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椃”,《康熙字典》记载:“[集韵]乎刀切,音豪。木名。[说文]作呆虎(左呆右虎)。[类篇]或省作椃。”呆虎(左呆右虎),《说文解字》云:“木也,从木號省声。”从《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记载来看,椃是一种树木。
从甲骨文金文记载来看,“椃”还用作方国名。
《甲骨文合集》36969:
……爿牧……椃方……
爿,地名、族名,其地在今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爿牧,爿地的牧官。椃方,以“椃”为国名的方国。
椃方,挨近爿地。说明椃方的地望应在商王国东部,地望可能在今山东河南安徽交界一带。
《甲骨文合集》11003:
癸酉卜,古贞:呼彳尼取椃于牧鄙。
本条卜辞中的“椃”,应是指树木“椃”。商王命令彳尼在牧鄙索取“椃”这种树木。
宰椃角
时代:商代晚期。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9015
现藏:日本京都东山区住友泉屋博古馆。
角内壁铭文:“庚申王才(在)闌,王各(格),宰椃从,易(赐)贝五朋,用乍(作)父丁尊彝,才(在)六月,隹(唯)王廿祀翌又五。”
角外壁铭文:“庚丙册”。
宰,官职名,具体职掌何事不清。据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61页)的研究推测:“(宰)大体也是王的近卫之官,负责王的生活为主,为宫廷內职官。”据此可知,椃国族有成员在商王朝担任“宰”官。
椃,此处应是族名用作人名。学界共识,甲骨卜辞和商周金文中,人名、地名、族名,往往三位一体。
据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80页研究指出:“商代青铜器铭文所见宰有宰甫(《集成》5395)、宰椃(《集成》9105)。……甲骨卜辞中,有关宰的记载也比较零星,《合集》1229反:……宰小……十……。《合集》31136:其囗㫃在宰。《合集》35501:王曰:刞大乙,囗于白麓,囗宰丰。另外还有一条肋骨刻辞中也有宰丰。……以宰椃之名的构成例之,‘宰甫’之‘甫’可能是私名,即如‘宰椃’之‘椃’当是私名一样。但‘甫’在卜辞中也曾是地名与族氏名。所以笔者还是倾向于此‘甫’也是族名。‘宰甫’之名表明此人来自甫族而在商王朝任‘宰’职。‘宰丰’之‘丰’,也可能是族名。商代青铜器铭文中有丁丰卣(《集成》4825)、丰父甲卣(《集成》4905)、丰父癸爵(《集成》8710)、丰爵(《安阳殷墟青铜器》第105页)。说明这也是丰族人在商王朝任职者。”
“庚丙册”,族徽铭文。“庚丙”族是商代的望族。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有“庚”或“庚丙”族徽铭文的金文至少有65件。册,即作册,官职名,职掌策命等事。“庚丙”族后裔把“册”也作为族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庚丙册”族徽。“宰椃角”带有“庚丙册”族徽,说明“椃”国族是“庚丙册”的分支国族。
“宰椃角”铭文大意是,庚申这一天,因为“庚丙册”的宰椃参与了商王在闌地的祭祀活动,商王赏赐给他五朋海贝,宰椃用这些钱财铸造了这件青铜角,用来祭祀他的祖先父丁。
椃父辛觚
时代:商代晚期。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7146。
铭文:“椃父辛”。
椃,国族名;父,亲称;辛,日名。这种国“族名+亲称+日名”格式的铭文在商周金文中较为常见。
囗司土椃簋
时代:西周早期。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3671。
铭文:“囗司土椃作宝尊簋”。
铭文第一字,不认识。
司土,即司徒,官职名。西周的司徒属于地官,其职掌: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林牧副业生产,三是管理农业生产。司徒一职,在商周金文中常见,司徒和司马、司空,被称为“三有司”。从西周金文来看,西周中央政府以及诸侯国都设置有“司徒”之官。
椃,族名用作人名。
司土椃,说明椃国族有人担任司徒的官职。
伯椃簋
时代:西周早期。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4073。
铭文:“伯椃作厥宄室宝簋,用追孝于其皇考,唯用旅华,万年孙孙子子永宝。”
椃,氏族名用作人名。这可以从下面的“伯椃虘簋”铭文内容可知。
伯椃虘簋(四件)
时代:西周早期。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4091、4092、4093、4094。
铭文:“伯椃虘肇作皇考剌(烈)公尊簋,用享用孝,万年眉寿,㽙才(在)立(位),子子孙孙永宝。”
椃虘,椃,氏名,应即商代椃国之人,虘,私名。
综上所述,椃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诸侯方国,地望在今山东河南安徽交界一带。椃国的族徽铭文是“庚丙册”。椃国有成员出任商周的宰官、作册官、司徒等。在商末周初时期,椃国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椃国在朝为官者,时常受到商王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