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送秦昭襄王嬴稷回秦国,是他用来混乱秦国局势的一个阳谋!这种阳谋,基本无解!
赵武灵王赵雍,是赵肃侯的儿子。赵肃侯在世时,与魏、秦、楚、燕、齐连连恶战,并且还能不弱下风,也算是一时英雄。但赵肃侯的所做所为,也同时交恶了这几个大国,在他去世之后,这让赵国立即陷入了外交危机。
(赵武灵王剧照)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趁着赵国老王去世、新王初立的时机,当时的魏惠文王,立即联合了秦、楚、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以保护“吊唁使者”为理由,陈兵赵国边境,想要寻找机会攻打赵国。
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继位,但这一次“丧葬”可谓是凶险万分,只要一个操作失误,就会立即引发“五国灭赵”的严重危机。
但在老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首先命令全国军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并且还连合了宋国和韩国,组成了军事同盟;并且收买了越王,让他攻打楚国,来转移楚国的视线,并且还收买了楼烦王,让他攻打燕国。
在赵国君臣同心德之下,局面虽然一度紧张,但楚、秦、燕、齐、魏最终也没有形成合力,这让赵国度过了危机。
(当时地理形势)
但问题是,赵国如果不强大起来,那么其它国家就会“敌视”它,就想要吞灭它,好在魏国见这一次阴谋失败后,首先与赵国重新建交,这让赵国的“外交危机”得到了一定的缓各。但秦国、齐国对赵国的敌视仍然存在。
九年,秦国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同年,齐国吞并了赵国的“观泽”。十年,秦国又夺取了赵国的“中阳”。这些变化下来,让赵国更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拥有了一批务实守法的官吏,这使得秦国的政务高效运转,并且随着“二十等军功爵”的制定,秦国也拥有了一支虎狼之军,这已经是天下一等一的强国,与秦国相邻都是一场噩梦!
况且,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用司马错灭蜀、用李冰治蜀,拥有蜀地粮仓的秦国,更是具备了兼并天下的实力和野心!
(秦国的扩张)
这让赵武灵王感到深深的忧虑,秦国如此之强大,而赵国却尚未崛起,只要秦国东出,那韩赵危矣!但是机会说来就来,秦武王的去世,让赵武灵王找到了混乱秦国局势的方法。
历史上的秦武王,比起秦惠文王来也并不差,并且他显得更激进。秦武王不仅屡屡发兵攻打韩魏,而且还有了“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野心。
但秦武王也有弱点,就是他喜欢和大力士比力气。因此,秦武王三年,即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武王在与部下举鼎比力气的游戏中,被鼎砸中腿骨“绝膑而死”,而他却没有孩子,这让秦国立即陷入了“国中无君”的危机。
赵国和秦国,好比两个人比赛跑步一样,想要赢得比赛,一个方法是要比对方跑得快,一个方法就是让对方慢下来。而秦武王之死,使得赵武灵王找到了让秦国“慢下来”的方法,那就是——介入、推动、引爆秦国的王统之争。
(武王举鼎)
秦武王死了之后,他母亲秦惠文后当然想推她的另一个儿子赢壮上位,即秦武王的弟弟,被封为“季君”。
而当时的宣太后,也是秦惠文王的妃子(《芈月传》里的女主角芈月,当时只是“八子”的后宫级别),也想推自己的儿子嬴巿上位。也就是说,在赵武灵王还未出手的时候,秦国就已经爆发了“王统之争”。
而赵武灵王一看如此,立即出手,他让部下把在燕国为质子的赢稷也送回秦国,让他去争夺大位。本来宣太后是力挺公子巿的,但一看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赢稷,还找到了赵武灵王这个外援,于是也改口说要推赢稷上位为王。
而宣太后也取得了当时的秦国右相樗里疾的支持,于是在内外势力的联合之下,赢稷终于上位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
而秦国也理所当然地爆发了战乱,为了争夺大位,各方势力进行权力搏杀,爆发了长达三年“季君之乱”。
见于《赵世家》: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武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见于《秦本纪》: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季君之乱”的爆发,让秦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秦惠文后都不得良死,而支持季君嬴壮的大臣和诸侯也遭到诛杀,他的一些兄弟也在被诛杀之列。最后是宣太后这一系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秦国的这一次内乱,也给了赵武灵王推动“胡服骑射”的变法赢得了时间!