灭亡赵国,白起认为这次时机不对,坚决反对。秦王不满白起的态度,强逼着白起去军中。白起当时恰好生病,所以出行很慢。
疑心生暗鬼,范雎曾经得罪过白起,白起也确实因为当年范雎阻止灭赵,对范雎心怀不满。所以范雎认为白起是心怀怨怼,故意拖延。最终,白起被秦王赐自尽。
范雎有私心,韩国和赵国才有机可乘,避免了立刻亡国的命运。将相失和之后,白起冤死,秦国又错误判断了作战时机,利益受损。
将相失和,别国就有机可乘,就可以借着这个空隙,让赵国的政策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走。这对于赵国的稳定非常有害。更何况,秦国虎视眈眈,赵国如果露出破绽,秦国一定会伺机而动。
蔺相如为大局考虑,所以才尽量避免和廉颇发生冲突,免得秦国有机可乘。
在这场将相和的戏码里,蔺相如固然心胸开阔,顾全大局。可是廉颇也绝不是意气用事、不知好歹的人。
他虽然一度不服蔺相如,可是他一知道蔺相如的胸襟和顾虑,立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去向蔺相如道歉。
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一致建议赵王赴会,廉颇送别赵王的时候,还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行,不会超过30天,如果大王30天还不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绝了秦国通过挟持大王来挟赵国的希望。”
从渑池之会,廉颇的表现中,蔺相如就可以看出,廉颇也是忠诚为国,顾全大局的人。所以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心里也有底:老伙计一时抽风,明白过来就好了。
时间走到赵孝成王四年,上党太守抵抗不了秦国的攻击,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大喜,高高兴兴的收下了这块土地,由此引发了惨烈的长平之战。
此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廉颇奉命抵抗秦军。秦国见迟迟无法打破廉颇的阻拦,就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误以为秦军惧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只要任用赵括,秦军就会一触即溃。
赵王急着获胜,立刻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虽然在重病之中,蔺相如还是强撑着身体,试图劝阻赵王:“大王只凭着名声,就任用赵括,这未免太死板了。更何况,赵括只会背他爹写的兵书,根本不知变通”
大概是因为蔺相如和廉颇关系不错,所以赵王没采信蔺相如的建议,还是坚持用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代替廉颇没多久,就改变了廉颇的部署,以致赵国打败。
长平之战,是一场赌国运的战争。这次失败,导致长平四十万赵卒被杀,只有一些小孩被放了回去。赵国失去了一代人。而且,秦国乘胜追击,差点灭了赵国,幸好他们及时派人贿赂秦相范雎,白起才不得不急刹车,赵国逃过一劫。
亡国的风险虽然暂时没了,可是赵国元气大伤,短期之内根本恢复不了。
没过多久,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国到处求援。魏国虽然和赵国是姻亲,但惧怕秦国,不敢出兵。赵国的平原君央求信陵君:“我之所以和公子接亲,就是因为听说公子能救人于危难。现在赵国有难,你就算不怜惜我,你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最终在五国联军的一起努力下,赵国才解除了危险。
在赵国一次次的遇险中,蔺相如悄悄死去了。如果当年质疑他懦弱的门客还在,他一定能明白蔺相如当年的宽容:有能耐气死蔺相如的,从来不是廉颇这种同事。
赵孝成王死后,新继位的赵王立刻解除了廉颇的兵权,派别人来代替他。廉颇还是当年的暴脾气,气冲冲的发兵攻打这个人,然后不得不逃往魏国。
廉颇在魏国,一直闷闷不乐。他大半辈子都是在赵国,他还想回到赵国,继续为赵国效力。
后来,赵国想再任用廉颇,就派人去给廉颇送礼物,看看廉颇身体如何。廉颇极力表现自己没老,还能继续打仗。可是由于小人作祟,赵王以为廉颇已经不能继续打仗了,就没再提请廉颇回来的事。
最终,廉颇孤独的死在了异国他乡。而且,他不是最后一个被辜负的赵将。
要是蔺相如能活的长一点,廉颇后来两次被打压的时候,他就可以为蔺相如说两句话,阻拦一下赵王了。廉颇或许还不至于被迫离开赵国,赵国后期也不至于人才凋敝。
在廉颇生命的结尾,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当年:当时的赵国,有惠文王这种明智的君王,有赵奢这种能干的同行,有对外彪悍、对内宽厚的蔺相如。那是他的时代,现在这些人全死了,他的时代结束了。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在年迈的的廉颇为赵国的内讧、或几国联军内讧而嗟叹的时候,他或许会想起当年蔺相如的退避:原来,内讧是如此可怕的一件事。#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