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玉的难言之隐,他为何不敢去揭发新朝铸币的弊端?
各位朋友,新年好啊!过年期间回老家,事情真是多得忙不完,所以导致文章更新有些延误。今天总算有点空闲,赶紧抓住时间来更新一篇,也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说正事吧,我们接着聊聊《雍正王朝》。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朝代也需要焕发新的活力。雍正帝登基后,除了完成康熙帝的遗愿,整顿政治、纠正过失,还开始了铸造新的钱币。
起初,一切都是顺利的,形势看好,雍正帝看到八爷胤禩拿着新铸的钱币过来,也是赞不绝口。但是,随着孙嘉诚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经过张廷玉的分析,雍正帝才恍然大悟。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
《雍正王朝》系列文章:张廷玉明知铸币问题,为何不提前告知雍正帝呢?
雍正帝登基后,积极实施新的政策,委派诺敏前往江西追索藩库欠款,同时指定张廷璐负责主持恩科考试,而老八胤禩则主导新币的铸造事业。
某日,孙嘉诚发现了铸币存在的问题,他迅速来到户部门前,将一份奏折交给了户部官员,并请求他将此事呈递给阿灵阿大人,希望通过他将问题呈递给皇上。
结果,阿灵阿大人出来后,孙嘉诚追问此事,然而大人却以其官职太低,不宜干涉朝政为由拒绝了转交奏折。孙嘉诚并不甘心,认为自己可不是好欺负的,既然你不肯替我送去,那就还给我吧。他见阿灵阿大人毫无动作,气愤地闯进户部大堂,抓起奏折就朝外走去。
这是户部大堂,是阿灵阿大人的地盘,孙嘉诚这么做就相当于当众羞辱他。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们开始争吵起来。
最终,孙嘉诚说:
“快走,你敢的话,跟我一起去朝堂上,我们在皇上面前说清楚!”消息传到雍正帝那里,他不满地皱了皱眉头,随即传令孙嘉诚前来见他。
雍正帝之所以只单独点名孙嘉诚前来,而不和阿灵阿一同召见,必有深意。孙嘉诚进门后,雍正帝立刻施压:
“你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提拔,升官得这么快?难道你还不知道应该低调做人吗?”
雍正帝询问时语气尖锐,这不仅是他本身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孙嘉诚的来历。
果然,孙嘉诚提及自己曾是康熙帝六十年的探花,由于相貌不佳,才导致了如今的境地。雍正帝听后稍稍松了警惕。
接着,雍正帝问及为何与阿灵阿发生争执,质问他是否不懂规矩,行为放肆。
然而,孙嘉诚并未直接回答皇上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皇上,请问朝廷铸币,是为了方便民间交易,还是为了掩饰真实情况?”这句话言辞不敬,引得在场众人面色大变,隆科多首当其冲,立刻命人将孙嘉诚押出去。但雍正帝并未答应,显然,他对此事并不是完全不知情。
确实,在孙嘉诚入场之前,老八胤禩已经向雍正帝展示了新铸的铜钱,并特意强调这是阿灵阿顺户部铸造的新钱。雍正帝接过铜钱后,仔细观察,发现它们色泽金黄,闪闪发光,十分漂亮。因此,他特别夸奖了老八胤禩,表示只要他愿意为朝廷办事,与朝廷同心协力,一切事情都能顺利解决。
而孙嘉诚与阿灵阿发生争执,正是因为铸币之事。对于多疑的雍正帝来说,必须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孙嘉诚告诉雍正帝,市面上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八百铜钱,而不是朝廷规定的二千铜钱时,雍正帝当场愣住了。在场的张廷玉和老八胤禩也愣了一下,但他们的反应并不相同。
看到孙嘉诚揭露了市场上银换铜的弊端,老八胤禩显然感到有些生气,他不悦地瞪了孙嘉诚一眼,然后向雍正帝解释道:
“银贵钱贱,这是古今常理,先帝时代也是如此。”
孙嘉诚声称,康熙帝铸钱时铜铅比例为五比五,而雍正帝则将铜的比例提高至六比四。
理论上,铜含量增加了,新铸的钱除了颜色更好看外,其价值也应该提高,因为铜的价值远高于铅。按照这个推理,银贵钱贱的问题至少应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然而,孙嘉诚却声称这种情况反而会加重银贵钱贱的问题,使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难道是因为铜的含量增加,导致铜钱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降低,使得铜钱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从而造成了损失?
实际上,这个疑问不仅我们有,雍正帝也同样产生了疑问,这也是他询问孙嘉诚的原因。
孙嘉诚给出了一个解释,他指出,随着铜钱的价值提高,一些官员或奸商会大量收购铜钱,将其融化制成铜块。铜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铜钱的面值,这导致了一个差价。比如,一两银子可以换取两千铜钱,但这两千铜钱融化后所得的铜,却可以卖到更高价,比如三两、四两,甚至十两银子。
由此,那些贪婪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富裕,而普通老百姓却越来越贫困。
然而,新的疑问又浮出水面,既然新铸造的铜钱比旧的更值钱,为什么老百姓反而越来越贫困呢?
就在这时,张廷玉终于挺身而出,向雍正帝揭示了铸币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由于许多人将钱币用来炼铜,导致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稀缺。为了生存,一些老百姓甚至不得不以物易物。然而,他们仍然需要交纳税款,而税款是以银子计算的。这就意味着,最终老百姓交税时必须用铜钱兑换银子。
然而,朝廷兑换银子的价格是按照官方规定的,即两千铜钱才能换取一两银子。而正如前文所述,铜钱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面值,换言之,八百铜钱实际上等同于一两银子。
于是,官员们用一两银子换取了老百姓的二千铜钱,然后将这两千铜钱转卖为两两以上的银子。他们只需上交国库一两银子,剩下的一大部分就能填满自己的腰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使得老百姓日益贫困,而一些贪官却日渐富裕。
此外,雍正帝铸造新钱的弊端并不仅限于此,还存在着其他问题。例如,铸币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国库的空虚,进而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困难。同时,铸造铜钱和融化铜钱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铸造的越多,融化的也就越多。
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没有利益就没有伤害,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一旦人们发现其中的利润,就很容易滋生腐败。对于一直致力于改革政治的雍正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雍正帝听到这些弊端之后,感到相当震惊,但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老八胤禩便急忙站出来为自己辩解。
他提到铜五铅五是历代祖制,历朝历代都是按照这个比例铸造的。而且,如果铜的含量再少一些,上面的字就会难以辨认。考虑到雍正朝刚刚开国,希望展现新的气象,因此将铜含量提高了一成,目的是为了让字体更加清晰,以便更长时间地流传下去。
尽管孙嘉诚随后提出反对意见,但雍正帝立即斥责他,认为这么多的王公大臣怎么可能会看不出弊端,却任由一个六品户部主事胡言乱语?
然而,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既然张廷玉早就知道铸钱的弊端,在这次御前会议上还为孙嘉诚辩护,详细提及了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前,作为尚书房大臣的他不早早告知雍正帝呢?
在孙嘉诚被雍正帝呵斥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铸币的弊端让雍正帝第一次听闻,对此他感到相当心痛。这种心痛并不是因为老八胤禩等人私自牟利,也不是因为铸币给老百姓带来的困扰,而是因为整个朝廷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向自己坦诚相告。
雍正帝觉得老八胤禩等人不向自己说实话也算了,毕竟可以理解,而张廷玉虽然是个汉臣,但也无法言说实情,这也算可以理解。然而,老十三胤祥却不该如此,他应该有勇气向自己直言不讳。
正因为如此,散会后雍正帝找老十三胤祥下棋,然后突然发怒:
“不玩了,总是和局,太无聊了。允祥,你是不是看不起朕?”
那么,雍正帝突然对老十三胤祥说这句话,究竟是何意呢?
表面上看,是因为老十三胤祥总是不敢在下棋中赢过雍正帝,担心自己胜了皇上,会得罪龙颜。这也让人不禁怀疑,难道你瞧不起皇上吗?难道皇上真有那么小心眼,容不得别人胜过他吗?
实际上,雍正帝此言之意在问老十三胤祥:自己执政以来,很多政令的制定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你真心尊重我,就应该提出你的意见,而不是一味迎合。你的建议应该贴近实际情况。就像当年康熙帝对待张五哥一样,他要求他的臣子在朝廷上说真话。
作为皇上最要好的兄弟,即便他也不敢轻易指出雍正朝的弊端,而作为汉臣的张廷玉也不敢直言不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臣焉敢,君臣之间有分际,臣不敢越位,只能依循理性行事。”
然而,老十三胤祥之所以不敢说真话,或许并非是因为他没有发现铸币的弊端,而是因为他实在没有勇气直言不讳。而张廷玉之所以不敢言辞,不单单是因为他是汉臣,更重要的是他不敢直接指出雍正帝的错误吗?
并不是!
在老十三胤祥终于向雍正帝坦诚心迹之后,雍正帝大为欣喜,立即连发三道圣旨,分别提拔了年羹尧、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的官职。随后,他转而询问张廷玉有关孙嘉诚的事情。然而,未等雍正帝说完,张廷玉便迅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孙嘉诚,我认为他只需适当历练一下,就可以成为大用之才!”
这样的举动为何会发生呢?为什么张廷玉在雍正帝发话之前就已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先让孙嘉诚历练一番呢?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雍正帝居然并不赞同张廷玉的看法,反而提议迅速提拔孙嘉诚。
这一情节实际上印证了为何张廷玉不敢直言不讳的原因,因为他并没有完全了解雍正帝的性格!
考虑到此前雍正帝的表现,以及他对待孙嘉诚的态度,张廷玉并没有预料到雍正帝会立即提拔孙嘉诚,甚至还以为雍正帝可能会采取进一步打压的措施。
因此,他才会中断雍正帝的发言,提前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他的重点是强调最后一句话,即孙嘉诚还是可以成为重要人才的。
直到张廷玉最终明白了雍正帝的真实意图后,他对孙嘉诚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实际上也是他内心的独白:
“皇上在朝堂上公开斥责你,其实是因为他有一些无法启齿的隐情,你能理解吗?”
雍正帝明明很喜欢孙嘉诚,背地里也夸他是好官,为何却要在众人面前斥责他呢?
原因在于老八胤禩等人在场!
这一情节也暗示了张廷玉的难言之隐,因为老八胤禩不仅是雍正帝的亲兄弟,还是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按照官职和地位来算,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超过了老十三胤祥。这也是雍正帝后来提拔老十三胤祥为亲王的原因所在。
在张廷玉看来,雍正帝即位当晚,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在起哄,但老八胤禩却是率先下跪称臣;在康熙帝的灵堂之上,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连同老十四胤禵一起捣乱,而老八胤禩却是率先跪拜皇太后;而在第一次朝会上,老十胤誐则不断发出嘲讽声,但老八胤禩却受到雍正帝的亲自封赐,成为总理王大臣。
在关系亲近方面,张廷玉显然无法与雍正帝的兄弟相比,地位上也远远低于他们。而一旦提出铸造新钱的弊端,就相当于触动了老八胤禩的利益,张廷玉是否敢于冒险呢?
更为重要的是,张廷玉和当初的老四胤禛一样,是孤臣。他常说“君子不党”,而当年他举荐新太子时,佟国维被排挤也是因为这一点。
这使得他在朝堂上没有足够的支持,他孤立无援。如果他有可以利用的棋子,完全可以命令他们向皇上提出弊端,自己则以和事佬的身份,根据皇上的态度做出相应的处理。
再者,作为尚书房大臣和首辅大臣,他本应监管户部。如果他以这个身份弹劾户部,再与阿灵阿争吵,不仅会贬低自己的身份,还容易引起八爷党的反击,因为中间没有足够的缓冲。一旦措施不慎,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张廷玉看到孙嘉诚公开提出铸钱的弊端时,并不避讳地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补充了孙嘉诚的话,将这个问题呈现给了雍正帝。
然而,即使如此,张廷玉也在冒着极大的风险。毕竟,连雍正帝都不敢公开批评老八胤禩这样铸钱的行为。在私下找孙嘉诚时,他不得不提前说明自己的难言之隐:
“你提出的减少含铜量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是,暂时还不能实行。”
是的,尽管明知铸钱存在弊端,却不能立即纠正和执行,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那时的雍正帝仍然需要老八胤禩的支持,因为他手下实在没有可用之人。随后,雍正帝遭遇了一系列挫折,诺敏欺骗他,张廷璐又作弊,使得他感到很无奈。于是,老十三胤祥提出建议:
“陛下,您似乎应该着手发掘、培养一批新的人才……”
即使有了一批新的人才,雍正帝的日子依然不好过。老八胤禩时不时地拿先帝和祖制来压制他。即使张廷玉坚定地站在雍正帝一边,但很多时候也无济于事。有一次,因为旗人自种的问题,雍正帝与老八胤禩和隆科多争论不休。
为此,雍正帝特意点名张廷玉,让他发表意见,询问旗人是否应该种地。
这对张廷玉来说是个艰难的局面。作为汉臣,被硬拉出来与老八胤禩抗衡,简直是要他的命啊!
因此,雍正帝当众严厉训斥了张廷玉,但在其他人离开后,他转身安慰道:
“刚才说的话,是我失言了,张廷玉啊,你不必太放在心上。”
接着,他又补充道:
“我不应该让你再受到委屈的!”
这番话,胜过千言万语,张廷玉听后满眼含泪,悲从中来,心中感慨万千。他实在是太辛苦了,时常充当着雍正帝的护卫,却频遭众官排挤,这滋味实在难以忍受。
更何况,这一幕还是在乔引娣面前上演的。一位大臣在泣不成声,而皇帝则在一旁递上手绢。事后,雍正帝也曾向乔引娣倾诉,表示自己也在忍受着痛苦。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