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荣誉一师郑庭笈团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是配属给戴安澜第200师作战时取得的战果。
用炮火轰死中村的郑庭笈团,原本属于荣誉一师,但攻打九塘时被杜聿明军长临时调配给了第200师。你说中村算谁的?
围攻九塘时短暂配属给第200师的郑庭笈第三团所有官兵,很明显要受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指挥,自家师长郑洞国反而无权节制了。
同样在昆仑关战役中,当第200师攻击极为重要的昆仑关制高点——界首高地四次受挫时,杜聿明再次命令郑庭笈团调归戴安澜指挥,并承担起主攻界首高地的重任。
郑庭笈第三团被称为“敢死团”,他们先后组织了三个梯次的敢死爆破队攻击日军阵地,打到最后全团全部的9名步兵连长竟有7人或伤或亡,可见战斗之惨烈,但好在最终拿下了界首高地。
但总体来说,部队主官能否有效指挥同级的友军,这要分两种情况。
01在有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理论上能指挥兄弟单位的士兵
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中,74军58师奉命开往黄老门附近,以抵御沿南浔路南下的日军106师团。此时军长为俞济时,其亲信冯圣法为58师师长。
由于山路狭窄且别无他道,58师两个旅只好共用一条小道行军。由于突然遇到日军飞机轰炸,172旅稍有停滞就被后面跟上来174旅横腰分成了两截。
等174旅基本全部通过了,172旅部突然被窜出来的一股日军截住了,而172旅的后卫团还没赶上来,情况非常危急。
172旅长恰好看到174旅一个后卫营经过,就要求该营加入他们攻击日军。岂料该营长死活不干,说他的任务是尽快感到黄老门阵地,还说你又不是我的长官,不能听你的。
要不是旅部一位参谋与这名营长有私人交情,并写下手令作为证据,该营必定不会留下来加入战斗,并等来了172旅后卫团,这才让旅部脱离危险。
事后问责,该旅长被师长冯圣法以指挥不力为由换掉了,接任的新旅长为此后在第二次长沙会战被枪决的廖龄奇。
02在有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也有可能招呼不动兄弟部队的官兵
前面的战例说明了,如果没有上级命令,某战斗单位通常是不会买友军部队长的账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还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命令也有,可某师长还是指挥不动友师的官兵。这种事情在国军里也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整编74师被汤恩伯命令听从更老资格的整83师师长李天霞指挥,可心高气傲的张灵甫不干,主动要求听从整25师师长黄百韬指挥。
其实,张灵甫并不是独服黄百韬,而是在两个看不太上的人中选了一个相对靠谱点的而已。
同是整编师师长,张灵甫当然不会真正听命于黄百韬,因此他置黄让他齐头并进的命令于不顾,撒开了腿独自向前攻击前进,从而掉入了包围圈而再也永远没机会走下孟良崮。
同样的,当被围困的张灵甫要求李天霞部下积极救援时,对方也压根毫不理会。
03总之,国军跨单位指挥这事,有上级命令也许可行,没命令就基本没可能了
在国军部队中,有时虽有命令,国军主官也可能指挥不了同级友军的官兵,国军将领都有个性来着,他们为保全实力,才不管什么所谓大局观呢。
不要说同级指挥官,就是上级指挥官的命令,他们也往往置之不顾,只要不是己部遇到危险,友军的死活根本就不是他们关注的事情,甚至有时候还会幸灾乐祸地在一旁看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