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执政一段时间的王稼祥1962年就被勒令搬出中南海?
创始人
2025-07-05 16:02:30
0

建国初期,虽然外患已经基本去除,但总体上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路的阶段。在这段时间,每一个掌权的领导人和每一个决策都是精挑细选,能担任重任的大才,不容半分马虎。

然而,在1962年的九月,这时担任中联部副部长一大要职的王稼祥同志在中南海工作时突然被责令迁出中南海。回想往事,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唏嘘。

1、爱国的中流砥柱

王稼祥是何许人也?

在党史上,王稼祥同志可以说是有着无可置疑的地位和权威,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并吸引着无数年轻的党员们向往。

19岁,这个年少气盛的时间段里,王稼祥就已经是到了苏联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的精髓,这时候的他在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后立刻对这一思想产生了高度的重视。

和许多先进的爱国青年一样,他第一眼就确信了这是能够救亡图存的良药,资本主义无法拯救神州大地,唯有社会主义,唯有红旗的思想,才能够让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焕发新生。

于是乎,王稼祥紧跟共产国际的步伐,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不断钻研,最后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进步分子集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其中一员。

1930年,经历了五年的学习,王稼祥已经24岁,跟随大队伍从莫斯科回到了国内,刚回来,王稼祥便出任中央宣传部干事一职,因为他思想进步,态度严谨勤恳,个人能力又强,因此很快的,王稼祥的职务步步上升,成为了党报委员会秘书长。

在那一时期的许多红色刊物——例如说赫赫有名的《红旗》《实话》等等书籍,都离不开王稼祥编辑、整理的功劳,为了将共产主义精神以及中华民族那不放弃,不抛弃、顽强拼搏,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气节彰显出来,他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而效果也十分显著,纵使在当时的局势上看我党还是较为弱势的阶段,但内部的士气比起国民党的部队可谓是只高不低。经过王稼祥同志之后出来的刊物的精神就像是火种一样,点燃了一片又一片芦苇地和高山,最后以燎原之势覆盖中华。

作为老革命家,在王稼祥的漫长革命生涯中,他的革命起点和职务可以说是比同时代其他人要高出不止一星半点。

19岁,留学苏联学习先进且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很难在关键的地方迷茫犯错误,有着坚定的理念和思想信仰;24岁,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编纂记录的革命书籍更是引爆了一波新的红色浪潮。

因此理所应当的,25岁时,凭借出人的才华和过硬的能力,加上曾经留学苏联,有着广泛的人脉和信赖基础,王稼祥光荣的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两大要职。

这时的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位于中央权力高层的重要职务,同时在共产国际里,他还是那位最受信赖的人选,可谓权倾一时,年少有为。

然而,更加可贵的是,王稼祥为人处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严谨,知人善任,哪怕是掌握着巨大的权利,却从来没有一次使用这份权力来给自己谋私利,而是万事万物以人民、以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核心。

而只要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和人民,那他也绝不会被教条主义拘束住,会针对一些有所缺陷的地方勇敢的提出创新的思想。

作为我党早期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王稼祥在长期对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中,形成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和论断。

正如上文所说的,他并不会因为书本所说的而套用经验主义,而是积极的思考中国国情,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思考应该怎么样才能够更有效率的挽救中国,他的探索可谓是多次帮助了党和人民走出困境,可以说他本人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保护着人民和党。

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杆永远公正就在王稼祥同志心里屹立着,并且那砝码始终是以党和国为中心,从来就没有半分的动摇。这一生命准则一直到他生命最后,都一直是屹立着的。

2、关键的一票

在建国之前,王稼祥同志就已经是切身力行的,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自己对于共产主义道路的信仰牢不可破。如果要说他最有名的事情是什么,那毫无疑问是在遵义会议的那一次关键性的投票。

1930年,正逢中原大战爆发,因为北伐后的军力分配问题,国民党军阀内部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内部纠纷。

当时,正在全面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同志认为国民党的这次内讧是一次机会,是给尚且孱弱的共产党的一次能够让国内革命形势好转的机会。

因此,在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发布了一系列操之过急的决策,虽然王稼祥刚刚回国不久,但是却对国内外革命形势有所了解的他立刻反对,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而不出意外的被反对了。

而时间证明,李立三的方案是脱离实践的,这不仅没有让事情好转起来,反而每况愈下。后来博古等人接手领导后也没有立刻纠正李立三在策略上的错误,这让参加过前两次反围剿战争的王稼祥心中感到深深的不安和焦急。

论身份,博古、王明等人和自己一样,同样属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一员,纵使同样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但他们的道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要简单说明的话,王稼祥是希望能够让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成为能够真正救国并为国发展而用的创新人,而博古和王明两人则是推崇经验教条,几乎每次行动都在打算全盘照搬苏联经验,希望能够借此赢得中国革命的快速胜利。

然而这一做法和李立三的做法一样,过于乐观并且不切合实际意义。

在他们推行了这一系列“左倾”的冒险路线后,中国革命不仅没有达到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快速胜利步步高升,反而是走下坡路。

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一系列的决策中牺牲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一时期,中国的革命形势可谓是急转直下,就连临时中央都无法继续在上海立足,被迫四处奔波。

这时的王稼祥同志可谓是心急如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人,作为共产党成员,他无比担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是到了十分恶劣的情况,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那无疑中国共产党会走上失败的结局。

而这时,一个人和他的思想突然进入了他的视线,为正在苦恼中的他带来了希望和光芒——而他,就是还没有成为主席,但已经在党组织中展露风角的毛泽东同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就是历史上那浩浩荡荡的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因为敌军的攻击,王稼祥腹部中弹无法行走,于是和好友张闻天同志一同被分配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军团中。

因为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不幸身患疟疾,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坐着担架,因此,与同样是伤患的王稼祥有了长时间接触,这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和机会。

根据中央文献《毛泽东年谱》所记载的内容,在这次长征途中,两人以及张闻天经常在行进途中对实际情况交换意见,并且针对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这一谈,愣是让三人之间产生了浓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同志和王稼祥同志更是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谈话中,两人一致认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是由于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所造成的。而且自从红军长征开始以后,负责军事领导的博古等人所采取的这种“惊慌失措的逃跑以及搬家式的行动”完全不利于红军的士气。

特别是渡过湘江后,红军的数量更是锐减大半,并且由于这种“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指导,党中央和红军领导的意见分歧日趋激烈,这样子不仅不利于党组织的团结,更是会滋生恐惧和不满心,如果持续下去,那最后整个党组织将会不攻自破。

一开始,王稼祥同志其实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持反对意见的。

但是随着革命形式的变化以及交流中,他开始深入理解毛泽东同志思想的内核,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越发相信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要走的道路,同时也是现在能够挽救局势的法宝后,决定全力支持毛泽东同志。

1935年,党中央举办了遵义会议,这是在党史上有着重要转折的关键会议,而这一转折的功劳也离不开王稼祥同志。

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做完报告,周恩来同志表示自己的错误后,张闻天立刻作了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然后由毛泽东同志作长篇发言。他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决策,并且指明了今后的正确方向,这一发言后,整个会场议论纷纷。

而王稼祥同志呢,他并没有对好友王明的建议给予赞同,而是在毛泽东同志说完话后立刻站了起来,强撑着自己虚弱的身体,表达了自己支持和赞同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对李德和博古军事思想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指正和批判,指出了他们所策划的第五次反“围剿”行动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等同志的正确意见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他们的傲慢的经验主义导致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长期斗争中共同创造并行之有效的丰富经验受到了否定了,而也正是博古他们这只听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作风,导致了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

最后,王稼祥郑重建议:中央将军事的指导权交给毛泽东同志,然后率先投出了票,正是这关键性的一票,让毛泽东掌握了部队的指挥权,让历史的车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也逐步改变了被动局面,开始反守为攻。

如果说,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挽救了共产党,那么王稼祥的这一票,毫无疑问也是挽救了中国的最大助力。

如果没有他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没有他对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精神的独特见解和道路的发展开拓的贡献的话,那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以及整个中国发展的道路必然会更加的艰苦危险,会变得极为崎岖难行。甚至可以说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这位高瞻远瞩的,绝世的先烈。

然而就是这样的他,怎么想都不会想到,为了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了一辈子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迎来这样心酸的结局。

3、令人唏嘘,但光明终会到来

王稼祥同志的结局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

被勒令搬出后,他本就病弱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精神状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他的妻子回忆时,也说在那之后,王稼祥同志就没有一晚是睡的安宁,整天做噩梦。不久后,他们一家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王稼祥同志也病逝。

但皇天不负苦心人,多年之后,手握准确证据的中央立刻为王稼祥一家人所遭到的不公进行了抗诉,指出了王稼祥在任务期间,他所带领的中联部以及其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并非是错误的,而是和其他部门一样,坚定不移的走在中央的路线,并执行着由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决定的重大决策。是好的干部和群众。多年的苦闷酸涩终于沉冤昭雪。

参考文献

《论王稼祥对城市工作的理路探索与贡献》——刘小文

《王稼祥的外交思想及其意义研究》——丁苏艳

《王稼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刘小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俄媒披露海军副总司令阵亡细节:... 编辑丨李岩 央视新闻消息,据俄罗斯媒体3日报道,已被证实阵亡的俄海军副总司令米哈伊尔·古德科夫事发时...
原创 文... 三国时代猛将如云,像吕布、孙策、关羽、典韦等人都具有超强的武力值,而他们也通过一系列的战例打出了知名...
原创 为... 在历史当中作为第1个一统天下,平定中原的朝代就是秦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他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存亡的...
原创 商...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如甲骨文,发...
原创 甲... “椃”,《康熙字典》记载:“[集韵]乎刀切,音豪。木名。[说文]作呆虎(左呆右虎)。[类篇]或省作椃...
殷墟博物馆新馆已接待游客超70... 这是在殷墟博物馆新馆拍摄的1973年安阳小屯出土的刻辞卜骨,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7月1日摄)。...
原创 中... 中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杰作,商周青铜,秦汉陶俑,唐代唐三彩,元代青花瓷,清朝珐琅...
原创 为... 【历史】从世界近现代历史来看,整个历史可以贯穿的是西方跟俄罗斯的死磕,无论从沙俄时代,还是到苏联时代...
原创 德... 1945年4月16日,苏联集结了三个方面军250万大军,对德国首都柏林发动了进攻,这也是二战苏联对德...
原创 此... 土地意味着生存空间,各国对土地的态度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多多益善。 比如沙俄对于土地的欲望,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