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改稻为桑,明朝嘉靖年间的改革到底是好是坏?
创始人
2025-07-05 08:02:02
0

明朝到了中后期,不仅要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倭寇的威胁,同时内部还有这巨大的社会矛盾,因此不少忠君爱国的能人志士想方设法来复兴国力,在嘉靖年间,就曾有过一场改革,名为“改稻为桑”,其本意是想要弥补国库亏空的局面,但最终却成为祸国殃民的错误政策。

那么这个“改稻为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策呢?它到底是如何危害大明的?

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国库早已是入不敷出,官场中的贪腐也是日益严重,农民因为各种天灾过得苦不堪言,国家的经济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在百姓之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这句话,就充分表明了百姓对明朝朝廷的不满,也充分体现了百姓艰难的生活。

为了填补国库财政巨大的亏空,在嘉靖皇帝的首肯下,内阁、司礼监共同制定出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的国策——改稻为桑。

为什么这些人一致认为这项政策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3个原因:

其一,同海外各国的丝绸贸易可以为朝廷取得巨额财富,通过种桑产丝就可以成功弥补财政空缺;

其二,百姓种桑产丝的收入要高于种地,而税收不用增加,朝中大臣们普遍认为百姓们会拥护这项政策;

其三,一旦实施这项新的政策,各级官员都能从中取得好处,因此一定会大力支持这项政策。

正是基于上述三点共识,朝廷很快就将“改稻为桑”政策实施下去,不过没多久就以失败告终。

明朝朝廷在最开始制定国策的时候,进行了一番规划,比如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年就要完成至少50万匹丝绸。

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的苏杭制造局一年的丝绸产出最高也就30万匹,此外当时还连年受灾,百姓都吃不饱,哪有能力去种植桑树养蚕,制造丝绸啊。

为了政策的实施,不少地方的官府还派出骑兵去踩踏那些不愿种植桑树也不愿意卖地的农民地中的秧苗,甚至还在暗地里毁掉堤坝,以此淹掉百姓们的农田,让百姓被迫受灾,以此不得不卖地求得生存。

官府的这种强盗行径,让百姓们极度不满。如果卖地的价格公道,百姓们也不会多说什么。可是不少官员与商人勾结,不断压低土地价格,让百姓们损失惨重,而那些官员却从中赚取了足够的钱财。

除了地方上的这些行为外,中央也是一片乌烟瘴气。嘉靖皇帝为了让各方面的势力达到均衡,因此让内阁首辅严嵩、裕王都参与其中。结果这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把改革局面搞得一团糟。

本来在杭州专门负责政策实行的胡宗宪,发现好好的国策被弄得一团混乱,上有首辅和王爷的掣肘,下有地方官员坑害百姓,他只有一腔的书生意气。到了最后,他发现自己读的书似乎毫无用处,两面不讨好,嘉靖皇帝也评价他“一介书生”。这趟遭遇让胡宗宪不由后悔出来为官。

而且不少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惜放走倭寇,诬陷他人。

因此,这一场原本为了弥补国库亏空的改革就成为祸国殃民的政策。“改稻为桑”失败,一批无辜的官员遭人陷害或者连坐,被抓或者被杀。这也让明朝的局势更加的艰难,百姓的生活也是愈发困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嘉... 提起倭寇,人们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一群人在我国领土烧杀抢掠的日本人。其实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倭寇当...
原创 除... 经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外患纷杂,但内部始终保持了经济文化与教育科学的高度繁荣。 宋代的富庶与儒学的复...
原创 在... 在太子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
原创 澶... 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大辽针锋相对,辽军凭借着强劲的战斗力高歌猛进,从宋朝的边疆朝着中原地区步步紧逼,关...
原创 朱... 自由在每个时代都是相对的,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原创 朱... 简而言之,从李善长来看,是他长于谋人,拙于谋己。从朱元璋来看,兔死狗烹是巩固皇权专制的一个手段。 ...
原创 一... 在初唐高宗年间,有一位寒门子弟被列为诗坛四杰之一,他就是骆宾王,也是四杰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管...
原创 陕... 武则天作为封建时代唯一的女皇帝,治国才能使毋庸置疑的,最大的争议在于:其一,争夺皇位时不择手段,李贤...
原创 天... 十步杀一人,杀里不留行。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据传是李白所做,现在好多玩游戏的,竟然有一个游戏中李白设计...
原创 媚... 媚者无疆,讲了一个杀手的故事。 但又不至于一个杀手。 女主出身贫苦,生活所迫竟然被父亲卖了只为换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