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很不好,是真正的草根,比另一位同为草根的皇帝刘邦家境更差,刘邦至少衣食无忧,还能当个小亭长,娶上白富美老婆。朱元璋却是一穷二白,极为贫苦。
更惨的是,朱元璋还生活在元朝。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将臣民分为四等。
一等毫无疑问是蒙古人,享受种种特权;
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那一批;
三等北方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算在这一等级;
四等南人,指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他们社会地位最低,受到多重压迫和歧视。
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就在南宋疆域内,是被元朝划分出来的四等南人,可想而知日子有多艰难,处于社会最底层,过一天算一天。
加上天时不好,遇上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爹、娘、大哥就先后去世了,要么是病死,要么是饿死。朱元璋和二哥、大嫂及侄儿不得不分开,各自逃命。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当过和尚,当过乞丐。
可能正是因为体验过底层百姓的苦楚,朱元璋登基后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绝不容情,一旦犯了国法,该抄家抄家,该杀头杀头,情节严重的还剥皮充草,十分严厉。
对老百姓却很爱护,关心民生疾苦,是百姓爱戴的君主。
而在朱元璋幼时,遇上了一位坏地主,一位好地主。当然了,那时他还不叫“朱元璋”这个极有内涵的名字,叫朱重八,三个哥哥分别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
祖孙三代的名字都和数字有关,这一点并不奇怪,以数字来命名,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比如刘邦,原名刘季,伯、仲、季代表的其实是排序,类似于老大、老二、老三,刘季就是刘三,没比朱重八好多少。
那么坏地主、好地主分别是谁呢?坏地主是刘德,好地主是刘继祖。
为了讨口饭吃,朱元璋小时候跟小伙伴汤和一起给刘德家放牛,受尽了他家的欺压,据说如果放牛回来,刘德认为牛没吃饱,朱元璋跟汤和就得受一顿毒打,两人恨得牙痒痒,却只能忍受。
估计朱元璋一家子都是给刘德打工的,因而父、母、大哥过世后,朱元璋和二哥去求刘德,希望他看在自家一辈子为他干活的份上,给块地安葬家人。
这种要求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谁家有多余的地白送别人?也没这义务。
但在那个时代并不算过分,一块墓地能有多大?能被人们称为地主的,名下必然有许多土地或山林,总有一些是种不了庄稼的贫瘠之地。而且朱家似乎是刘德的雇农,遇到这种情况帮朱家一把在情理之中。
但刘德不仅没答应,还大骂了朱元璋和他二哥一通。两人无计可施,只能跪在遗体前抱头痛哭,简直见者伤心闻者流泪,大写的惨。
本村地主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生了怜悯之心,主动给朱家一块地皮充作墓地,朱元璋的亲人终于得以下葬。
刘继祖的一时善心,为子孙后代留下无穷后福。
朱元璋十分感激他,一直惦记着报恩,刘继祖去世得早,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追封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为官,世代受到朱家的照拂。
至于刘德,知道朱元璋是新皇帝之后,吓得半死。朱元璋衣锦还乡时,他卑躬屈膝地来请罪,以为会受到重罚,不料朱元璋并没有为难他,反而赐给他20顷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
这似乎不太符合人们的想像,不是说以德报德以怨抱怨吗?为何朱元璋不狠狠收拾当初轻视、侮辱他的人?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一国之君,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个人的一点恩怨,早已不能左右他的情绪。而且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再和刘德计较就自降了身份。
这就好比,翱翔于天际的神龙,怎会把曾经咬过自己的一只小蚂蚁放在眼里?更不会心心念念去报这个仇,没那必要。
另一方面,朱元璋驱逐鞑虏、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看到的、经过的太多,足以让他认识到,自己一家的苦难并不是刘德造成的,在元朝的压迫下,刘德也是个受害者。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朱元璋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肯定不会放过刘德。刘德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赐,这足以证明朱元璋心胸宽广,格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